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快累积发展新动能

2016年08月30日 8:24 436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技术

   刘培雷对过去这半年记忆深刻:1至6月,她所在的徐州矿业集团陆续关闭了3对矿井;8月份,年产能150万吨的旗山矿也将关闭。她也从徐矿转岗到一家文化培训机构工作。

    江苏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所面对的问题与挑战更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使命面前,江苏怎样破题?又如何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化解产能过剩,削减无效低端供给

    作为省属国有企业,徐矿集团曾经是当地人向往的好单位。但随着资源逐渐枯竭、市场整体萎缩,矿井陆续关闭或减产。化解产能,徐矿集团共涉及职工2.13万人。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表示:“把该‘去’的去到位,把转岗职工安置好,徐州将放下包袱、轻装上阵。”

    “在抓发展上既‘慢不得’也‘急不得’,要找到和抓住撬动改革发展的关节点、切入点,让江苏的改革有力度、有精度、有深度、有温度。”在7月底的江苏省委全会现场,新任省委书记李强一席话,引发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今年4月上旬,江苏召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会议,就坚决落实五项重大改革任务作出部署,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全部出炉。

    “改革任务必须完成,这事关江苏未来发展新旧动力转换。” 江苏省省长石泰峰表示,“去”是腾笼换鸟,是为有效供给腾出空间。

    江苏省提出的目标是,到2018年底,压减煤炭产能700万吨,钢铁产能1225万吨,水泥产能600万吨,并实现国有“僵尸企业”基本出清。

    全省各地动作快、工作实。苏州市吴江区委书记梁一波告诉记者:“吴江主动去产能,将原来的7家水泥企业压缩到两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近300万吨。”江苏省统计局最新数据表明,上半年,江苏全省去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原煤、水泥、平板玻璃、民用钢质船舶产量同比分别下降24.6%、2.8%、15.3%、24.3%。

    这也意味着,这些行业的部分员工,像刘培雷一样,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江苏各地人员安置除内部分流、退养外,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搭建创业就业平台,开设转岗培训,并对自谋职业员工给予缴纳保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主动转型升级,经济结构持续向好

    江苏是制造大省不假,但大而不强。制造业增加值率只有21.8%,不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一半。江苏人明白,向制造强省跨越的关键,在于高端制造、智能制造;促使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在于技改换挡、适应需求。

    江苏各级政府全力支持企业技改、装备升级和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并出台实施相应奖补政策,力争用3至5年时间,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核心装备数控化率达到100%,并建成一批智能车间和智能示范工厂。2015年,江苏工业技改投资达1.23万多亿元,同比增长25.6%;今年上半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又同比增长21.6%。

    积极有效的技改投入,不仅促使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上升到92.17,连续3年居全国第一。更重要的是,让一大批工艺落后、效益低下的困难企业通过“数控一代”技术改造而脱胎换骨。

    坐落在如皋港区的华泰重工,刚刚交付一艘3.8万吨的船舶。公司副总经理马贞强边演示边讲解,从前造这样一条船,需要120万个工时,使用120公里电缆,现在只需要80万个工时、102公里电缆。华泰重工目前将发展重心从散货船转向不锈钢化学品船和双燃料集装箱船,并与江苏现代造船合作,建立数字造船模式,优化造船流程,既调优了产品结构、提高了造船效率,也摆脱了困境。

    江苏诸多传统产业通过“机器换人”,推进生产、管理的智能化。走进吴江盛虹集团自主研发的化纤生产智能物流系统监控室,只见值班主管端坐显示屏前,输入生产指令,一墙之隔的车间,机器立马开启。总工程师梅峰介绍,这套导入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系统,可以通过手机随时查看并指挥每一个生产环节,并让每条生产线减少员工34%,产能提升33%。

    7月14日,省委书记李强在谈到江苏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隐忧时表示,最根本的还是结构性问题。需求结构是个快变量,供给结构是个慢变量,要让供给结构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加快动力转换”。

    眼下,从传统行业衍生出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在江苏十分“抢眼”。传统家电零售巨头苏宁,不惜以一度亏损自我革命,今年上半年线上业务增长80%,转型渐入佳境。在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南通,容纳30万人就业的传统家纺业,从分散的作坊式生产裂变出了罗莱、凯盛、紫罗兰等一大批品牌企业,占据国内家纺市场“半壁江山”;通过“互联网+”,上万铺面坐商转身电商,时尚创意设计全球采集,产品行销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坚持创新发展,引领产业迈向中高端

    如果说,江苏的传统产业是在求变,那么,新兴产业则在忙于“立新”。在苏州工业园区,信达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俞德超说起研发,感慨道:耐住10年寂寞,花上10亿资金,也许能够守得云开见日出。

    正因为创新太难,江苏省党政主要领导在不同场合都要反复讲“慢不得,急不得”。并在2013年底设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发挥江苏科教人才优势,促进企业、高校、院所有机融合,加快破解“单个企业做不了、高校院所不愿做”难题。

    江苏省产研院放手尝试采用“一所两制”“合同科研”及“项目经理”等多种运行模式,探索“将研发作为产业来打造,将技术作为商品来推销”。省科技厅厅长王秦说:“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过程中,最难的就是打通从技术到产品的转化通道,我们在全国率先开辟了这么一块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田。”

    2015年5月,江苏省政府出台进一步支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创新十条政策措施,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可自行处置”“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额最高可达500万元”“允许高校教师、科研人员到省产研院兼职”等,极大地增强了科研人员投身创新的动力。两年半来,江苏省产研院已形成涵盖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18家专业研究所,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惠及上千家企业。

    江苏现有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但真正拥有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原创核心技术毕竟太少。这意味着,引领产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进而迈向“智造”和创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以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为抓手,江苏大力支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迄今,江苏88%的大中型企业有了研发机构与团队。过去一年,科技进步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连续7年位居全国区域创新能力首位。

    创新发展亦离不开软环境的支撑。江苏明确要求,公务员要甘当“店小二”,并出台多项改革举措,力争形成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优的行政服务体系,切实帮助企业降低行政成本、融资成本、税费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

    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三链”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要素深度集聚,江苏正全力转型提升传统动能,创新培育新生动能,这个实体经济的“大块头”,正坚定地朝着区域产业科技创新高地迈进。(记者 刘建林 贺广华 王 弢 王伟健)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