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钢高炉渣提钛取得重大进展

2017年02月20日 9:31 612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攀钢每年产生700万吨高炉渣,如果全部利用,钛资源利用率将从现在的22%提高到50%以上,产出280万吨的四氯化钛,通过后续深加工形成200亿元工业产值,带动形成600亿元的产业集群。为此,攀钢举全公司之力,着力攻关,并取得重大进展——高炉渣提钛产业化,谱写攀西资源开发利用新篇章。   进入2017年,攀钢“一号工程”——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示范线开建在即。建设示范线,意味着攀钢向高炉渣提钛产业化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历经一年多时间的强力推进,攀钢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实现了全流程连续稳定运行,受到了各界的高度关注,列入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一号项目,纳入“中国制造2025”。   专题研讨凝聚共识 “一号工程”应运而生   2015年5月4日,攀钢在南山宾馆召开钛产业发展专题研讨会,攀钢钛行业领域管理人员和技术专家畅谈钛产业的现状和未来。   正是这次会议,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攀钢虽然开创了钒钛磁铁矿中钛回收利用的先河,形成了从钛精矿、高钛渣到钛白粉、海绵钛、钛材完整钛产业链,但钛的利用率并不高。攀钢在国内钛行业的“王者之梦”,早在十几年前就做完了,曾经令攀钢人骄傲的中国钛白粉第一品牌R298,已跌出钛行业“第一梯队”。近几年,攀钢在钛产业发展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让“看见得炮火,听得见炮声”的人参与决策,就是“真刀真枪”地干。在这次会议上,时任攀钢董事长张大德将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再次提上议程。令人没想到的是,多数人对这个项目提出质疑。   质疑,并非没有道理。高炉渣提钛也曾列入国家“六五”、“七五”、“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皆因高钛型高炉渣的特殊性质,提钛难度极大,迄今尚没有实现产业化。   “我们曾按照试验最好的参数,对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进行经济性核算,算出的结果是成本非常高,没有经济性,生产出来也挣不了钱。”曾任攀钢科技部部长的赵云,对高炉渣提钛产业化持怀疑态度。   “理论是用来遵循的,更是用来打破的。”长达6个小时的会议,最终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在国家钢铁产能严重过剩,进口矿价持续下跌,攀钢的铁资源优势消失殆尽的情况下,只有激发重大科技成果红利,才能拯救攀钢。而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就是攀钢扭亏脱困、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攀钢经济运行部部长杨秀亮说,攀钢每年产生700万吨高炉渣,如果全部利用,钛资源利用率将从现在的22%提高到50%以上,产出280万吨的四氯化钛,通过后续深加工形成200亿元工业产值,带动形成600亿元的产业集群,经济效益巨大。同时,此举将彻底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封锁,改变全球钛产业的竞争版图。   变革体制创新机制 全新模式合力攻关   如果一项技术没有经济性,也就失去了价值。在苦苦的思索中,攀钢领导班子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变革传统的科技攻关体制机制,确立“大生产”组织、工厂化管理的管控模式,领导人员、科技研发人员、一线职工一起参与进来,举全公司之力强力推进。   这一革命性的思路,再加上“一把手”的强力推动,带来了工艺、设备、技术、生产、成本等一系列的大突破,加快了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   “一号工程”就是“一把手”工程。为保证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顺利实施,攀钢建立高炉渣提钛产业化保障机制,成立了以攀钢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的“一号工程”领导小组。攀钢主要领导率队到攀枝花市、四川省相关部门,推广攀钢“一号工程”,获得了不少政策支持。   “大生产”组织和工厂化管理的模式,为科研人员从事科技研发创造了良好条件。攀钢研究院举全院之力,为“一号工程”提供技术支撑。同时,积极寻求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支持,真正将“科技强则企业强”的理念落实到了每一项工作中。   发挥好生产单位的组织管理优势,激发其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关系到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的成败。在第一次项目推进会上,攀钢就明确了攀钢钒公司、攀钢钛业公司要分别履行主体责任,从产线的稳定运行、产量提升、成本控制等关键问题入手,切实加强高温碳化线、低温氯化线的管控工作,行政“一把手”做到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   把领导决策、科技研发、规划发展、技改设备、生产管理等系统紧密结合起来,整合各方资源,聚合各方力量,是项目顺利推进的重要保证。工艺、设备、运行、规划设计、尾渣综合利用等5个专业组,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相互支持、相互协作,合力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工艺技术装备难题。   盯人盯事盯指标 穷尽潜能攀高峰   一级管一级、一级管住一级的管理模式,促进了相关单位在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队伍建设、机制构建、成本核算、生产链打造等方面加强合作,深入交流,共同推进高炉渣提钛产业化。   总结上一个月的工作,分析存在的问题,安排部署下一个月的具体工作,这是高炉渣提钛项目月度推进会的“三部曲”。盯人、盯事、盯指标,为高炉渣提钛产业化项目打开了“绿色通道”,一道道工艺技术难关被突破。   碳化渣新工艺正式落地,为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推动“一号工程”向低成本迈进。   打通工艺技术难点,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如何集中力量解决好规模化和经济性,是攀钢干部职工要翻越的又一座大山。   对于“一号工程”的成本,攀钢一改以往由集团公司“大包大揽”的做法,改由单位负主体责任。项目领导小组根据市场情况,分别设定了高温碳化、低温氯化产品单位制造成本的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如果攀钢钒公司、攀钢钛业公司在规定时间没有完成阶段性成本目标,其超出部分的成本则自行消化。   压力之下,相关单位和部门穷尽潜能降低各工序成本。高炉渣提钛产业化的成本大户——高温碳化工艺的吨渣电耗,被列为突破重点。自接管高温碳化中试线一年多时间以来,攀钢钒公司干部职工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专利技术研发达到100余项,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碳化渣电炉冶炼模式。   针对低温氯化工序对碳化渣的粒度要求非常高的难点,攀钢钒公司与攀钢钛业公司协同攻关,共同改进。攀钢钒公司改造风选设备,竭尽全力让碳化渣的粒度满足下道工序。攀钢钛业公司也通过改进工艺技术,扩大碳化渣粒度使用范围。经过反复试验,效果明显。   氯化炉中的内衬材料,原本由北京一家公司供货,价格高、周期长、距离远,影响项目进度。为此,攀钢钛业公司和攀钢冶材公司通力协作,研发出了新的耐火材料。   类似这种依靠集体智慧降低成本的故事,贯穿了“一号工程”整个推行过程。   目前,攀钢正瞄准每年700万吨高炉渣全生态化利用目标,坚持“以我为主,开放联合;统筹考虑,分步实施;面向市场,模块复制”的总体思路,按照模块化复制和阶梯式发展的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示范线——样板线——生产线”建设。到2022年,攀钢将实现100%的高炉渣提钛产业化利用,助力中国钛产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