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淘汰产量低耗能高的钢企将有利于矿价谈判
2008年03月07日 0:0 157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相关新闻
业内人士认为,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坚决把产量低耗能高的钢企全部淘汰,从而有利于中方对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争夺。
据相关媒体3月7日报道,2007年中国铁矿石贸易量预计达到275亿吨,占全球铁矿石消费量57%。可以说,中国的需求占了国际铁矿石交易的半壁江山,是各大矿石巨头利润最大也是最稳定来源。但对于中国这个“衣食父母”,各矿石巨头却并不珍惜更谈不到视为“上帝”,而是年复一年地无论是巴西、还是澳大利亚及印度的铁矿石巨头们,都以奇货自居:每年都在尝试涨价给他们带来的巨大乐趣和巨大收益,但是,这对于中国钢铁企业及其下游产业链条来说,却不啻最大的煎熬和承受巨大利润的损失。
此次谈判中,世界矿石巨头:巴西淡水河谷宣布与新日铁、浦项达成铁矿石价格协议,在2007财年价格基础上南部铁精粉涨65%、卡拉加斯粉涨71%。如此高的涨幅大大超过中国企业心理预期,这标志着中国企业谋求铁矿石话语权的努力再次宣告失败。不少媒体以“痛失定价话语权”为题加以评论和报道。平心而论,中国企业这么多年来,实际上并未获得应有的定价话语权。即使偶尔在一两次拥有了所谓的“定价话语权”,那也是日韩根据各自利益串通后的结果。这也就是为什么,有媒体将2008年价格涨幅出乎意料的主要责任归咎于日韩钢铁企业的私心,称中国是遭受“暗算”,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说法,业内人士哪个不知谁人不晓这都是国家资源安全和企业利益之间的博弈,而无论是主管部门还是企业自身在这场博弈中,全面处于被动挨打状态,一方面,钢铁企业在国际谈判上缺乏话语权,价格猛涨,不得不吞下“米贵难下锅”的苦果。
另一方面,国内铁矿石资源被非法盗采,以劳动者生命为代价,出现了“家米不好管”的现象。从中可以看出一系列严肃的课题:铁矿石资源,究竟该怎样对待,钢铁产业的眼前效益与铁矿石资源的长远保护,哪个更紧迫,怎样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并使其为钢铁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服务,短期内,中国无法摆脱对国际三大巨头依赖的现状,就在中国企业感到“米贵难下锅”而正在启动在境外找矿源的时候,世界铁矿石资源正在被悄悄瓜分:安赛乐米塔尔近两年来实施了数十项铁矿石开发计划,韩国浦项在印度的资源开发项目已经启动,日本钢铁企业更是一刻不停地抢占资源。2005年,全球有22项铁矿石项目启动,投资超过140亿美元,在建或扩建项目的总产能达2亿吨/年以上;2008年,仅淡水河谷的铁矿石投资计划就超过百亿美元。而在这巨大的蛋糕分割中,没有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吧。
商家的竞争就是利益的竞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恨情仇,都是利益使然。此次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这不仅仅是对钢铁企业敲响了警钟,如不能未雨绸缪早做打算,再过几年就不仅仅是“米贵难下锅”,而是“巧妇难做无米之炊”。这次涨价,日韩本身对进口铁矿石需求量相对较小,且所产钢材产品附加值高,钢铁价格上涨的损失较易转嫁。更为主要的是铁矿石涨价还有助于打压新兴钢材出口大国的倾销能力。对日韩钢铁企业本身另有助益;不仅如此,日韩钢铁巨头往往与铁矿石企业有股权交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做到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价格谈判的出发点是自身利益,日韩企业不过是做出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已。
而中国钢铁企业虽然自2004年起就指定宝钢参与定价谈判,但多头进口、盲目竞争和囤积铁矿砂的做法并无实质性改善。目前,有矿砂进口资质的企业数量仍然多至k00家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形成拳头集中最优势和最大化的进口能力和矿石巨头们较量,那矿石巨头们就会以狼性的精明审时度势。2008年中国遭受五十年一遇的雪灾,灾后重建拉动钢材需求,加上矿砂库存有所消耗,矿石巨头换一副铁面孔,想怎么涨就怎么涨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中国没有也不具备游戏规则的制定权。
作为中方谈判代袁的宝钢在谈判过程中与必和必拓签署了10年长期供货合同,基本不受此次价格变动影响,对于本企业的利益固然是很好的保护,但此举势必引来众多国内委托同行的质疑,并可能使原本就有些混乱的国内铁矿石进口秩序愈加恶化。
惟一可能从根本上扭转局面的途径: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加强行业整合,降低低效产能。2006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过剩,净出口达3,400万吨,2007年预计更高达5,800万吨,这相当于1亿吨铁矿石的进口量,其中许多企业产能效益很差,生产效率低下。如果能切实把钢铁企业中的不良产能剔除,就能釜底抽薪,从根本上动摇铁矿石的巨大净进口额度,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坚决把产量低耗能高的钢企全部淘汰,正是一个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好机遇,这样也许能把坏事变成好事。从而有利于中方对铁矿石定价话语权的争夺,而这正需要行业主管部门的放权和整个行业协会的真正作为。 (世华财讯)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