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土地一片绿色——河池积极探索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新模式
2017年03月27日 10:8 5713次浏览 来源: 广西日报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余锋 昌苗苗
15年前,一场特大暴雨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一处尾矿库溃坝,导致河流沿岸上万亩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面对满目疮痍,国家有关部门和遭受灾害的当地农民并未气馁,在部分受污染的土地上,建起了广西首个农田土壤修复工程(也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大环江河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经过几年的治理,昔日颗粒无收的耕地,如今已形成郁郁葱葱的桑园,土壤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成为“治土”的一个“样板”。
河池市被誉为“中国有色金属之乡”,有色金属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为该市经济和社会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给当地的土壤环境带来了一系列问题。该市作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这些年来做了哪些创新探索和实践,又遇到了什么难题和困惑,未来之路怎么走?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探访。
A 广西首个土壤修复工程
“以前这块土地长不出庄稼,如今可以种桑树了。去年我家的两亩桑园创收1万多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大安社区农民覃海芳,指着曾被重金属污染过的土地说。放眼望去,郁郁葱葱的桑园映入眼帘,很难想象,这片被重金属污染的耕地,此前曾几乎寸草不生。
2001年6月,环江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造成山洪暴发,大环江河上游选矿企业的尾矿库被洪水冲垮,大量富含砷、铅、锌、镉等重金属的矿渣被冲到了下游沿岸上万亩耕地上,土壤受到严重污染。两岸20万居民的农产品安全和身心健康受到威胁。洪水过后几年,为了修复被污染的耕地,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往受淹的地里撒石灰,可收效甚微。
后来,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部门的连续支持下,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从2005年开始针对环江土壤污染的特点,研发并应用了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植物阻隔和重金属钝化等修复技术。2010年,在环保部、财政部和自治区环保厅的支持下,依托中科院的技术力量,获得2450万元中央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支持的环江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启动。
蜈蚣草和东南景天是重金属超富集植物,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和富集能力。政府向村民们免费发放蜈蚣草苗、东南景天苗、桑树苗等,技术人员指导村民在受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这些超富集植物,把重金属富集在植物茎、叶中,从而带走土壤中的重金属。据区环保厅有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下半年,环江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顺利通过验收。该项目共计修复污染农田1280亩,涉及3个乡镇7个行政村,是广西首个亦是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通过超富集植物收获物的安全焚烧、蚕沙的无害化处置和桑枝的资源化,实现了修复全过程的环境安全和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治理区域农产品产量达到当地正常产量水平的90%以上,农产品的重金属合格率达到95%。而按照20年、50年中长期农业收益计算,修复后的1280亩农田可产生经济收入1.56亿元和3.9亿元。
该项目构建了完整的土壤修复产业链,建立了农业安全生产模式,摸索出了以植物修复技术为主导、以“地方政府主导、科研单位技术支撑、农民主动参与”的土壤修复工程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因其经验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曾有全国18个省市级环保系统土壤环境领域的领导、专家前来参观考察。
B 全国“治土”先行区
几年来,河池市共获中央、自治区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0.98亿元,推进实施100多个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并取得成效。去年,国务院批准河池市为全国6个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之一。
为全面掌握全市土壤环境基本情况,河池市曾邀请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科院地理所、南开大学和自治区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对全市环境状况开展普查。
在全面开展全市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河池市针对环江、南丹、金城江区3个国家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开展基本农田土壤环境状况调查,编制完成河池市重点区县基本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同时,还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大化、巴马及宜州市3个主要蔬菜种植基地,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工作。编制完成了相应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并对河池市3块蔬菜种植基地进行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分级。
自治区环保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防治,可河池市因历史原因以及土壤污染治理情况复杂,当地土壤环境保护目前仍面临不少挑战。河池市属于喀斯特地貌特征,地表水和地下水监测结果超标只是表面现象,由于对污染源的识别缺少准确认识,难以统筹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治理修复工作。同时,土壤环境监管能力也有待加强,目前该市还有部分县(区)的环境监管能力,不能满足当前土壤污染防治需求。下一步,该市将在人员编制、业务用房、执法装备等方面加大保障力度,争取尽快达到当地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要求。
C 创新意识贯穿建设始终
土壤污染防治是涉及百姓千家的民生福祉,自治区党委、政府为此高度重视,从顶层设计着手,积极推进相关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
新近出台的《广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以河池市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为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实施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严控新增污染,逐步减少存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担责、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土壤污染防治体系,促进土壤资源永续利用。
然而,一个客观的现实是,当前河池市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任务艰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缺乏统筹,未能做好前期工作,部分项目治理资金只是经过初步估计后再向上级申报,导致资金缺口大,不能规范地完成治理工作。
那么,在种种困难面前,河池市未来的“治土”工作怎样才能走出一条“阳光大道”呢?
“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先行区建设本身就是要搞创新、树样板,我们要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到模式创新,将创新意识贯穿先行区建设始终。”河池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表示,特别是要在现有PPP模式探索试点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以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价值为桥梁,将污染场地修复与建设用地开发、污染农田修复与种植业发展相融合,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土壤污染,共享土地开发利用收益,保障土壤污染防治资金来源。
为改变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前期工作不足影响项目进展的局面,河池市政府提出探索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对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专项中的治理修复类项目的前期技术服务、调查评估类、风险防控类等项目,开展总承包。目前,该市已完成土壤治理修复类项目的前期技术服务、调查评估类、风险防控类等项目总承包招投标工作。正在按照计划开展治理修复类项目的环境监理总承包的政府采购工作。这一系列前期项目由一个公司总承包的方式,与每个项目由不同公司承包的方式相比,更有利于项目衔接,更易于保证项目实施顺畅、有序推进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整体项目。
河池将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效应,以问题为导向,精准识别当地土壤污染防治特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组建专家委员会,支持先行区建设工作科学、有效推进。同时,还将加快制定先行区建设相关配套制度,争取能在土壤污染防治能力建设方面,为国家提供一些经验。另外,在“铅、镉、砷”污染治理上,也要提供更多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