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行业初评会在东营召开
2016年12月26日 9:44 575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本报讯 (记者 李幼玲) 12月20日,由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协会组织的2017年度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行业初评会在东营顺利召开。此次大会旨在对近年来行业获得的重大科技成果进行评述,将标志性成果推入到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殿堂。
会上,记者了解到,此次国家科技奖推荐项目包括北京矿冶研究院研发的“基于矿物差异化高效分选的柱浮选关键技术应用”、金川集团股份公司“矿山全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安全高效低成本充填采矿技术”、中南大学“稀贵金属二次资源分离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金属粉末雾化制备技术及装备”、河南科技大学“特殊服役条件下高强高导铜合金开发及应用”、湖南金旺铋业股份有限公司“低品位复杂含铋物料富氧双侧吹熔炼及铋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安徽铜冠铜箔有限公司“环保型高性能电子铜箔工艺技术研究及产业化”、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再生铜冶炼系统工艺与智能装备开发及应用”、江苏理工学院“废家电全组分高值化清洁利用关键技术与产业化”、江西自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复杂多金属物料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湖南有色冶金劳动保护研究院“金属矿井开采安全通风节能防冻井综合技术”11个项目。
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文海、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宁、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明星、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加林、昆明理工大学校长彭金辉、全国勘探设计大师蒋继穆、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聂祚仁、昆明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副院长黄松涛、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矿物与冶金所所长车小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山院书记余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环保所所长周连碧。会议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张洪国主持。
贾明星在会上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不论是行业还是企业,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希望,有色金属行业在众多重大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再接再历,力争更多的项目为行业绿色发展和清洁生产做出更多的成绩,能荣获更多的国家大奖服务社会。
让记者很受鼓舞的是,11项科技成果中,很多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一直以来制约行业的瓶颈难题。其中北京矿冶研究院研发的“基于矿物差异化高效分选的柱浮选关键技术应用(发明)”,不仅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柱浮选装备,而且代表着柱浮选技术的发展方向。该发明的主要技术特点包括发明多孔喷射技术强化了超音速激波增速效应和高速气流切割成泡的作用,为实现微细粒和细粒级的高效回收提供条件,提出了高气泡表面积通量可以增加三相接触周边,从而提高细颗粒与气泡粘附概率,是改善分选效果的关键技术方向。同时通过超音速气流建立大速度梯度动力学环境,强化矿浆对高速气流的剪切成泡作用。另外,开发的具有单体可调的矿浆处理用超声波振子,超声振子的错层螺旋布置优化了超声场空间分布,使团聚体破碎、分离,解决细泥罩盖矿物表面影响分选的难题,通过超声乳化作用解决难容药剂高效分散难题。据了解,该技术细泥浮选回收率提高7.7个百分点;精矿去泥率提高12.42个百分点,药剂乳化效率提升60%-80%。目前,该发明显著提升了我国柱浮选技术的竞争力,为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进步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先进技术。
中南大学“稀贵金属二次资源分离回收关键技术及应用(发明)”,发明了控电位还原硒新技术,据了解,常规还原技术中硒易过还原,杂质一同析出,反应过程不可控,产物纯度低且形态不可控。该技术基于硒与杂质元素之间狭窄的电位区间,通过精确控制溶液电位,抑制杂质元素还原,实现有硒的高选择性还原析出,硒的纯度达99%,并可制备不同类型的硒产品。该技术还可制备6N高纯碲产品,常规电解及化学提纯技术在制备高纯碲时会引入杂质,造成工艺流程长,成本高的现象,中南大学科技团队通过创新优化区域熔炼技术,精确控制熔炼速度和温度梯度,采用真空等技术手段隔绝杂质元素挥发再进入高纯碲产品,实现了高纯碲的制备,解决了传统装备硒挥发高等问题,真正实现了清洁生产,从而使有价金属得到最大化回收利用。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再生铜冶炼系统工艺与智能装备开发及应用”,开发了再生铜熔体氮气微搅动技术,缩短了NGL炉反应时间,提高了传热效率30%,同时减轻了作业劳动强度。另外项目成套智能装备,突破了国外的专利封锁,实现了全部设备的国产化。该技术首次应用于山东金升有色集团有限公司再生铜回收,于2012年实现了项目的产业化。
而金川集团股份公司“矿山全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安全高效低成本充填采矿技术(发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金属粉末雾化制备技术及装备”、河南科技大学“特殊服役条件下高强高导铜合金开发及应用”等亮眼的科技项目都从不同领域展示了以技术为支撑,以创新为引擎,是有色金属行业成果‘走出去’的有力推介。
另外,让记者感动的是,14位专家当中,有的专家已进入耄耋之年,但为了有色金属行业的科技进步,他们积极参与,仍然怀揣奉献精神,在技术交流、学科交叉等方方面面都为建设有色金属行业科技竞争力增添了信心。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