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大佬聚首: 商讨分布式光伏电站 变现退出途径
2017年01月05日 9:46 2022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光伏
“以2015年为临界点,中国进入了能源供给长期过剩的转折点,并且是长期趋势。”日前,招商证券董事、首席分析师游家训在“2016分布式光伏项目退出机制及资产证券化高端峰会”上表示,“未来新能源行业的竞争将从资源转向技术,要尊重对客户体验的提高和改变,分布式才是未来趋势。”
经过2015、2016年的市场崎岖,分布式光伏在政策推动下进入新的发展期,业内也将2017年的投资寄予厚望。
2016年底,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太阳能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2020年光伏装机容量不少于105GW,其中分布式光伏60GW以上。根据国家能源局之前公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装机规模达到43.18GW,分布式光伏只有6.06GW,接下来分布式光伏的步子将加快。SOLARZOOM光伏亿家的副总裁马戈崴表示:“从国际比较和国内政策方向看,分布式光伏一定是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趋势。”
但分布式光伏的“融资难、变现难”痼疾、如何实现财务“净退出”等仍是摆在光伏人面前的难题。
持续痛点
国际能源署(IEA)曾在2014年预测,全球光伏电站累计安装容量将在2030年达到1721GW(中国634GW),GAGR(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6%;在2050年达到4674GW(中国1738GW),GAGR达到10%;2050年光伏发电量占全球发电量比重达到16%。
能源转型进入新阶段。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余春平认为,世界能源转型已进入以可再生能源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中国能源转型把国外的一次、二次转型合并成了一次,即从煤炭到天然气或石油、从石油到可再生能源的转型一次完成。欧洲目前29%为可再生能源。”
“十三五”电力发展目标中,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2%上升到15%,同时气电发展规模增加,强调调峰与分布式。余春平强调:“政策规划更加倾向于分布式发展,全面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但分布式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分布式光伏的核心痛点一是优质的用电企业难以撬动,二是金融机构的资金也不好撬动。”马戈崴表示,“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仍然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核心在于分布式光伏屋顶的主体属性。”
分布式光伏的主体分为屋顶业主、投资商和银行,各有担忧。业主担心投资商是否能保持25年的持续经营能力;投资商担心屋顶下用电企业的用电量;银行担心屋顶上下方的企业风险。
除此之外,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认为,分布式光伏屋顶痛点还有“产权不够清晰、建筑屋顶难找、上网电价低而成本高、并网难度大。”收益稳定性差进一步导致光伏企业及个人发展屋顶分布式光伏的积极性,融资难、融资渠道匮乏导致投资主体以及个人面临资金压力大。
由于自发自用分布式光伏更加依赖用电主体的资质、相关各方存在不信任、缺乏行业共同认可的标准体系、相对集中式电站规模小,太过分散、生命周期长达25年,运营周期过长等问题,导致在发电侧和用电侧的信息不对等,严重影响了规模化发展。
在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电站资本方看来,由于还款源来自于用电主体,在风险评估中不得不引入对该主体的评估,这是分布式光伏资产证券化的最大难点。
资产证券化出路
“出路是要解决用电企业的主体问题。”马戈崴认为,需要找出用电企业的主体优质、财务报告健康的项目,“引入互联网+平台模式,让资金实力最强大的金融机构作为项目的终极兜底方,并提供金融机构和屋顶企业认可的分布式光伏体系。”
从资产端的发展来看,需要可循环、可持续性的融资途径,这涉及到“分布式光伏的项目退出机制”,即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出售和融资。按马戈崴的说法,“通过分布式光伏的标准化体系,从一个非标准化、流动性较差、不被社会认可的实体资产,变成一个由金融机构、用电企业、大众认可的可分拆的金融资产。”
“银行融资、金融租赁、融资租赁,目前在分布式的前端、开发期和建设期较为常用。”协鑫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倩认为,“随着标准化的制定、质量和风险的可控,希望越来越多银行给分布式提供前期融资。”
从国外经验看,资产证券化的最终方向是实现“真实出售”。通过法律风险与原始权益人互相隔离的特殊目的实体(SPV)实现资产的“出表”,这意味着实体资产及实体企业的融资真正实现了“去主体化”,实体资产从一种“难以变现、分割、流通的专有资产”变成了“可变现、可分割、可流通的通用资产”。
为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从融资到财务“退出”,招商银行产业基金试水资产证券化破冰。通过与分布式光伏专业化平台光伏亿家进行合作,推出“互联网+”平台模式,其负责人成佳俊表示,每一个进入该领域的托底方都将在一套科学而严谨的标准化体系鉴证下完成对项目的开发、承建及运营,可降低托底方的风险,从资本端打通分布式光伏模式创新。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