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报告·再生铝篇

2016年12月09日 8:44 11757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再生金属资讯

2015年中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报告·再生铝篇

一、产业总体描述

(一) 产品产量

2015年再生铝产量同比增加9.73%620万吨(实物量,以下同);在引进先进设备技术的同时,自主研发水平有所提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不断增强;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产业集中度更高;市场格局日渐完善;产业内企业兼并重组加剧。

(二) 废铝资源

由于铝消费量快速增长,全球铝的社会集聚量越来越大。

1、国内废铝回收快速增长

1   2002-2015年中国铝废料回收量(万吨)

 

数据来源:CMRA

2015年我国废铝回收总量约410万吨,较2014年的360万吨增长了13.89%,较2005年的60万吨增长了583.33%。国内原料占再生铝原料的比例从2014年的60.9%提高到66.2%,提高了5.3个百分点,基本保持了前几年的增长速度,以国内回收为主导的供应格局更加明显。未来几年,预计国内废铝将以每年超过15%的速度快速增长,国内废铝资源将成为我国再生铝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废铝进口量持续减少

据海关数据统计,2015年我国进口铝废碎料共208.7万吨,同比下降9.5%,废料进口金额28.7亿美元,同比下降16.97%,已经连续五年持续下跌。

2  2013-2015年中国月度废铝进口量(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海关

从进口废铝的来源看,2015年中国进口的废铝来自世界65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废铝最多的国家前6位依次是:美国、香港、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德国以及英国,该排名相比于2014年并未发生变化。2015年,中国从上述6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口量占全年进口总量的83.7%。

3、国际废铝资源分析

从目前废铝的回收市场情况进行分析,运输行业的报废产品以及包装用铝是当前再生铝的重要来源。其中,运输业占总回收量的42%,包装业占28%,工程和电缆占11%。由于建筑业铝产品的寿命较长,从该行业回收的铝仅占总量的8%。据统计,在全球范围内铝报废产品的回收率很高,交通和建筑领域铝的回收率可达90%以上。

3  2010~2014年废铝出口前十位的国家情况(万吨)

数据来源:英国商品研究所

 

(三) 技术装备

1、预处理技术

近年来,我国再生铝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国内一些骨干再生铝企业更加注重机械化、自动化的预处理工艺,建设投产了多条自动预处理生产线,企业的废料预处理效率大为提升,用工压力降低,材料质量提高,带动中国再生铝原材料预处理技术的进步。

2、熔炼技术

从熔炼设备看,双室反射炉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再生铝熔炼炉。最近几年,国产双室反射炉已普遍应用。富氧燃烧等节能技术被大中型企业应用,节约了能源,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我国再生铝企业从2005年开始尝试采用铝液直供模式。目前,国内已经投入生产的铝液直供的再生铝企业超过10家。 

(四) 市场运行

12015年再生铝消费市场情况

再生铝产品主要是再生铸造铝合金。从产品流向来看,除了部分以加工贸易的形式出口外,其余主要在国内消费。消费领域主要为汽车、摩托车、五金件等。

我国汽车产量增长依然非常可观,对再生铝的消费具有稳定的支撑,用于摩托车生产消费再生铝市场在萎缩。

我国的再生铝企业主要以生产铸造铝合金为主,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严重,低端产品的竞争压力加大。2015年多数再生铝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开工率大幅下降或停产、转产,经营较为困难。大型再生铝企业虽然利润微薄,但是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产品质量相对较好,并且与下游企业建立更好的合作模式,因此生产相对稳定。

22015年再生铝市场行情展望

国内对于再生铝的刚性需求依然很大,但是,再生铝国内的应用领域并未有明显拓宽,受制于汽车、摩托车、电器电子五金制造传统应用行业难现强劲增长2016我国国内再生铝消费将保持温和增长

(五) 企业经营

2015,从行业内主要大型再生铝厂的生产情况来看,年初大部分企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增产,但随着铝价在4月份急转直下,一路下跌的影响,大部分再生铝厂纷纷减产,减产较多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

从行业的总体情况来看,2015年国内再生铝行业整体经营状况相对平稳。主要大型企业凭借产业链上下游较为稳固的合作模式保证正常生产,部分企业进一步增加产能以巩固行业内的龙头地位。2015年,我国再生铝总产能进一步扩大,但由于市场需求不旺,再生铝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于60%

二、产业特征分析

(一) 产业集中度

2015年,中国再生铝产业淘汰落后产能的步伐加快,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大型企业通过增加产能,拓宽产业链,企业运营优势进一步加强,行业龙头作用更加明显再生铝企业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目前产能达到10万吨的已超过30家,产能达到30万吨的企业超过6家。随着《铝行业规范条件》的颁布,对再生铝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势必会产生更加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产业集聚区

我国再生铝企业集中分布在沿海口岸地区,所形成的珠江三角洲、江浙沪地区及环渤海区域等产业集聚区至今是中国再生铝的主要产地和原料集散地。目前珠三角主要规模再生铝企业10余家,区域年产能超过180万吨;江浙沪地区主要规模再生铝企业超过15家,区域年产能约200万吨;环渤海地区,主要规模再生铝企业接近10家,年产能约100万吨。再生铝企业有向中部和西部内陆地区扩展的趋势。

(三) 产业上下游

随着废铝社会积蓄量的快速增加,国内回收市场的逐步完善,预计2017年前,中国废铝的回收量将以10%的速度增加,2017年以后将是废铝产生量加速的过程,每年增幅将达到15%甚至更多。下游市场的建设需求逐步扩大。2015年是国家“十二五”的收尾年,虽然国际、国内大宗商品市场价格下滑,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但汽车产量增长情况依旧乐观。汽车、电动汽车以及电动自行车产量的增长,提振了市场信心,我国再生铝市场未来的需求依旧乐观。

三、政策环境分析

《再生铜、铝、铅、锌工业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4-2015)》的颁发,该标准对各类污染物排放浓度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这对再生铝企业而言,势必会增加更大的环保压力。

2015年11月工信部公布了第三批符合《铝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其中包括再生铝项目21个。至此,通过规范条件的再生铝企业已经达到29家。

四、产业发展趋势

(一) 经济环境影响分析

对于国内再生铝企业而言,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原料保障:大型再生铝企业长期以来采购国外含铝废料。近年来进口量呈下降趋势,国内废铝已经开始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作为部分再生铝企业主营业务的铝加工贸易,正在以接近每年10%的速度逐渐萎缩。

2、产品价格:再生铝产品主要是铸造铝合金锭,价格随原铝价格波动。在国内外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基本接轨的情况下,铝合金锭的价格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很大。目前我国再生铝行业进入微利甚至无利润时代。

3、应用市场:汽车工业是目前再生铝产品的最主要应用领域,汽车行业的需求对再生铝市场的影响巨大。2015年我国汽车产量为2450.33万辆,消费再生铝量超过260万吨,摩托车产量为1883.2万辆,消费再生铝合金约40万吨。中国汽车产量仍将保持增长,对再生铝合金的需求会持续增加。

4、技术装备:国内再生铝企业越来越重视先进技术装备的引入和开发,国内再生铝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已经得到了很大提高,具备了一定竞争能力。今后,国产技术和设备将成为再生铝产业的主流。

(二) 投资前景分析

2015年,虽然产业处于相对低潮,企业的投资热情不高,但是再生铝骨干企业从行业长远发展着眼,依然稳步进取,通过新建扩建项目努力提升技术水平,实现升级转型。多家企业有意向投资与东南亚、印巴等“一带一路”周边国家。另一方面,国内项目投资仍然保持一定水平,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拟建或者投产再生铝项目产能合计超过55万吨,基本集中在江苏、江西、重庆和河北等地。

(三) 产业发展预测

1、再生铝原料

未来几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市场上对废铝的争夺将会更激烈。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国内铝消费和社会积蓄量不断增加。初步估算,2017年国内废铝产生量将超过400万吨,其中旧废料240万吨,流入到市场的新废料约180万吨;到2020年,我国总的废铝资源量将超过600万吨。因此,从长期来看,国内废铝资源将成为我国再生铝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2、再生铝市场

2016年中国再生铝的需求量不会有显著增加,市场价格也不会有明显提高,下行压力依旧存在。

3增长速度预测

我国再生铝企业在2016年将面临众多机遇和挑战,行业淘汰整合速度将会加快,2016年再生铝行业将面临较大短期压力,再生铝产量增幅不会有大幅增长,预计将保持在7%左右。企业利润空间不会明显改善,废料进口量仍将继续下降,国内废料回收量将进一步增加。从中长期来看,作为循环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再生铝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和市场发展空间是确定无疑的。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