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之年看进取的铜产业

在建设有色强国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2017年01月20日 9:44 1214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着名企业家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或许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这一表述十分契合当前情势下的铜产业。铜行业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致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坚定信心、抱团取暖,只有通过全产业链的协作共赢,铜产业才能在低迷周期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才能在接下来的景气周期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其次,要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等手段进一步加快转变传统落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有色金属产品结构和体系,顺应时代和环境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打造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生态圈”。再次,要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大“智能矿山”“智能冶炼”“智能企业”的建设力度,致力实现铜产业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鲲鹏水击三千里,组练长驱十万夫。”
  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有色金属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上升周期。目前,中国铜工业得到了快速壮大,产业规模、产品产量、对外贸易等方面快速提升,在装备技术水平上也得到了质的飞跃,中国铜产业在全球的影响力显着提高。
  截至2016年,中国的铜骨干矿山冶炼企业已经实现装备大型化、数字化,包括闪速熔炼、自主知识产权的氧气底吹炼铜工艺、富氧底吹等富氧熔炼工艺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氧气底吹炼铜技术不仅实现了产业化,还得到了国际性的高度关注。骨干铜冶炼厂为了节能减排和降耗,采用许多新技术。纯氧燃烧、透气砖、高浓度二氧化硫烟气制酸、烟气脱硫、干法收砷、平行流电解、旋流电积等新技术都在加以推广应用。铜矿开发方面,2016年西藏多龙矿区探获的铜金属量达到了1349.2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床,成果世界瞩目。目前该矿位列世界级超级铜矿第25位,2017年预计排名还会攀升。铜加工方面,铜合金引线框架材料、高强高导新型铜合金接触导线、无铅新型环保铜合金、高性能无铍弹性铜合金、高性能耐蚀镍铜合金等,截至目前已实现产业化。铜加工数字控制成型技术,基于“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逐步推广,产业两化融合水平不断提高。
  成绩来之不易,但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金融风险有所积聚,部分地区困难增多等。此外,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价格回落、企业环保投入加剧,长期以来支撑我国铜产业快速增长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日益弱化,资源环境约束日益突出,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面临着种种困境和约束,铜产业不仅要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应结构、降低成本外,同时也要在需求端进行开拓,有条件地扩大铜应用,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同促进有色金属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如果把行业发展比作一场又一场考试,那2016年铜产业成绩怎样?2017年行业将如何走过更高一层次的“独木桥”?


  成绩单:铜产业总体保持平稳运行态势


  2016年铜产业供给充裕、需求乏力,存在“黑天鹅”事件不断等诸多不利因素,但市场总体呈现向上格局。精炼铜产量保持增长,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改善,行业运行总体保持了平稳态势。
  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1月,电解铜累计产量达到768万吨,同比增长7.39%,预计全年电解铜产量将超过800万吨,增幅在6%。从地区看,安徽、江西、山东产量均超过100万吨,继续巩固铜产业大省的地位。
  铜企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1781家规模以上铜企业实现利润361.2亿元,同比增长13.5%,占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实现利润的24.5%。从行业利润分布看,主要集中在下游加工行业,铜加工企业实现利润238.4亿元,增长6.7%;铜选企业实现利润24.5亿元,下降14.2%;冶炼行业得益于加工费的提升,效益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铜冶炼企业实现利润98.3亿元,增长48.9%。总体来说,铜企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规模以上有色金属企业效益持续向好,冶炼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增长。
  铜产业投资持续回落。截至2016年1~11月,铜产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884亿元,同比下降2%,占同期有色金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其中铜冶炼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20%,加工投资继续保持增长,增幅为8%。
  精炼铜进口增速放缓,出口大幅增加。根据海关统计,2016年前10个月铜进口贸易额达425.5亿美元,同比下降8.93%;出口贸易额达44.2亿美元,同比增长7.95%。其中,进口精炼铜299万吨,进口铜矿1362万吨,出口精炼铜38.6万吨。
  铜价格先抑后扬,市场分歧加大。从价格走势看,2016年前10个月,铜是表现最差的金属,价格走势远弱于其他品种。截至2016年10月31日,当日LME铜收盘价4861美元/吨,较年初开盘价格仅上涨了3%。而同期电解铝价格上涨15%、锌价上涨了52%、铅价上涨了15.3%。而进入11月后,在通胀预期、美国大选、市场情绪等一系列因素的推动下,铜一跃成为表现最好的金属之一。
  铜具有较强的衍生金融商品属性,各国货币政策的分化将引发铜在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进而弱化供需基本面价格的影响,使得价格波动更为复杂,企业投资和生产决策难度加大。虽然国内大部分骨干铜企业积极响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号召,纷纷缩减2016年度产量计划,但收效甚微。另一方面,近两年央行已经几次降准、降息,但并没有完全传导到实体经济,大量资本“脱实向虚”倾向严重。从行业整体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未得到解决,且有愈演愈烈的态势。


  划重点:理直气壮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


  日前,2016年十大流行语发布,“供给侧”一词上榜。回望2016年的铜产业改革发展历程,正是一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克难、砥砺前行,为我国有色行业平稳健康发展注入了“洪荒之力”。
  产能过剩是传统发展模式进入经济新常态时最突出的问题,也是阻碍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因素。完成去产能任务,可以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整体信心。
  铜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控制产能。虽然2016年美国大选结果为提振2017年世界铜消费增长打了一支“强心剂”,但相关数据显示,即使大选时承诺的美国5000万亿美元基建投资全部实现,预计到2020年美国的铜消费也很难超过300万吨,控制铜冶炼总产能规模之路任重道远。就铜产业目前的情况看,消费增长放缓已成事实,而未来5年~10年全球其他新兴经济体又很难完全接过中国刚性需求的接力棒,因此中国铜工业产能过剩已不是单纯的“产业周期”问题,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通过消费增长来化解,而是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实际,设定铜冶炼产能总量“天花板”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去产能必须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要求,以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切入点,2017年,盼望铜行业重视“禁退减”,不能再新建产能,尤其不能以技术改造或综合利用为名扩大产能,不能违背行业发展规律,杜绝急功近利。2016年,铜产业去产能的目标比较明确,一年来也积累了不少可操作经验,2017年,相信对行业运行产生的积极影响比较明显,也有利于增强改革信心。
  对去产能造成较大影响的另一个因素就是“僵尸企业”。“僵尸企业”阻碍了新技术、新产业的培育成长,也易引发金融风险。然而,很多地方政府担心处置“僵尸企业”会影响社会稳定,信心不足,办法不多;也存在侥幸心理,期盼有朝一日市场回暖使得“僵尸企业”复活,改革的决心被动摇。可是长此以往,姑息“僵尸企业”的结果到底是“假复活”还是“真诈尸”?“僵尸企业”不退出,产能过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铜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就难以实现。一直以来,很多地方政府偏好采取“关停并转”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搬迁改造也是长项,但这些方法最后的长期效果并不理想。只注重兼并、搬迁,而没有实现重组、升级,导致产能反而越减越多。2017年,不合理的行政垄断和限制竞争的经济性垄断必须要打破。让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创新主体,同时放宽具备发展能力的新兴铜企业市场准入条件,并给予优秀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力推混合所有制改革。
  此外,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表示,2017年去产能要更加严格控制新增产能,更加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更加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对任务完成情况,要严格验收,真去真退。用市场、法治的办法做好其他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去产能工作。2017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将如何更多地利用市场、法治办法完成去产能和改革任务,让我们拭目以待。


  加分题:齐心协力补短板稳中求进


  随着中国企业更多地参与到国际化市场竞争,中国铜企业正逐步完成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学习技术”到“技术输出”、从“实体收购”到“资本市场运作”的蜕变。从英国脱欧、美国大选可以看出逆全球化思潮开始抬头,给全球贸易和经济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这些变化正逐步影响着铜市场。作为一个铜消费大国,中国铜产业经济转型的进程是同世界经济深度互动、向世界不断开放市场的过程,而推动市场开放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求。这就要求推动国内市场与贸易开放的结合,推动“一带一路”的发展。
  截至2016年,中国在境外实施的33个重点矿山项目中,获得铜金属资源量达1亿吨以上,已经超过了目前国内现有铜资源量的规模,截至2016年底,约形成矿山产能120万吨、冶炼产能55万吨。“一带一路”将给中国铜工业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契机,很多中国骨干铜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可圈可点。中国有色集团“走出去”就是一个成功样板。截至2016年底,中色集团实现了以境外资源项目为切入点,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向纵深方向拓展和以境外工程承包带动中国装备和技术“走出去”。中国有色集团下属的工程公司多次入选“全球最大225家工程承包商(ENR)”“全球设计公司200强”,境外工程业务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的20多个国家,有力拉动了中国技术和设备的输出。在中南部非洲,探索出了“赞比亚开发模式”,陆续建成了谦比希铜矿、卢安夏铜矿、姆瓦巴希铜矿、谦比希粗铜冶炼厂、谦比希湿法冶炼厂、穆利亚希湿法冶炼厂等项目,成为赞比亚最大的中资企业,并进一步拓展至刚果(金)等赞比亚周边国家。依托这些资源项目,投资建设了中国在非洲的第一个境外经贸合作区,为有色行业和相关产业搭建了一个“集群式走出去”的平台。这些行为既是我国铜产业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也符合世界铜产业的发展规律。
  当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将得以继续深化,2017年乃至整个“十三五”期间铜行业需要解决的另一当务之急,是深化对精炼铜消费规律的研究。有关人士表示,假设按《规划》中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率3.3%测算,到2020年我国精炼铜表观消费量将达到1350万吨/年。如果继续依据《规划》中铜消费增速将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技术进步导致的铜用量减少和替代出现下降,预计“十三五”精炼铜消费年均增幅3.3%,较“十二五”年均增长率8.9%下降到3.3%的思路测算下去,即使“十四五”期间年均增长率为“0”,2015年~2025年我国累计消费精炼铜也将超过1.3亿吨,相当于用10年的时间再建设一个新中国的铜总消费量。我国是世界铜生产、消费大国的地位无法改变,但铜消费增长趋势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这一点急盼全行业深思。


  敲黑板:坚定地做铜产业发展的实干家


  展望未来,尽管全球有色金属行业何时能够真正走出寒冬仍未可知,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渐复苏以及中国经济的逐步企稳,有色金属需求必将重新走上快速上升通道,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终将迎来阳光明媚的春天。着名企业家马云曾经说过,今天很残酷,明天或许更残酷,但后天会很美好。这一表述十分契合当前情势下的铜产业。铜行业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要致力打造“命运共同体”,坚定信心、抱团取暖,只有通过全产业链的协作共赢,铜产业才能在低迷周期中尽可能多地保存实力,才能在接下来的景气周期中更好地应对挑战。其次,要着力通过科技创新、提质增效等手段进一步加快转变传统落后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有色金属产品结构和体系,顺应时代和环境要求,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共同打造全球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生态圈”。再次,要以“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大“智能矿山”“智能冶炼”“智能企业”的建设力度,致力实现铜产业行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跨越式提升。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正如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会长陈全训在新年贺词中提到的:“我们一定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握好稳中求进的总基调,进一步强化行业自律行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认真贯彻‘42号文件’不动摇,推进‘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把中央振兴实体经济的方针落到实处。”对接“一带一路”战略,扩大国际产能合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抓好技术进步,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扩大产品应用,让有色金属更好地为千家万户造福。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