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在改革创新中促进产业升级
2017年04月18日 9:6 545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李璇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严峻复杂。
观全球,世界经济增长低迷态势持续,美国的“再工业化”、德国的工业4.0战略等,都预示着全球竞争的加剧,“逆全球化”思潮和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
看国内,经济新常态持续,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7年要扎实有效去产能,要再压减钢铁产能5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以上,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随着国家去产能、去库存进程的不断推进,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收缩,钢铁、煤炭、石化、煤化工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建设项目停建、缓建现象普遍,行业竞争激烈。
中信重工这家充分参与国际竞争的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着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和国内去产能的双重压力。
但对于有责任、有担当、富于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企业来说,压力就是动力,危机同样也是企业实施产业升级、实现动能转换的良好时机。
身处急剧变化的时代,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2016年,中信重工从国内外形势、行业大势、自身实际出发,眼睛向外借力、向内挖潜,通过“战略发展研讨会”和全员“直面危机、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大讨论等活动,扎实、详尽地梳理出了企业当前存在的发展问题和瓶颈。同时,在国内外严峻形势和国家去产能的大背景、大形势下,捕捉到了“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给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带来的良好发展机遇。
中信重工认为,任何时候,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都不会被淘汰。围绕国家战略进行产业升级,围绕产业升级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必由发展之路。
向改革要活力。中信重工坚持“战略引领、创新驱动、价值提升”的发展思路,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推进企业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紧密结合,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逐项推进组织管控模式优化、薪酬激励机制优化、绩效管理体系优化等5个方面组织管控与人力资源体系改革;深化生产经营领域和管理领域改革,探索由系统分工向“板块分工+职能管理”的转变,努力将国有企业的传统优势、国际化企业的创新活力、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融合成独特的自身优势,激发体制活力和内生动力,有效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
向创新要动力。不求所有,但为所用。中信重工以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先进矿山装备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为契机,以开放的胸怀开门办企业,按照“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全球化配套”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目标,积极探索与双创相适应的管理体制与激励机制。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全员讨论、全员行动,中信重工依托自身优势,确立了“由重型装备制造企业向集多板块业务于一体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转变、由传统动能向传统动能+新动能‘两轮’驱动转变、由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转变、由重资产线性增长向轻资产经营转变”的创新发展思路,重新梳理出了“5+1”的战略产业板块,形成了“核心制造+综合服务商”的新型商业模式,明确了实现产业升级的三条发展路径——
第一条路径:以“互联网+”等新技术、新业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助力传统产业实现智能升级、实现“绿色突围”。
中信重工认为,“去产能”不等于“灭产能”。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制造业重塑发展理念、调整失衡结构、重构竞争优势,正是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弯道”超车的最好时机。国内装备制造业必须通过改革创新,从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服务型制造中寻求突破,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步伐,以形成全新的、综合的、全产业链和全服务流程的独特竞争优势。
2016年,中信重工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新型节能技术,带动12家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参与。2017开年伊始,中信重工即与河南龙成集团、兖煤蓝天清洁能源有限公司签订煤清洁项目合同,成功实现了从提供单一产品服务“挖煤”到可提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综合解决方案的转变。
中信重工联合国内外20多所高校、30多家科研院所以及数十家矿业巨头实施的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引领行业技术潮流,开发的矿物磨机荣登中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宝座;中信重工首创的“电厂脱硫石膏脱水专用GPYT系列过滤机”交付华能洛阳热电,五大系列盘式过滤机产业化迈出新步伐。公司辊压机原料终粉磨技术获得水泥行业瞩目,加快了水泥行业节能改造技术的推广应用;立式搅拌磨公司生产的首台CSM-250立式搅拌磨在云锡集团羊坝底选厂成功投用,受到业内好评。
客户的肯定,市场的认可,愈发坚定了中信重工传统产业“绿色制造、绿色突围”的发展之路。
第二条路径:围绕国家政策和需求,打造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能源动力产业,形成企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实现传统动能和新动能的“两轮”驱动。
经济新常态,是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相互作用的一种必然趋势。中信重工研判后认为,新经济取代旧经济成为增长动力,已是不可逆转的大势。作为有国家责任和行业担当的大型国有企业,就要重点研究如何通过技术改造、技术升级、节能减排、低碳效应等,在服务国家重大项目建设、打造中国制造金字招牌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
面对机器人产业持续向工业规模化应用、医疗健康、定制化服务等多点扩散的火热局面,中信重工凭借多年对复杂和高危环境的全面理解和深厚积淀,通过并购唐山开诚,进入基于特殊工况和高危环境的特种机器人产业,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寻求机器人市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目前,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防爆消防灭火侦察机器人、军工机器人等系列研发快速推进,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在手订单已突破1400台。
在产业布局上,中信重工创新推出“研发试验基地+产业化及销售服务区域中心”运营模式,联合地方政府,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共建安全绿色城市的合作方式,先后布局江苏徐州、山东东营、浙江余姚、江西共青城、内蒙古鄂尔多斯,实现了产品、产业双落地;在研发上,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相结合,在自主研发消防机器人基础上,与科大讯飞洛阳语音云创新研究院合作研制出我国首款声控消防机器人。与中科院合作开展特殊环境高适应性机器人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相关科研院所等联合建设特种机器人制造的智能化工厂……
在一系列机制体制、融资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驱动下,中信重工目前已形成了总部、唐山两大机器人产业基地,具备年产2000多台特种机器人的生产能力;推出了五大平台、20多种机器人产品,广泛应用于消防、市政排水管网巡查、高电压等级变电站、井工非煤矿山、井工煤矿等多种高危和特殊环境;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制造智能化工厂”项目获国家立项,“中信重工特种消防机器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被列为河南省2016年重大科技专项,以特种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动能产业板块持续发力,为中信重工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
第三条路径:践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以优势产业、优势产品输出优势产能,向国际化要产业升级的更大平台、更大纵深和更大空间。
“一带一路”市场热度持续升温,中国大国外交战略成效凸显。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国内优势产业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向新兴经济体转移。
中信重工作为较早走出国门求发展的企业,主动置身于全球竞争和全球资源配置的大环境中,以国际化发展和国际化服务,作为产业升级的“试金石”,建立起了国际化的设计、制造、服务、实验、技术标准及规范,完成了研发、制造、营销、服务等全流程的国际化布局,成为了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最有力、最坚定的践行者。
在国际市场上,中信重工凭借“核心制造+综合服务商”的新型商业模式,和过硬的品质、优质的服务、良好的品牌形象,在矿山、建材等优势产业领域持续发力,逐步成长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成套供应商和综合服务商,不断从价值链的低端迈向高端;以优势产能、技术、资本、装备、管理等要素,积极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致力国际化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单。
近日,巴基斯坦先锋水泥公司12MW余热发电EP项目顺利投产,创造了中方项目在巴基斯坦市场最短周期纪录。3月24日的央视《新闻联播》和25日的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中信重工总包的巴基斯坦先锋水泥余热发电项目进行了突出报道。
这一项目的完成,为中信重工在巴基斯坦市场树立起了良好品牌和口碑,带来了巨大的示范效应。今年元月份,中信重工又成功签订了巴基斯坦飞翔水泥公司日产7000吨熟料生产线及配套12兆瓦余热发电EP成套项目;中标巴基斯坦Askari水泥公司日产2700吨水泥生产线改造EPC总包项目合同……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总包的缅甸MCL项目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顺利投产,成为其在“一带一路”沿线总包项目的新标杆;备受瞩目的柬埔寨CMIC日产5000吨水泥生产线总包工程正加快施工,中信重工和业主方紧密配合、互相支持,致力将其打造成柬埔寨最先进、最节能、最环保的示范性水泥生产线……
目前,中信重工的产品和服务,已覆盖“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6年12月,中信重工荣获国家海关总署“AEO高级认证企业”资质。
围绕产业升级进行改革创新,以改革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中信重工正逐步形成战略导向清晰、创新能力突出、管控模式有效、业务布局优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显着提升的良好局面;以产业升级引导产业创新,以产业创新支撑产业升级,中信重工已初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企内企外、国内国外开放创新、协同创新、集成创新的新局面,形成了新动能、传统动能“两轮”驱动,国内市场、国际市场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态势。
中信重工将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可调配的资源,打造“核心制造+综合服务商”新型商业模式,加紧构建集传统动能、新动能于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致力将中信重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企业和具有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