中金岭南:转型时代的“创新样本”

2016年08月03日 9:41 1075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位于深圳的中金岭南公司总部。

位于深圳的中金岭南公司总部。

 

  在深圳这个“创新之城”的热土上,诞生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等一批以科技创新引领时代潮流的巨子。而当前,“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中国已经进入了创新发展的大时代。在这个时代潮流中,诞生、成长于改革开放前沿的中金岭南,面对行业“寒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创新之上。
  国内首家大规模应用锌氧压浸出工艺、填补国内空白的磁悬浮轨道交通材料技术、先进的自动化采矿技术……一系列令人炫目的光环背后,是中金岭南人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创一流的决心。


  编者按:作为原材料工业为主的有色金属行业,如何以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金岭南的做法值得借鉴。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而创新,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中金岭南公司集中攻关,以创新为动力源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成为转型时代有色金属行业的“创新样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创新,让中金岭南公司发展更健康、更具活力。我们希望有色金属行业能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多更好的经验,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2016年4月13日,广东韶关,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改善、成本削减现场交流会”正在进行。当下属两家企业介绍完经验后,公司总裁余刚快步走上台前,步伐坚定而有力。此时的台下一片寂静,几百双眼睛凝视着他,像是集结征战的士兵,内心如火,目光如炬。
  “不想创新,是公心不强;不敢创新,是胆识不足;不会创新,是本领不够;阻碍创新,是心术不正。”去年6月,余刚履新中金岭南总裁一职,他语调铿锵,在不到30分钟的发言里,“创新”一词提及了几十次之多。“我们将为改革创新者鸣锣开道,为改革创新者保驾护航!”话音一落,全场激情瞬间被点燃,掌声雷动,久久回荡。
  创新,是中金岭南生生不息的“血脉相传”,承载着它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汇聚起实现有色梦的“样本力量”。这种力量,于亟待破局的铅锌企业,于蓄势迎春的有色行业,都具有令人瞩目的榜样价值。

 

中金岭南公司丹霞冶炼厂概貌

中金岭南公司丹霞冶炼厂电解车间现场。
 


  样本工程——国内首家大规模
  成功应用锌氧压浸出工艺
  “如果氧压浸出工艺不在丹霞冶炼厂第一个大规模成功应用,这个工艺在中国可能就不存在了。”国内一位有色行业设计大师曾这样评价。
  从一家濒临倒闭的小冶化厂,发展成为中国铅锌冶炼企业的翘楚,丹霞冶炼厂走过的是一条创新之路、拼搏之路、成功之路。
  距离韶关市南方向一小时车程,便是仁化县。在这个并不发达的县城,却屡创中国铅锌工业多项之最,诞生了震动业界的丹冶神话。
  这一切辉煌从何而来?
  丹霞冶炼厂厂长刘野平告诉记者:“坚持创新发展是丹霞冶炼厂不断前进的力量源泉。从一开始我们就把目光瞄准了西方新式技术,引入了当时最为先进的湿法炼锌工艺——加拿大狄纳泰克公司的锌氧压浸出技术,迈出了创新发展的第一步。”
  2007年,丹霞冶炼厂锌氧压浸出冶炼项目正式奠基,一群满怀豪情的热血青年从五湖四海汇聚,打下了第一根创业的桩基,至此,丹冶人在这条用智慧和汗水铺就的创新之路上大放异彩,收获一路芬芳。
  落日从丹霞山顶投下长长的余晖,燃烧在天边的夕阳如金帐一般渐次散落,映红了一片翠绿的山岗。站在山岗上,不禁让人浮想联翩:在这片土地上,丹冶人经历了怎样的艰苦,又历经了怎样的拼搏?
  新技术应用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破浪前行,特别是如何把国外技术引进、消化、再创新,将它变成实实在在的生产线,丹霞冶炼厂深陷窘境。国外实施技术封锁,怎么办?国内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又怎么办?真可谓“不引进新技术是等死,应用不好是找死”。对丹霞冶炼厂来说,选择氧压浸出工艺,或是新生,或是劫难。
  引进之初,进口工艺设备“水土不服”,问题频发,且不说国外专家动辄每小时几万欧元的咨询费,就是有些难题连他们都无法解答。
  面对困境,丹冶人回答:不等不靠,硬着头皮也要“国产化”。
  丹霞冶炼厂虽然地处粤北,但视野和胸襟却是世界的。为了攻克排料阀难题,丹冶人没有资料就去图书馆,查阅外文文献,从原理开始钻研;没有现成设备借鉴,就把原装机器拆了装,装了拆,反复研究。就这样,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改进,丹冶人终于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功研发的国产排料阀每个造价只有国外的六分之一,而寿命却延长了3~5个月。随后,通过持续攻关,3.2平米超大阴阳极板、剥锌机、堆垛机、拍平机、砂磨机等进口设备也陆续实现了国产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
  回忆起那段峥嵘岁月,丹冶人仍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高压釜旁穿梭的身影,还有那直径60厘米的电解输液管里倔强的身躯;那坐下就能睡着的丹冶人、那冰冷了却还没来得及打开的盒饭……一幕幕场景是如此的清晰,一个个面孔是如此的生动,是什么让他们不辞艰辛、不畏浮云?是什么让他们信念坚定、步履铿锵?
  是因为丹冶人的执着,他们对科技创新始终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是因为丹冶人的担当,他们深知引进技术只是起点,创新才是永恒的责任!
  由于国内缺乏产、学、研配套,打通流程变得难上加难。闪蒸槽“冒槽”,告急!制氧站冷却循环水系统突然失压,告急!……一位工人谈到打通流程的种种艰辛时,铮铮汉子竟然哽噎无语。他将头仰得高高的,努力不让眼泪流下来,可我们的眼眶却湿润了。
  2009年9月14日15时40分,一个惊险的时刻至今让人记忆犹新——浸出车间突发闪蒸槽“冒槽”,部分管道堵塞,情况十分紧急,就连国外专家都纷纷摇头,表示类似故障从未见过,难下定论。此时,又是不服输的丹冶人凭借刻苦钻研,大胆作出了故障判断,并在最短时间内疏通了堵塞管道。而清理过程本身,就是困难重重,只有先把管道卸下,用铁棍将里面的硫化物一点一点地捅出来,才能恢复。且不说氧压浸出工序的管道众多且错综复杂,单说作业现场的酸雾浓度以及管道温度就足以让人“颤抖”。
  一路走来,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创新,如果仅仅停留在口号上,则只是在炫耀一个时髦的词汇,如果付诸于实践,则需具有超常的智慧和勇气,收获的也将是沉甸甸的喜悦。
  2009年10月29日8时,丹霞冶炼厂第一槽锌片顺利剥下,成功产出首批锌片。
  回想第一炉锌炼成时的情景,亲身经历过的老员工动情地说,当时场面异常激动人心。在场人们的眼睛紧盯着全自动剥锌机,空气都仿佛凝固了,每个人的心都悬到了嗓子眼儿。因为大规模应用该项技术,在全国尚没有先例!当第一块锌片成功剥下时,丹冶人心中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们成功了!”
  仅仅两年时间,丹冶人在仅有一本说明书的情况下,便实现了丹霞冶炼厂一期10万吨锌氧压浸出工艺生产线的成功生产,一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成为国内首家大规模成功应用锌氧压浸出工艺的环保型冶炼企业,可以说,“丹霞冶炼厂氧压浸出工艺的成功应用,开启了中国铅锌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代”。
  2008年、2009年,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两度来到丹霞冶炼厂,对丹冶厂成功掌握应用代表当今世界冶炼先进水平和发展方向的锌氧压浸出工艺表示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赏,他表示,丹霞冶炼厂为积极推动我国锌冶炼生产工艺的改造和技术提升提供了经验借鉴。
  2009年,时任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康义考察丹霞冶炼厂,他指出,作为国内首家大规模采用锌氧压浸出工艺的锌冶炼企业,丹霞冶炼厂能在短时间内消化、吸收、掌握锌氧压浸出技术,掌握核心设备高压釜的运行操作,攻克针铁矿除铁难题,运用大极板剥锌技术,很不容易,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锌冶炼之路。
  2012年,时任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建常对丹霞冶炼厂锌氧压浸出冶炼项目建成并达产表示祝贺,当谈及项目奠基剪彩仪式的情景时,他记忆犹新,并满怀深情地说:“看到工厂一步一步地发展壮大,并在短期内实现项目达产,十分了不起,丹霞冶炼厂是中国铅锌工业的骄傲!”
  从此,平静的仁化县不再平静。在这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企业前来学习取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正是由于丹霞冶炼厂作为“先吃螃蟹者”,带动了国内整个锌冶炼行业技术水平提升,从而推动了中国铅锌冶炼工业不断发展。
  国内首家自主突破并掌握硫磺生产,锌冶炼总能源单耗居于行业领先水平,吨锌加工成本居于行业领先水平,银回收率居于行业领先水平,部分工艺指标在国际上也是首屈一指……一系列领先指标的创造,标志着丹霞冶炼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完成了又一次涅槃重生。
  生产线达产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流程,进一步提升产能是摆在丹冶人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氧压浸出工艺的最大特点是以元素硫的形式回收锌精矿中的硫,迄今为止,国内企业还未掌握该项硫磺生产技术,国外也仅有两家企业生产硫磺,并且实施技术封锁。对于丹霞冶炼厂来说,硫磺生产不出来,氧压浸出优势就体现不出来,一年有5000吨锌和20吨银就将白白损失掉。因此,尽管在试验过程中先后遇到投不入料、粗液硫循环不畅、旋硫器板结、扬尘、升华硫堵塞等一系列难题,但丹冶人潜心攻关,努力破解全部瓶颈,终于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成为国内第一家自主突破并掌握硫磺生产的锌冶炼企业,大大提高了稀贵金属的回收能力。
  此时的丹霞冶炼厂成了一个高速运转、功能完备的科研“战斗机”,一旦瞄准了“作战”目标,他们将集中优势兵力,齐心协力打一场“歼灭战”,在这样强大的战斗力面前,哪个“科研堡垒”不被攻破?
  丹霞冶炼厂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采用国内最领先的冶炼工艺,将环保理念深深植入技术工艺的每个环节,环保技术水平明显提升,真正做到不外排一滴废水的 “零排放”,致力于打造铅锌行业的绿水青山,成为铅锌冶炼行业的环保“标杆企业”。
  作为锌冶炼的示范工程,丹霞冶炼厂的氧压浸出工艺,已经作为国家锌冶炼行业准入的推荐技术被广泛推广,其后国内锌冶炼企业纷纷采用该项技术,带动了国内整个锌冶炼行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十年磨砺,一朝惊艳。氧压浸出工艺优势在丹霞冶炼厂得到了彰显,可以说,丹冶模式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铅锌业对中国企业和中国产品的看法。当年曾拒绝丹霞冶炼厂来访学习的加拿大狄纳泰克公司,风向急转,主动要求前往丹霞冶炼厂交流,强大的技术创新实力背后,丹冶人牢牢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丹冶人清醒地认识到,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只有不断地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今年,丹霞冶炼厂还将投资1.3亿元,完成对镓锗综合回收项目的建设,实现对镓锗渣的粗加工,并将进一步开展镓锗产品的深加工,发展以镓锗为基础的材料产业,打造“中国稀散金属基地”。
  自建厂8年多来,丹霞冶炼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创新理念的推动下,丹霞冶炼厂还将进一步优化工艺技术,探讨铅锌联合流程的规划,以实现互补优势,使各类渣的金属价值得到充分体现,使氧压浸出工艺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
  对于丹霞冶炼厂的下一步发展,业内有关专家表示,如果能建设铅锌联合流程,发挥湿法、火法的互补优势,将实现本质环保和效益最大化,人才队伍、技术优势、土地资源也将得到充分利用,从而打造集采、选、冶为一体的铅锌精品基地,在实现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将进一步促进铅锌产业的转型升级。
  目前,中金岭南正本着“审慎、负责”的态度,对丹霞冶炼厂的未来进行科学规划。可以预见,不远的将来,中国铅锌行业的“样本工程”必将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中金岭南公司位于澳洲的全资子公司——佩利雅公司

中金岭南公司凡口铅锌矿。

  
  样本解析——
  融化在血液里的创新基因
  在中金岭南,创新无处不在。
  作为亚洲最大单体铅锌矿山,凡口矿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两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是它的底色和担当。
  “凡口矿坐拥矿山工程中心,拥有涵盖采、选、机电等专业的大批科研人才,这一强大的技术底蕴,成为凡口矿勇抗‘寒冬’的底气所在”,凡口矿矿长蔡文说。
  的确,翻看凡口矿的发展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无处不在的科技创新脉络:“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研究突破传统理论,将国家浮选化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解决了电位调控浮选工业应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特别是为解决我国多金属共生难选的有色金属硫化矿分离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钻井法凿井技术”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技术作业安全高效,成本低,填补了国内大直径扩钻成井的空白,成功解决了国内矿山掘进大直径高天井的难题;“帷幕注浆截流新技术”有效减少排水达65%以上,系统解决了地面塌陷、排水费用高昂等问题;“复杂难采顶底柱残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矿关键技术”极大提升了矿区安全作业系数,减少了充填成本,经济效益显著;自主研发的“高铁硫精矿浮选工艺”,年产高铁硫精矿折算标硫70万吨以上,产出硫精矿折算标硫40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7000万元以上;自主研发的“井下火工库防爆型条形码信息处理系统”,成功解决井下火工材料快速发放与登记难题……随之,“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先进集体”、“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先进集体”等荣誉纷至沓来。
  今年,凡口矿还将致力于尾矿资源综合回收及环境治理开发项目的技术攻关,以更绿色环保、更高效利用、更具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投入尾矿处理领域,被公认为将开辟国内外有色金属尾矿处理全新技术路径的希望之一。
  将登太行雪满山,路在何方?凡口矿的路径选择颇有借鉴价值。
  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关键技术的进步,老树难以发新枝,难言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依托传统优势,寻求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结合点,整合核心价值链,凡口矿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拥抱创新,一切皆有可能”。
  创新让凡口矿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青春,更让以深圳华加日铝业公司和中金岭南科技公司为代表的“创新产业”不断铸造新的辉煌。
  作为中金岭南旗下高端铝工业型材制造商,华加日公司在一次次创新转型中实现了“华丽嬗变”。
  当铝加工企业正在生死线上苦苦求索时,华加日却在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双增长,成为行业寒冬中的一抹亮色。不仅如此,华加日依托轨道交通、高端铝型材、新幕墙门窗三大产业平台,全力打造“深圳智造”,奏响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最强音。
  高端“智造”一直是华加日的“名片”,细数这张名片背后的“朋友圈”:丰田、本田、日产,德国大众、比亚迪长期采用华加日铝合金保险杠和天窗;华为、香格里拉酒店幕墙门窗工程长期被华加日垄断……
  华加日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字招牌”,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持续打造龙头产品,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2005年以前,随着广东地区民营铝加工企业的迅速崛起,华加日的市场空间被挤压,而产品结构极不合理也严重制约了华加日的发展。
  要生存,只有加快产品创新转型。针对市场需求方向,华加日痛下决心,由生产铝门窗之类的建材转型为生产高端工业材,采取大客户路线、品牌路线和重点区域路线。经过这次升级,华加日成功实现结构调整,高附加值的工业材产品比例跃升至80%,市场占有量也稳居华南地区第一。
  如今,“创新故事”还在继续。
  2016年5月6日,随着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从长沙高铁站急速驶出,作为首条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中低速磁悬浮运营线成功投入商业使用,而其中负责牵引供电的关键设备——“供电轨系统及感应板”则出自华加日之手。
  事实证明,企业持续发展之基、市场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在科技创新领域,只有坚持原始创新才能占据一席之地,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
  与华加日同处深圳的科技公司,是国内首家无汞锌粉生产企业,也是中金岭南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科技公司作为我国粉体材料的龙头企业,无汞电池锌粉规模雄踞全球前三,稳坐国内碱性电池锌粉供应商“头把交椅”。从建成绿色功能材料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到筹建广东省院士工作站,科技创新的核心优势让人惊羡。而在深圳市编制发布的《深圳市新材料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中,作为新材料领域的龙头,科技公司之名赫然在列。
  成功,肇始于高瞻远瞩引领行业的求新求变。
  2001年,国内首家研发生产销售碱性锌锰电池用无汞锌粉的高新技术企业——中金岭南科技公司宣告成立。成立之初,科技公司就是大胆的,他们敢将资金都用在科技创新上。曾几何时,一度因技术研发耗用大量资金,甚至连员工工资都发不出。科技公司也是有眼光的,因为创新的胆识、超越的信念将给他们最好的回报。迅速研发成功的无汞锌粉,具备了杂质含量低、析气量低、放电性能好等显著特点,各项指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只要技术过硬,就不怕没市场。在科技公司成立的第二年,产品销量就达到700吨,并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递增。迄今,科技公司已生产10万吨无汞锌粉,制造出300亿只碱锰电池,更是成功打破了国外锌粉对中国市场的垄断。
  科技公司很早就敏锐地认识到:当今世界,新材料领域日新月异,只有密切跟踪前沿发展趋势,努力发展前景好、市场广的创新产品,才能将公司的“蛋糕”越做越大。
  于是,科技公司又不断将目光瞄准一个又一个新的产品领域。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防腐市场的巨大发展,以及电镀面临淘汰的机遇,高端防腐的片状锌粉前景广阔,而由科技公司研发的片锌产品不仅性能优良,售价也比进口产品低20%~30%,近期还将与日本公司合作,开发用于船舶的富锌材料,并积极筹划准备全球船舶行业Lloyds标准认证,进入市场潜力巨大的船舶防腐领域指日可待。同时,科技公司与深圳大学共同申报的石墨烯应用项目已成功设厂,第一个铜包覆石墨烯取代银项目实现顺利投产,而进入精密制造等领域也已提上了日程……
  凡口矿、华加日、科技公司的创新轨迹,是中金岭南全面创新的缩影,折射出中金岭南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强大的创新动力。如今,新一轮创新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中金岭南正风生水起。科技创新,始于一域,剑指全局,将为中金岭南插上腾飞的翅膀。

 

 

中金岭南公司凡口铅锌矿

中金岭南公司位于澳洲的全资子公司——佩利雅公司。


  样本力量——
  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强调:“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与倒退没有出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创新驱动战略的全面推进都为有色金属行业优化产业结构创造了条件。在新一轮改革发展大幕拉开后,也为中金岭南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中金岭南其前身为1984年创建于深圳特区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深圳联合公司。地处改革开放前沿,中金岭南的血液中流淌着创新的基因。从创立中国第一家财务公司,到试办中国第一个期货交易所;从国内首家派生分立上市,到中国有色金属行业首家绝对控股收购发达国家资源……创新,使中金岭南从当初一个以贸易为主的窗口企业,成长为现代综合性的跨国强企,实现了凤凰浴火般的蜕变。
  创新,使中金岭南相继诞生了一项项国际国内首创的新工艺、新技术。在这里,成为先进科技成长的摇篮,成为创新思维的试验场。
  依托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粉体材料工程联合实验室”、共建国家磁浮交通工程(深圳)产业研发中心等强大的科研背景,中金岭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科技第一”,在带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有色行业的技术水平:陶瓷过滤机的引进消化吸收,提升了整个工业固液分离的技术水平;真空蒸馏炉项目开创了真空冶金在铅锌行业的工业应用;高铅、高锌新产品的开发,创造了铅锌精矿品位的世界纪录,为冶炼厂配矿、适应杂矿创造了空间。硫化矿电位调控浮选理论与实践项目带动了矿山企业的技术飞跃,提高了资源的综合回收率,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多年来,中金岭南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0多项,多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多年位列中国企业500强、广东省100强,2010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最受机构关注十大上市公司”之一,2012年位列“中国100大跨国公司跨国指数”第九位。
  传承创新使命,回应时代命题。正如余刚所说,现在的中金岭南到了“立潮头、再出发”的关键时刻。
  改造传统产业,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创新创造和市场规则相融合,中金岭南正集聚起“创时代”的澎湃动力。
  在矿山板块,中金岭南将充分发挥凡口矿、佩利雅两个平台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效调动国内外矿山积极性,形成产业合力。努力寻找机会,强化对优质矿山的资源掌控。
  在冶炼板块,通过科学规划冶炼产业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推进韶冶厂和丹冶厂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积极发展深加工和综合回收产业,做精技术指标,做优经济指标,打造铅锌“精品”冶炼。
  在新材料板块,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加快形成与智能制造相适应的产品研发体系,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制造业等新兴产业。
  在贸易板块,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新型贸融体系,建立有色金属商品报价及线上交易平台,实现资源、产品定价权、综合增值服务的有效对接。
  在建工板块,以有效整合为重点,努力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实现集约化、品牌化、科学化运营。
  在金融板块,借助国家及省市金融改革的春风,大力发展与公司实体产业紧密关联的金融产业,通过加强广东自贸园区、前海深港合作区的政策研究,进一步促进公司产融贸结合,联动发展。
  在环保板块,以有色金属矿山、冶炼环境污染治理与资源综合利用为主业,努力发展成为集技术开发、工艺设计、工程实施、环保运营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型环保企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采用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大做强,实现环保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快速提升。
  创新,更需要在机制设计上着力、在人才建设上突破。中金岭南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整合汇聚人才资源,不断积蓄“创新供给侧”潜力。
  通过建立“政产学研用金”相结合的链条与通道,构建以政策为支撑,产业为主导,“学、研”为基础,“用”字当头,“金”为动力的多元合作模式,聚合起资金、人才、信息、技术等全要素资源,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激发全员创造活力,中金岭南正筑牢创新发展的根基。强化科技人才市场化选聘机制、创新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科技人才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研成果的利益分享机制……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让中金岭南成为了各类人才和创新要素的集聚地。中金岭南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把职工的自发创新上升为团队化、群众性的集体创新,实现由点到面、蔚然成风的创新格局。如今,聚拢于此的,是创新的冲动,是求强的信念,是做优的使命,终成一股源源不绝的“中金岭南力量”。
  在中金岭南,创新已不再囿于一个概念,而是升华为一笔精神财富,体现为一种发展动力、一种思想延续、一种文化传承。
  惟改革创新者进,惟改革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转型发展时期,中金岭南将再一次凭借创新实现华丽转身,成为新常态下创新发展的中国样本。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