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迪智库报告:装备工业全年预计增幅7%左右

2016年08月31日 9:8 7474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中国工业报记者 司建楠

    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其中,规模以上装备工业增加值实现稳步增长,船舶工业实现好转,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在取得突出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出口交货值增速持续下降、市场竞争不断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新兴产业过剩风险增加等问题。

  展望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平稳回升”,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领域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船舶工业将逐步好转、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出现新起色。赛迪智库发布年中分析报告预测,下半年我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速有望保持在7%左右。
    运行特征(一)

  装备工业呈“稳中有进”态势

  2016年上半年,在“十三五”开局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刺激下,我国装备工业下行压力略有缓解,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一方面,我国“四大板块”和“三大战略”区域发展规划、加快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规划、《中国制造2025》中长期制造强国建设战略等逐步深入实施和加快落实;另一方面,工业机器人、智能制造装备、环保装备、城市轨道车辆等新兴行业和经济增长点呈现快速发展态势。1~4月,规模以上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增速较2015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工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4%,利润总额同比增长6.4%。分行业来看,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2%,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6%,仪器仪表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通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

  随着国内“一带一路”战略加速实施,以及“装备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我国装备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速总体略有回升,但由于受全球经济复苏疲弱、全球贸易增长放缓等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形势仍然严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1~4月,全国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完成出口交货值6115.6亿元,同比下降2.7%。其中,通用设备制造业下降5.7%,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下降3.4%。

  运行特征(二)

  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三大造船指标“两降一升”

  2016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增速趋稳及利好政策影响,汽车产销增速继续保持较快回暖态势。1~4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为876万辆和86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5.7%和6.1%。乘用车产销分别为753.7万辆和744.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6.6%和6.7%。其中,轿车销售372.2万辆,同比下降7.8%;MPV销售84.9万辆,同比增长13.3%;SUV销售257.3万辆,同比增长46.3%;交叉型乘用车销售30.3万辆,同比下降30.2%。商用车产销分别为122.3万辆和120.2万辆,分别同比增长0.6%和2.7%。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战略重视及多重政策继续实施,各地政府为治理雾霾和节能减排也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2016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将持续上扬。1~4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944442辆和90529辆,分别同比增长126.8%和131.1%。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52辆和66444辆,分别同比增长165.3%和171.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890辆和24085辆,分别同比增长58.8%和64.1%。

  受2015年的基数水平及“十三五”大环境的影响,2016年上半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均同比下降。根据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从造船三大指标来看,1~4月,全国造船完工量107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3.5%;新承接船舶订单量138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08%;截至4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2428万载重吨,同比下降11.2%,比2015年底增长1%。从工业总产值来看,1~4月,船舶行业94家重点监测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同比下降1.5%;其中船舶制造产值650亿元,同比下降1.6%;船舶配套产值95亿元,同比下降8.5%;船舶修理产值35亿元,同比增长4%。

  报告预计,下半年智能制造装备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成长,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增速将继续回升企稳,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将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

  存在问题

    市场竞争加剧投资需求持续低迷

  报告认为,当前装备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与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结构性过剩矛盾有很大关系,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小型基础件产品以及大型成套设备等装备产品价格水平延续了多年的下降态势,行业竞争力不强。2015年,我国装备产品累计价格同比下降1.3%,并已连续48个月同比下降。在142种重点监测的装备产品价格中,累计价格同比下降的有103种,占比达到72.54%。预计2016年上半年,装备产品价格水平整体与2015年相近。

  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企业投资意愿相对较弱。2016年1~5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7671亿元,同比增长9.6%,较1~4月回落0.9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回落1.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61041亿元,同比增长4.6%,较去年同期回落1.4个百分点;全国工业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78192亿元,同比增长32.2%,较去年同期回落5.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1、2、3、4、5月我国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49.8%、49%、50.2%、50.1%、50.1%,虽然其中3、4、5连续3个月高于50%,但仍处于临界点水平。

  《中国制造2025》发布以后,我国很多省市相继发布了本地的行动纲要,对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领域进行了积极的布局,但许多地区却没有基于本地产业发展基础及需求而盲目投资建设相关的产业园区,这会导致部分新兴产业出现重复建设,甚至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在各地政府的支持和扶持下,全国已经计划及正在建设的机器人产业园区已经超过30个;专门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也迅速增加,据了解,我国目前这样的企业超过千家。我国机器人技术水平还徘徊在中低端,巨量机器人产能的快速上马,并不能缩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距离,技术的空心化又会导致应用的低端化和市场的边缘化,会加剧我国低端机器人产业的产能过剩危机。

  发展趋势(一)

  船舶工业将逐渐向好高端装备出现新起色

  2016年,国际船市新一轮大调整持续深入,产业调整周期的特征不断显现,需求结构出现一些趋向性变化,散货船等常规船型需求仍然乏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需求将企稳回升。同时,受船舶能效和排放更高标准要求的影响,节能环保的新型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船有望成为市场需求主体,LNG船、LPG船将保持旺盛需求,汽车运输船、远洋渔船、豪华游轮等需求增长将表现明显。综合来看,受2015年的基数水平及“十三五”大环境的影响,2016年下半年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增速将继续回升企稳,造船完工量同比降幅将大幅减小,手持订单降幅进一步收窄。

  报告预计,2016年下半年,高端装备创新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愈发明显。我国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打造发展新引擎和支撑平台,加快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为支撑,以重大专项为抓手,以产业化应用为目标的高端装备创新发展加快推进,一批标志性、带动性强的重点产品和重大装备将加快布局,自主设计水平和系统集成能力、核心部件研制技术水平逐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一批首台(套)高端装备将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生产生活和国防建设相关领域开展应用试点和示范,产业发展路径和模式将取得突破,带动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构建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建设制造强国奠定更为扎实的基础。

  发展趋势(二)

    智能制造装备呈快速发展态势

  报告预计,2016年下半年,我国装备工业总体发展将继续保持“稳中有进”态势,规模以上装备制造工业增加值增速稳步回升,有望保持在7%左右。其中,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5%,利润同比增长3.5%,出口创汇由负转正,主营业务收入增速5%~6%左右。

  报告指出,“十三五”时期智能制造被提高到新的高度,2016年以来各领域智能制造推进路线进一步明确。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落实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打造制造强国的战略举措,更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16年上半年,围绕《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国家陆续开展了首届中德智能制造/工业4.0发展与标准化会议、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战略研究等相关规划及扶持政策,这些重大举措将使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仪器仪表、可穿戴设备、智能家电、智能电网等智能装备和产品的应用不断拓展,需求规模呈快速扩大的态势。

  新能源汽车继续快速成长。预计2016年下半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全面深化改革的逐步落实,鼓励内需的导向将刺激汽车的消费需求,尤其是鼓励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政策意见及规划的出台、《中国制造2025》中对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具体措施逐渐得到贯彻落实,“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中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支持,以及市场竞争带来的技术升级与新车型的增加和价格的下降,将有利促进我国汽车市场的发展。同时,环境污染、交通拥堵、油价上涨和停车位短缺将成为阻碍汽车市场发展的因素,近年出现的汽车限购政策,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受上述因素影响,2016年下半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维持在6%左右的增幅水平。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等一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以及常规燃料汽车面临的环境污染和限行限购等问题的加重,2016年下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高速增长。但受补贴政策退坡、整车和电池等关键零部件产能限制的影响,预计下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速与2015年相比将有所下降,可能维持在130%左右的增长水平。

  政策建议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行业结构调整

  基于对上述特点和形势的分析,赛迪智库的专家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智能制造水平、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加快行业结构调整、加大行业运行监测力度等五方面的政策措施建议。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按照《中国制造2025》等部署和要求,加快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等,以现有的创新优势资源为基础,充分发挥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的主体性和积极性,选择重点区域启动建设一批装备制造业国家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技术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二是继续组织实施装备领域科技重大专项及科研或产业化专项,论证启动机器人、3D打印等一批新兴成长性产业扶持专项工程,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破技术瓶颈。三是加快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机制等创新应用政策的制定和推进,鼓励制造企业与使用部门共同开展研发,促进研发成果应用。四是鼓励产学研用加强合作,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加快建立产业共性技术平台、行业检测试验服务平台,加强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

  第二,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一是加快推进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智能制造在生产工艺过程、企业管理和服务、能源管理、物流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开发一批智能装备和产品,推动智能制造生产模式的集成应用。二是加快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开发智能产品和自主可控的智能装置并实现产业化,建设重点领域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搭建智能制造网络系统平台。三是结合“互联网+”计划,加快开展工业云、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搭建合作平台,加速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四是加快推动中德智能制造合作,推动各领域智能制造发展。

  第三,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一是推进开放创新,加强对国际装备制造业前沿技术,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跟踪,鼓励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试点对境外创新资源的并购,与国际同行开展实质性研发与创新合作。二是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的指导意见》,加强国家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与国外企业、科研机构、国际组织在低碳制造标准制定、知识产权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经济合作。三是支持引导国内优势装备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在轨道交通装备、电力装备、石化冶金设备、汽车、工程机械、农业机械、航空装备、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等领域开展项目合作,加强境外研发中心和经贸区建设,以推动装备制造业“走出去”。

  第四,加快行业结构调整。一是优化产品结构。鼓励采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优化组织结构。围绕汽车、船舶等重点行业,大力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整合,提高重点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打造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化经营能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围绕工业机器人、民用无人机、增材制造等新兴产业,加强标准规范和行业准入政策制定,规范行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三是优化空间布局,创建一批项目成长性好、产业水平高端、龙头企业突出、集群配套完善的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国际知名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第五,加大行业运行监测力度。建立装备制造业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平台。一是要高度重视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新动向,结合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完善装备工业运行监测监控工作机制和信息体系,加强装备工业各行业经济运行监测和分析。二是要扩大重点监测地区及重点监测的细分行业和企业,了解和掌握全面真实的信息,加强预警预测,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强前瞻性、基础性和战略性问题的研究。三是加强和创新行业管理。注重加强和创新行业管理,克服对批项目、批资金等传统管理手段的依赖,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的新路径和新方法。按照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切实转变管理职能,减少行政审批,不断提高行业服务水平。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