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华加日再出发
2016年10月20日 9:22 616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马 璐
流光飞逝,作为中金岭南旗下高端铝材制造商,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今年“三十而立”。
站在华加日看华加日,这是沧海桑田的巨变。从最初的铝型材加工到如今的高端铝材、节能幕墙门窗、轨道交通三大产业平台,华加日奏响了转型升级的最强音。
站在广东看华加日,它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作为广东省铝加工行业尚存的国有控股企业,当铝加工企业正在生死线上苦苦求索时,华加日却在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双增长,成为行业寒冬中的一抹亮色。
站在全国看华加日,量也许不起眼,但质很耀眼。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铝型材全国名牌企业、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中国建筑装饰奖……一个个沉甸甸的国字号“金字招牌”背后,昭示着华加日的“不平凡”。
回顾历史的日子,更是展望未来的时刻。如今,随着新一轮发展规划的开启,华加日发展步入全面提速期。有为无畏,蹄疾步稳,又一个孕育于春天的故事,正在南粤大地雄浑落笔。
上下求索的转型之路
金秋的深圳,葱绿的树木依旧生机盎然,如同这座城市对梦想的追逐,从未改变。
从南山区到坪山新区,从广东到湖南,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生产基地的不断“迁徙”,华加日成功完成了三级跳跃。
今天,当你经过深圳南山马家龙工业区艺园路88号的时候,耳边正传来建筑机械作业的轰鸣声。放眼望去,挖掘机、钻机等机械作业井然有序,装卸车往来穿梭。两年后,深圳市南山科技研发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时光荏苒,恍若隔世,尘封的记忆慢慢打开,眼前的场景仿佛回到了30年前,同样是这片热土,同样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华加日人作为拓荒者,开始在这片土地上添砖加瓦、构筑梦想。
1986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由原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加拿大铝业公司和日本轻金属株式会社联合发起设立的“深圳华加日铝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作为中国第一家铝型材加工行业的中外合资企业,华加日引进的不仅仅是国外资金,更有当时行业领先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
投产之初,华加日就将产品定位于高端市场,并将市场目标瞄向了日本。然而,打开日本市场的难度超乎想象。当华加日想方设法争取到日本客户试用一个货柜铝型材的机会时,却因不符合国际标准,大部分产品惨遭检验不过关的“厄运”。
怎么办?是不是打退堂鼓?不!开弓没有回头箭,猛药去疴心不减!必须用行动消灭短板,走出一条符合中国特色,又兼具世界视野的制造之路。在这一点上,华加日追求的完美是360度的。
华加日将客户退回的货物摆在车间当“活教材”,并决定将产品质量体系全部采用日本JIS标准,从计量精度提高到员工劳动技能提升,再到质量文化建设,华加日从基础领域发轫,迅速将产品向国外先进标准看齐,逐步使铝型材产品迈入国际先进行列。1990年的那个春天,华加日和日本客户签署首批2400吨铝型材出口合同的签字仪式在日本东京举行,引起国内外同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媒体争相报道,公司的知名度迅速提升。不久,华加日铝型材还被日本海关指定为“免检产品”,真正践行了公司的质量方针:凝聚华、加、日三国铝加工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生产世界一流产品,满足国内外用户需求。
华加日以建材及普通幕墙门窗生产销售为主的经营模式一度走得顺风顺水。然而世纪之交,国内铝型材及幕墙门窗产能过剩,同质化竞争加剧,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华加日来之不易的市场认可度经受严峻考验,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加快实施向生产工业型材和高档节能幕墙门窗为主的战略转型,成为了华加日人坚定的共识。这一战略思路很清晰,但真“转”起来并非易事。历经了6年的奋力拼搏,直到2006年华加日才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这一年,华加日工业型材的销售份额占到了整个销售额的70%,形成了以太阳能配套件、汽车型材等为主、建材为辅的产品格局;同时,幕墙门窗实施大客户战略,走精品工程路线,强势进入高档节能幕墙门窗市场,延伸了铝材应用产业链。
然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就在2012年,欧美铝材行业反倾销以及欧债危机又让“华加日制造”从欢愉之梦中惊醒。此时,国内光伏产业遭受重挫,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公司支柱产品太阳能配套件的市场需求量急剧萎缩。
华加日经历了一个“从未有过的艰难时期”,但并没有放慢结构调整的步伐,“腾笼换鸟”就是其坚定不移推进转型的惊鸿一瞥。
为可持续发展腾出各类要素空间,进而培育“吃得少、产蛋多、飞得远”的好“鸟”,华加日“腾”与“换”齐头并进。
坪山新区,深圳的“东北门户”。它就像一道大门,稳稳地卡在深圳向东,向深莞惠和河源、汕尾“3+2”经济圈辐射的交通节点上。
为有效解决发展场地严重不足的问题,华加日以成功收购北方西林实业公司为契机,加快东进步伐,迅速完成了从马家龙工业区到坪山新区的“腾挪”过程。同时,华加日瞅准周边地区铝加工企业多的地域优势,通过合资或合营的方式,将低端铝加工产能“转移出去”,再把高端产业转移进来,以达到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目的。不到两年时间,华加日就完成了从以太阳能配套件为主体向以新型汽车材料和部件、消费电子器材为主的二次转型。与此同时,“门窗管家”、“幕墙管家”经营模式的创立,使华加日实现了由建筑型材销售向高档建筑装饰系统产品销售的完全转变。
通过两次产业转型,华加日成功打造了“高端朋友圈”:丰田、本田、日产,德国大众、比亚迪、格力等均为华加日的稳定客户;华加日也成为华为、香格里拉酒店等高端节能幕墙门窗工程的主要承建商。
如果说前两次转型的背后是“制造之殇”必然带来的“转型之痛”,那么进军轨道交通产业,则是主动转的担当,谋长远的韬略。
湖南株洲,享有“中国动力之都”的美誉,轨道交通产业独树一帜,华加日的核心科技则成就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引擎。
2016年5月6日,随着世界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长沙磁浮快线从长沙高铁南站驶出,首条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成功投入商业使用,而其中负责牵引供电的关键设备——“供电轨及感应板”系统产品就是由华加日旗下的华品轨道公司成功设计研发的,具备了世界领先水平。它的问世一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全面推进了该领域产品的国产化进程。
这是一份华加日沉甸甸的“转型清单”——
2004年,瞄准汽车轻量化领域,与日方股东成立合资公司“华日轻金(深圳)有限公司”,专注于汽车高精尖铝材产品的研制。
2009年,组建全资子公司“深圳市华加日西林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端工业铝材及精深加工,主动布局太阳能、高铁、汽车、电子、家电、航空、航海等高端工业铝材应用领域。经过8年的发展,华加日西林公司已发展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首批国家社会责任认证制度试点企业,其“汽车轻量化材料及构件项目”已列入国家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项目。
2012年,实现了建筑幕墙门窗单一生产向系统产品生产的转变,华加日“门窗管家”、“幕墙管家”已被打造成为建筑幕墙门窗领域最靓丽的名片。
2013年,合资成立了“湖南华品轨道交通有限公司”,强势进军新型轨道交通市场领域。
2015年,分立组建了全资子公司“深圳华加日幕墙科技有限公司”,从事高档建筑节能幕墙门窗工程的设计、加工与施工,全面接管公司原幕墙门窗生产经营业务,成为中国建筑幕墙百强企业。
……
至此,高端铝材、节能幕墙门窗、轨道交通“三驾马车”并驾齐驱,形成了从铝原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更为重要的是,华加日早已将转型历程凝结成宝贵的精神财富,刻入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融入华加日生生不息的血脉。
创新求强的变革之路
逆势飘红,靠的是什么?很关键的一条是华加日“求高、求新、求变、求精”的企业特质,其核心就是改革创新。“大潮过后,水落石出”,经过30年的发展,在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的环境下,华加日改革创新的优势凸显了出来,成功实现逆势增长。
放水,必须先开渠。华加日认为,关键要通过技术创新激活“一池春水”。
三十年来,在“科技兴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研方针指引下,通过要素升级,不断进行技改和装备投入;进行合作研发,借产学研合作平台寻双赢之道;通过自主创新,量身打造适合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华加日用不同的道,阐述着技术创新的个中内涵。
对作为生产要素的装备进行升级换代,可谓是一针立竿见影的“强心剂”。与投入巨资和精力进行“无中生有”的研发不同,要素升级少了漫长的研发过程,多了灵活的市场反应能力,不失为一种“拿来主义”的成功运用。自成立以来,华加日就通过借鉴股东及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理念,不断加大国外设备引进力度,加强技术设备、工艺流程的升级改造,打造业内领先的技术、环保、安全指标。
合则两利,于技术发展来说同样适用。华加日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合作共赢的极致。翻看华加日的战略布局,可以清晰地看到借力脉络: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承担省级科研项目,与湖南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建立合作平台,致力于挤压成形等技术领域的开发研究……
创新难,自主创新更难。当前,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已经从“仿造阶段”过渡到“制造阶段”,但只有少数企业能够走到“创造阶段”。一向敢为人先的华加日,在这一步上敢想、敢干、敢闯、敢试。拥有发明专利《二维辊弯成形机和其辊弯模及三维弯曲成形方法》等83项国家专利(其中7项发明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钢铝复合C形供电轨系统研制技术,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开发的节能环保型单元式内循环双层幕墙系统和高档节能门窗系统,居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建筑幕墙门窗设计与施工双甲级资质,汽车和船舶应用认证……如今的华加日,正逐步从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创新型企业实现“华丽转身”。
华加日像一块磁石,吸引着我们去探究、去解密,华加日的身上充满着崛起之谜。不禁要问:“华加日崛起的磅礴力量从哪里来?”从体制机制改革的强大动力中来。
如果把技术创新比作华加日发展的引擎,那么体制机制改革就是点燃这个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三十年来,华加日更是改革与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培育创新沃土,让创新活力喷涌。
混合所有制模式,有效放大1+1>2的倍增效益,是华加日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改革探索的成功经验。
混合所有制改革涉及许多“深水区”,员工持股就是其中之一。
早在2008年,华加日就开始筹备员工持股。在划定持股的范围上,华加日动了番脑筋。“混改不是浑改,面对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我们需要一种能够很好地选择员工、选择团队的制度,需要更高水平的技能和管理能力。”当年参与混改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这样说道。华加日实施的是管理层和骨干持股,那么除了管理层,哪些是骨干?“庙有了,还得请神。”最终,华加日把骨干圈定为管理、技术、经营和操作等关键岗位,分两次推进员工持股平台建设。目前员工股东已由最初的36人增长为一百余人,但带动的却是近千名员工。
终于,华加日这驾混改后的“马车”启程了!
快马加鞭,华加日从内部管理抓起,采用项目管理和精细化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实行项目全程奖罚与责任到人制度,用结果和效益说话,确保项目具有市场竞争力。为此,华加日还以制度形式将项目管理方式进行固化,并对改善获奖项目予以表彰奖励,调动全员积极性。如今,华加日已逐步建立起了一个组织级的项目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管理,华加日打破了领域界限、部门分割,从而集中优势“兵力”团队作战,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团队潜能。
华加日的另一大特色就是“精细化管理”。细在哪里?不妨看一个细节:
走进厂区,会被现场工作人员头顶不同颜色的安全帽所吸引,近距离一看,还有更多亮点在帽子本身。白色、红色、黄色分别代表了外来访问人员、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而帽子上还清晰地标注着员工姓名、所在部门、个人血型、从事工种等信息。“在华加日,我们的安全劳保用品佩戴都是标准化、精细化的,比如标示血型,是为了如果出现工伤流血等紧急情况,可以提前做好输血准备。”一位陪同采访的工段长说。找到管理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现象,就能堵住出血的口子。这些可喜的变化,早已随着管理的触角,渗透到华加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
三十年的改革与创新,蕴含着华加日势头强劲的内生成长动力。究其根本,在于华加日准确把握了现代化企业建设发展的基本规律并遵循规律求新图变,激活了内部发展要素,终将带活产业发展棋局。
做大做强的希望之路
古语云:“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但华加日的发展历程却不尽然,从大空间到大规模、大产业,从创新强到科技强、人才强……“大”字当头,“强”字叫响,华加日正在为即将开场的又一曲“30年交响”调弦、校音。
这既是中金岭南领导集体对华加日的嘱托,也是华加日自身发展的现实选择。
拉大空间,华加日开始萌动再生意识,一方面发展空间受阻,触碰到资源的玻璃“天花板”;一方面劳动力“红利”减少,进入由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拐点”。面对“成长的烦恼”,华加日豪迈提出:拓展新空间,再造新优势。
华加日人敢想敢干,一个产业园的宏伟构想应运而生。扩容汽车部件加工场地,全面提升铝型材挤压能力,逐步规划建设轨道交通移动供电系统生产研发基地,从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入手,密切与国家磁浮中心开展技术联盟,开创交通领域的新天地。同时,加快引进国内外同行业先进技术,结合生产运营的实践经验,创建铝加工技术中心和新型节能环保幕墙门窗技术中心,致力于打造业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平台。
做大规模,华加日通过上下游整合的产业链一体化协同效应,确保上游原材料资源稳定供应和下游市场渠道资源共享,形成规模化经济,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升企业产品的竞争力优势,并且通过产业链的不断延伸和优化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入选广东省体制机制改革创新50家试点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华加日希望借助活跃的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以形成对产业发展的强大支撑,实现价值最大化,回馈股东。
如何撬开核心市场的坚冰,华加日还把触角探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
2016年4月15日,华加日积极谋划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双方商议大力推进铝型材加工产业的发展,共同开发全铝车体型材产品,致力于汽车轻量化研究,拓展铝型材的应用领域。
2016年7月7日,华加日与中国中铁子公司的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双方共同致力于开发城市交通跨座式单轨用供电轨。跨座式单轨为立体交通型式,具有快速、高效、环保、投资少的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华加日已蓄势待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高端铝材、节能幕墙门窗、轨道交通三大产业集群将收获累累硕果。
创新,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不二法宝,也是新常态下“稳增长”的宝贵财富。创新强,助力华加日调结构促转型,迈向产业“高端”。
翻看华加日的“十三五”规划,以高端铝材制造与开发应用为主业的发展路径清晰可见。增加大中型挤压机及后部设备,扩大产品品种和解决配套问题,满足铝型材向大截面、薄壁厚、高尺寸精度、复杂断面和精美外观的方向发展;增加大型模具制作CNC及配套设备,提高高难度模具的制作水平;增加铸棒铸造均质系统,满足特殊合金的品质要求……围绕“高大上”产品做文章,华加日让制造业的“高精尖”色彩越发凸显,不断为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创新,更离不开以科技为先导。有人曾测算,在航天科技上投入1块钱,可以产出15块钱,科技创新带来的“乘数效应”由此可见一斑。如何在新材料领域做出大创新,华加日把产业发展的基点放在了科技创新上。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面向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需求,打造一批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工程化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贯通式创新平台,让大创新能“顶天立地”。以轨道交通领域为例,华加日将以中低速磁浮、单轨等新型轨道交通智能供电轨、轨排、走行板、道岔系统为切入点,加速推进轨道结构和轨道设备的产业化,并从个人智能轨道交通机构研制入手,逐步进入新型轨道交通领域。
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华加日比任何时候都需要协同,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力量最佳凝聚。
科技创新响了春雷。作为关键一环,针对肩负科技创新重任的人才建设,华加日要破什么、立什么?
通过出台政策、完善制度、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做好服务,华加日要为人才团队的创新创业培育一方沃土,真正打造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梦工厂”。
打破体制机制“藩篱”,促进人才、资本、技术、知识自由流动。在华加日“三项制度”改革规划中,始终聚焦制约人才发展的突出矛盾,统筹衔接当前和长远举措。
全面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实行差异化薪酬分配管理,根据员工不同系列制定不同的考核和发放方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加大员工持股力度,对在研究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主要贡献的人员,从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总额中拿出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四海贤聚,八方来风。由各路人才组成的创新大军浩浩荡荡,终将为华加日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创新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既需要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的精神,也需要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文化氛围。在华加日,对“失败”的理解是:“暂时还未成功”。在这里,立下的是“免责条款”,涵养的是创新精神。
眼下,凝聚人才团队,打造创新发展战略高地,华加日正风生水起。
一路走来,从深圳到湖南,从企业高管到普通员工,且听且看,且行且思,触摸着走进了“春天里”的这片热土,极目天际间,我们恍然读懂了华加日。华加日的三十年,是一代又一代华加日人艰苦奋斗、敢闯敢试、共同拼搏、传承发扬的三十年。或许,当年为华加日构筑梦想的拓荒牛、建设者们早已离开了原来的岗位,但他们那种不畏艰难、奋发蹈厉、勇往直前的精神却生生不息,绵延传递。
面向未来,走过30年不凡历程的华加日站在了一个新的“2.0时代”,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打造创新发展的升级版,华加日将再次出发,并且期待全新的超越。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