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寻宝:“能赚钱的石头才是矿”

浅谈境外矿产勘查的经验与误区

2016年12月06日 6:51 251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过去几年,境外矿产勘查成败的经验和教训,是一笔宝贵财富。对其进行总结,对引导国内勘查理念的转型,对境外勘查的再次崛起,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近几年,境外勘查的失利,远远多于成功。失利的原因,可以归于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找不到矿。好异常,好设想,打下去就是不见矿,这是可以理解的技术风险。二是评价矿床的指标使用不当。以国内几十年不变,放之四海皆用的一般工业指标开展勘查。找到的资源量不经济,不可开发,成为境外矿产勘查的最常见的败局。三是找到了经济矿床,其矿产品生产成本、矿山资本投入指标,也很有竞争力。但因环保、社区、法律、政治因素,或不可开发,或权益丢失。
  现在,很有必要矫正一下习以为常的勘查成败观。传统的理解,按国内规范的矿床工业指标的一般要求,圈出了矿体,就算勘查成功。找到的矿床规模越大,成绩也越大。多年来,我们就是这样,以斤两数定成绩。那么,还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内涵,值得我们去关注呢?改革开放初期,必和必拓来中国投资勘查,目标是寻找世界级的铅锌矿床。对于中方所问,找到多少万吨铅锌算是世界级,外方竟然搞不懂,也不理解我们的“矿床规模”的含义。他们给出的解释为:一是矿要足够大,能够形成大的矿山产能,在世界上有知名度;二是生产成本,在国际市场上,要有足够的竞争力,在几十年矿山寿命期内,能抵御各类风险的冲击;三是矿山建设,单位产能的资本投入,要有比较优势。
  境外矿产勘查成功,表现在以下四方面。首先,用你的找矿设想和探矿权,打动了勘查投资者。筹集到了风险勘查资金。其次,探获了CRISCO体系承认的资源量/储量。从而获得了在境内外进一步筹融资,商业并购的通行证。第三,通过出售转让勘查成果的权益,使矿产勘查投资者及时获得回报,而不是在最终矿山投产之后。第四,探获了生产成本、资本投入指标合格的矿床。
  境外矿产勘查失利根本性原因
  到境外勘查,造成失利最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两条。
  第一, 把境外矿产勘查当成做项目,脱离矿产勘查经营的投资决策,习惯于按国内做项目的程序运作。到境外开展勘查,不是做项目,而是开展矿产勘查的国际化经营,一定要有商业经营的理念。要远视矿产开发,融入勘查资本市场和商圈,研究经营风险,预设勘查赢利的途径。经营境外矿产勘查,除找矿潜力是境外矿产勘查投资决策的首要条件外,还要考虑其他的决策条件。一个常见的误区就是,找矿潜力占的权重过大,对其他因素考虑不够,甚至未予考虑。
  第二,评价矿床的视角发生偏差,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境外勘查,普遍以国内的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圈定矿床。例如,在刚果铜带以外200公里,找到了铜品位0.90%,埋深350米的硫化矿,这个矿,放到国内长江中下游铜矿带上,肯定是个好矿。但在该铜带上,各矿业公司采用的地下开采的边界品位,一般为铜1%,实际开采品位多在2%以上。找到这个没有基础设施,地下开采的铜矿,是否算勘查成功,就要打问号了。问题出在对矿床工业指标一般要求的过度使用。只重视矿床的大中小,忽视概略性经济研究,对评价矿床采用什么边界品位,缺乏具体国家、具体环境的论证。很多境外勘查项目发现的矿床,生产成本、资本投入的指标都不及格,为追求更大的资源量和矿床规模,在潜在经济价值概念的误导下,却在持续无效地投入。
  境外矿产勘查应注意的问题
  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一是对大宗矿产的风险勘查,带有一厢情愿的盲目性。对大宗矿产品的巨大需求,引发了到境外开展铁矿石、钾盐等的勘查热潮。这些低值的大宗矿产品,必须要有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的物流条件支撑,才能得以开发。境外许多大宗矿产的矿床是早已发现了的,资源并不紧缺。如加拿大玛丽河铁矿,该矿发现于1932年,铁品位66%,露采。钻孔控制250米深,资源储量8.68亿吨,区内远景大于60亿吨。该矿一直未能开发,前两年因铁矿价格飙升,这个沉睡了80年铁矿,才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类似的巨型富铁矿很多,只要有市场需求,开展勘探,即可投入开发。现在,全球风险勘查投资,几乎没有大宗矿产的份额。
  二是对原住民、非政府组织、政府作用的误判,是境外勘查失利的又一原因。取得原住民社区对矿产勘查的支持,是境外矿产勘查中的一个大难题。很多情况下,原住民不是用钱就可以搞定的。境外矿产勘查,按国内的思路和行为方式,常常低估,甚至忽视协会、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却过分重视政府的作用。在发达国家,政府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发展中国家政府,由于其不稳定性和贪腐低效,对境外矿产勘查,支持和伤害都有,是把锋利的双刃剑。
  三是境外矿产勘查投资,有时会遇到一些资源潜力大,品位高,价格便宜的好项目。由于我们不会利用当地中介,对打引号的“好项目”背后的故事不知情,进入以后才发现,气候、社区、环保、资料、法律纠纷等诸多问题。概略性研究的结果是,生产成本、资本投入都不及格。“好项目”的故事,再也不能继续演绎下去了,以失败告终。
  四是境外矿产勘查与开发脱节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评估开发条件,就大力推进勘查,一味追求找大矿。资源量巨大,却无法形成产能。不达产,亏损态,处境尴尬,进退维谷。过去国内勘查与开发的衔接,是通过地矿系统与各工业部门的协同配合来完成的,随着工业部门的撤销,若还是财政出资勘查,就会形成地勘部门单打独斗的局面。在境外勘查,这种脱节现象就更加凸显。
  五是被过多的探矿权拖累。从国内的思维方式出发,把探矿权数量多少,总面积大小,看成为资产、实力和业绩的重要标志。因为维护探矿权要花很大代价,应把有限的勘查资金,投入到最有找矿潜力的矿权区。探矿权过多,所占矿权与公司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不匹配,只能说明这家勘探公司缺乏旗舰项目,经营水平不高。过多的探矿权,势必成为经营矿产勘查的拖累。
  六是,实施境外矿产勘查时,习惯按国内的方式运作。集投资商、运营商、承包商于一身。一切自己干,不适应勘查的专业化分工。实践证明,这不是一个适合境外勘查经营好的选择。勘探公司高管的精力要集中在找矿上。小而全的运作模式,牺牲了效率,分散了技术和管理团队的精力,影响了找矿的突破和勘查经营活动。
  境外矿产勘查该如何避开误区,提高成功率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投资的国外勘查公司,最多时达百多家,现在只剩下了屈指可数的几家。除了全球勘查市场起伏,国内勘查投资条件变化等因素外,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矿产勘查市场,只知国际惯例,不了解中国勘查的商业文化和运作规则,患了水土不服之疾,铩羽而归。同理,把国内勘查运作思维方式,运作模式,商业文化理念搬到境外,是重蹈国外勘查公司来中国投资失败覆辙的重要原因。
  由于在尽职调查上,没有依靠专业的中介和技术服务。舍不得投入资金和时间,造成尽职调查的缺项,概念化,不够专业,做表面文章,在千变万化的国外环境中,缺乏应对措施和预案,是导致勘查投资失利的重要原因。
  矿业低迷期,是否要坚持境外矿产勘查的投资
  2016年的矿业市场,已出现回暖的迹象。具有矿业晴雨表作用的标准普尔全球矿业指数,结束了5年来连续阴跌的走势,开始向上。勘查市场也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动向,勘查公司股价上扬,勘查融资有所松动,勘查公司并购有所增加。勘查市场相对于矿产品市场,有一个约一年的惯性滞后,2016年,全球的矿产勘查投入,还将继续下滑,到2017年,才有可能回升。国内矿产勘查市场,由于地勘业改革的滞后,矿产资源法律法规的补丁化、碎片化,财政资金的逐步退出,社会资金投资意愿低下,勘查产能过剩,勘查产品积压。国内勘查市场的回暖,将比境外延迟一段时间。
  矿产勘查回暖,再次崛起的机遇在境外。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各行各业,都把目光瞄向了世界市场。地勘业也不应例外,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而且应当面向全球的矿产勘查市场。中国除了部分小矿种和煤矿以外,矿产资源禀赋存在缺陷,缺乏市场的竞争力。由于国内勘查区居民的环境意识提升,矿业对税收就业、GDP数据的拉动,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减少,环保安全的担忧却在加大,使国内勘查投资环境日趋收紧。我国有全球最大的找矿勘查队伍,有限的找矿的区域,已容纳不下2340家地勘资质单位,勘查产能严重过剩。值此矿产勘查业的低潮期,矿产勘查应向何处去?面对新的矿业周期,矿产勘查业路在何方?那就是,我国的矿产勘查业,必须坚持境外矿产勘查的方向,融入全球的矿产勘查市场。
  值此勘查市场转折期,来谈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想从一个失之交臂的案例谈起。蒙古国的奥尤陶勒盖铜矿,距中蒙边界80公里,探明铜储量3119万吨,现已形成年产50万吨铜的生产能力。2002年10月,那是一个矿业的寒冬,没有一家中国公司愿意出手,对这个信息,得到的答复是:“眼下我们就过不去,请您不要再和我们谈境外发展战略了。”三年以后,矿业复苏,全球矿业高潮到来时,中国公司又蜂拥而去,但为时已晚,加上处置失当,失去了机会。矿产勘查开发投资的机遇,往往在矿业的低潮期。在矿业疯狂期,才去境外勘查追高,其结果大多不妙。现在,境外有很多质高价低的勘查项目,在等着我们。应抓住矿业咋暖还寒的机遇期,发扬屡败屡战的精神,坚持境外矿产勘查。
  矿床学教科书,开宗明义就指出:“矿床是地质作用形成,符合当前经济技术条件和社会条件,可被利用的有用矿物堆积体。”全球顶级的矿业大学,科罗拉多矿业学院,有句名言刻在学校的墙上:“能赚钱的石头才是矿。”CRISCO国际储量标准,明确地指出,不仅要满足开发的技术要求,而且要求经济可行,并得到社区环保法律认可,都能通过,才能算是储量,才是赚钱的石头,才能算是矿。也就是说,不能赚钱的所谓的“矿”,就只是石头。境外矿产勘查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淡忘了何为矿。国内的矿产勘查,也大量存在同类问题。
  反思境外矿产勘查,反思什么呢?就是要回归找矿者的初心,一句话,去找赚钱的石头。
  (作者系中国矿业联合会高级资政)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