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让主旋律更加响亮
2016年09月27日 10:16 1403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作者: 李幼玲 施维佳 黄子琳
编者按:在2016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所长、书记座谈会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指出:“科研院所是技术创新的中坚力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始终把推进行业科技创新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在本届协会理事会成立之初,就提出要担当起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历史责任,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着力提高技术引导力。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协会先后3次召开全行业科技工作会议,并且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科技奖励专项资金,以满足国家高技术领域特别是国防军工发展对有色金属材料的需要。”这段话言简意赅地指明了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创新工作的发展方向,就是要顺应全行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努力提升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我们知道,科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只有在挑战中锐意创新,我们才有具备参与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潜力。目前,无数“技术红利”正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作为行业的科研单位,将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提高技术引导力?企业又将如何启动支持科技创新在诸多方面的内生动力?听听他们都说了什么。
让创新地基越深越实
——访新疆有色金属集团董事长郭海棠
在2016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所长、书记座谈会上,记者采访了新疆有色金属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郭海棠。他说,不论是原始创新还是集成创新,都是拓展前所未有的科技领域。只有让创新的地基越发深厚和扎实,才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近年来,从新疆有色金属集团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基础工作稳步扎实向前推进,但不少科技瓶颈,制约了新疆有色行业综合利用向深度发展的步伐。新疆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和稀有资源,目前,如何围绕工业发展,解决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如何研发出解决制约复杂难分离和低品位矿产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装备,是新疆有色金属集团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清洁生产的当务之急。
郭海棠告诉记者,2014年建成的新疆有色金属高科技产业园,通过完善管理机制,实行开放式课题经费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了有色金属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体系,并且实验条件和基础设施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面对当前的发展趋势,新疆有色集团必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是保障科研经费用到实处,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主体的同时,也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要有足够的研发人员。鉴于目前新疆有色集团高端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为了建立和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今年新疆有色集团将博士后工作站放到了研究所,通过该平台内引外联,发挥与行业技术专家深度合作的机会,让科技人才跟随科研课题茁壮成长;三是要重点选择一些适合产业下游发展的方向,进行重点攻关,比如利用优势基础产品资源,发展电解镍粉、电解铜粉、铜合金、钴合金等,同时加大发展稀有金属材料锂、铷、铯等材料领域的应用,力争让科技创新水平占据行业“制高点”。
从不同学科结合点去突破
——访西北矿冶研究院党委书记马进
面对经济新常态对国内有色金属行业的深度影响,西北矿冶研究院化挑战为机遇,2015年,该院实施科技攻关421项,自主研发的选矿药剂、凿岩钎具、锌电解用新型阳极板等系列产品实现了海外出口,全年共申请受理专利80件,获得中国黄金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及甘肃省有色金属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但同时马进坦言,随着内外部科技发展的变化,西北矿冶院创新发展模式,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对该院战略发展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形成了以“围绕做强做优传统产业,做精科技研发产业,打造科技研发与技术产业转化一体化平台,整合采、选、冶主体专业的优势力量等”为核心的改革总体框架,西北矿冶院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科研收益占比30%以上。
在马进看来,创新是责任的兑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必须让他们的活力迸发出来,不要让创新思想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他还提出一些掣肘创新的实际问题,比方一些规模科研院所,国家支持力度很大,但是通过转制下放到地方的一些院所相对投入越来越小;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对企业的考核因素,大家习惯通过短平快项目快速出成果。他强调,一项重大科技成果,有时候需要科技人员数十年的积累,特别是一项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要经过中试、工业示范等众多环节,所以创新过程中,宽松的科研环境、待遇政策、领导的宽广胸怀和容错精神更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作为科技人员必须沉下心来,耐住性子和寂寞,瞄准目标后,要经得起挫折,特别是要经受起时间的考验,从不同学科的结合点去突破从而形成系统能力。
聚焦成果转化 开启科技强企新征程
——访昆明冶金研究院院长胥福顺
创新是决定新旧动力能否顺利转换的关键,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知名科研院所,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此,记者专访了昆明冶金研究院院长胥福顺。他告诉记者,昆明冶金研究院成立于1953年,其前身是国家有色局西南分局试验所;2000年实行转制,整体并入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长期以来,集团公司把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源动力,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2016年云南冶金集团进行了业务归集,集团科技部进入技术中心,实现了集团科技部、技术中心和研究院三位一体,可谓三块牌子一套班子,旨在完善和改进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系。
作为云南冶金集团的核心研发机构,昆明冶金研究院本着“科研以生产为目的,生产以市场为导向,着力为用户创造价值”的科技发展理念,形成了科研与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在做强科研工作的同时,努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依托各部所的核心实力成立分公司,是研究院加速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科研成果通过分公司进行科技成果孵化,进而推向市场。目前选矿研究所已经成立了选矿工程技术分公司,主要针对文山低品位铝土矿和兰坪复杂难选低品位氧化矿选矿技术进行攻关;材料研究所成立了特种材料分公司,通过铝基、钛基新材料的研究和新产品的研发,不断推进材料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冶金环保研究所依托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加压湿法冶金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我国共伴生有色金属资源高效利用、节能环保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先后开展了锌、锰、铜、钴、钨、钼等金属矿及各种冶金中间物料的加压湿法冶金工程技术基础研究及产业化应用,做到成熟一个推进一个,最终实现成功产业化。分析测试部拥有国内一流的检测设备及专业的检测团队,多次参与分析检测方法国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下设的云南省有色金属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站和云冶金环境监测中心在省内外享有较好的声誉。合作成立的云南冶金慧测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充分整合了集团内部优质资源,为做优做强分析检测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2015年,依托于研究院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领先技术——铝空气电池技术,在原冶金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了云南冶金集团创能铝空气电池公司,生产出了被国家安监总局列入2016年安全生产重大事故防治关键技术项目的“矿山铝空气电池应急供电系统”,该技术将更好地为云南冶金集团创造科技价值和经济效益。胥福顺总结到,采用研究所加分公司的创新模式,能够快速有效地实现科研与产业的同步推进。
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研究院不断地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建立了专业技术干部和行政管理干部的双通道,给年轻人更多的晋升机会。结合各部所的年度目标及个人专长,制定合理的专业技术人员考核体系,留住骨干人才,培养专家和领军人才。在团队建设方面,积极推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享有人员调配、资金使用和奖励分配的权利,增强广大职工工作的积极性。
胥福顺表示,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作为科研院所,只有改革创新才能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开启设科技强企的新征程。
研发核心技术 催生企业核心竞争力
——访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祥华
在2016年全国有色金属行业科研、设计院所所长、书记座谈会上,记者就科研院所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问题,采访了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祥华。
他说,近年来中国恩菲在科技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拥有“一室、一院、一基地、三站、十中心”科技创新体系平台:“一室”即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一院”是指恩菲技术研究院,是技术研发的主导机构;“一基地”是偃师中试基地,负责完成恩菲面向市场的立项研发课题,过去恩菲也与生产企业深度合作过一些相关试验,但后期因为知识产权产生种种问题,基于此恩菲重新将洛阳偃师中硅高科1000吨多晶硅生产厂房改造成研发基地,通过加大资金投入等,建成了一定规模的实验基地,预计后期会有很好的效果;“三站”是指两个博士后工作站和一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前者是恩菲的一个高端技术创新平台,博士后每年进站后,所有课题都跟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既有集成创新研究课题,也有基础前瞻性课题等,很好地做到了产学研结合,值得称道的是这些进站博士后因为恩菲的技术渊源和文化底蕴,多数博士后都自愿留在平台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十中心”是指十个工程技术中心,包括“国家金属非金属矿山尾矿安全技术中心”、“国家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深井开采及膏体充填工程“、“重金属底吹熔炼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红土型镍矿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黄祥华强调,有了平台,紧接着是对平台的建设: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因为恩菲人捧着技术这个金饭碗,那么技术创新将会永无止境;二是对研发人员政策倾斜,给予研发人员的待遇不能低于设计一线的员工,甚至还要高于他们,鼓励他们从事研发、热爱研发,这样才能激励科技人员潜心钻研,才能保障真出成果;三是恩菲过去在科技工作方面存在“工程忙了研发就放下了”的问题,现在有了科技创新平台作支撑,恩菲将把培养研发人员工作落到实处,让平台为今后的创新发挥重要保障;四是恩菲将对多年积淀的科技成果进行梳理,同时在知识产权申报上加大力度,做一些系统防范工作。
黄祥华表示,中国恩菲作为中冶集团的核心骨干企业,紧跟集团发展步伐,在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一批科技成果不断形成,超深井、超大规模采矿技术、井下无人驾驶有轨运输技术、氧气底吹炼铜技术、氧气底吹炼铅技术、锌焙烧浸出技术、冶金余热锅炉技术、烟气脱硫技术、工业废渣处理技术等成果,获得行业的高度认可。同时,新成果的应用,推动了行业的科技进步。恩菲人共同的心愿是给后人留下核心技术,发挥核心竞争力,因为只有不断创新并拥有最前沿的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激发新动能 创造新增量
——访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绍武
目前,在外部环境严峻、内部增长压力很大的情况下,行业企业技术创新可谓各有千秋,面对挑战,云南省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科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绍武对当下的创新发展道出真谛。他说,作为科研单位要下功夫拓宽市场,在高附加值产品上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提升竞争力;要用新的增长点来量化科技人员对创新取得的价值和贡献,如果可能,还要让他们以技术加现金的方式参与到企业新增量的发展中,并且给予他们真金白银的回报;作为科技工作者,要跟随企业的发展坚定目标奋力前行,要有企业同我共成长,我与企业共命运的情怀。
近年来,贵金属新材料集团以实现贵金属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人才培养方面完善机制,培养了一支覆盖材料、冶金、化学、检测多学科的贵研特色专业人才梯队;拥有材料、冶金和工业催化三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了材料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5年,该集团重点强化产学研联合的同时,加强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包容、协同的科技新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并围绕资源综合回收利用、合金功能材料、信息功能材料、新产品开发和产业科技技术进行攻关,重点产品技术、工艺创新和装备升级取得进展。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除支持人才培养,创造新增量之外,贵金属产业科技研发工作融入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获得了国家支撑计划、863重点专项等计划的支持,科技项目立项67项,获专利授权14项。另外,该集团全面推行贵研所、贵研铂业一体化管理,优化组织架构,按照精简高效、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形成了以子公司为运营实体,研发、信息、检测三大中心为支撑体系的运营管理架构。
下一步,力争“十三五”期间,围绕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定位,发挥自身平台优势,在引进、消化、再创新的同时,致力于成果孵化转化,争取在2~3年内,形成支撑贵金属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大幅增长的新动能。
逆境中把握科技发展机遇
———访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刘宁武
现在,科技创新不仅发生在研究机构、高校,也发生在企业。面对国内外经济复苏形势弱于预期,各类风险事件频发,金属矿产行业市场波动加大等经营逆境,把握科技发展机遇,企业的发展面貌将会焕然一新。对此,记者采访了中国五矿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总经理刘宁武。
中国五矿已被列为第二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企业,这一战略定位极具挑战性。目前中国五矿肩负的使命,一是做国家战略资源的保障者,二是做产业升级的创新者,三是做流通转型的驱动者。原中国五矿拥有从地质找矿-采矿-选矿-冶炼-加工-贸易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与中冶集团实施重组后强强联合,科技力量更加彰显优势,已拥有15个转制院所,基础非常雄厚;技术人才6万多人,为创新研发奠定了基础;在专利方面,更是首屈一指,单中冶集团专利数额就高达1.8万件。这些方方面面的创新结合,将会使新中国五矿在安全、成本和效率上产生质的飞跃,为新中国五矿,实施创新驱动,建立创新型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多年来,中国五矿凭借科技专家队伍的智力优势,深入企业,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进行产研协同,多措并举挖潜梳理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技术难题,并加以顶层设计、分类分步推进解决,一是向国家争取政策支持;二是集团出资破解难题;三是寻求外部资源做大做强。
另外,调结构,促转型,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是中国五矿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五矿业务领域已向城市管廊、主题公园建设与运营、海绵城市等进行研发。除了深空之外,在深海深地等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同时中国五矿还加大国际市场的开拓力度,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力争实现与国外市场的共赢。基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定位及当期管理需要,中国五矿已实施了总部职能改革优化,总部职能部门由18个整合压缩为12个,其中赋予科技管理部门非常重要的职能,可谓科技创新劲风吹。相信通过不断探索新机制,中国五矿的科技活力将进一步增强,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责任编辑:李幼玲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