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成就了我”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信重工员工杨金安
2017年05月08日 8:51 10233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舀一小勺钢水往地上一泼,根据发叉量,就能判断出钢水碳含量,根据炼钢炉钢水放渣亮度,就能说出炉内钢水的温度。
浸淫炼钢行业33年,立志“要炼出世界最好的钢”的中信重工大工匠杨金安,早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的过人本能,成为了一名铁骨铮铮的“钢铁战士”。
2016年,杨金安大工匠创新工作室以技术攻关项目为载体,精心谋划,不断进行技术突破和工艺创新,接连成功开发核电用超低碳含氮奥氏体不锈钢和超超临界汽轮发电机低压转子30Cr2Ni4MoV超纯净钢的冶炼,实现了多项技术新突破,实现了品种开发的新飞跃。
围绕高端产品质量稳定性和降低生产成本,先后攻克了钢水终点碳控制方法、EBT电炉炉体维护补炉操作法、上注钢锭的浇注法等6项攻关课题,为公司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16年,杨金安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申报国家专利3项(已通过审核),学术论文《铌微合金化技术在齿轮钢中的应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热加工工艺》上发表,参与的科研开发项目《Φ6.7m大型加氢筒体锻件制造技术研究》获得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7年,杨金安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选河南省首批“中原大工匠”。
从平炉到50吨电炉、80吨超高功率电弧炉,到150吨LF精炼炉、150吨在线VD-VOD炉,再到国内首台80吨电渣重熔炉等,如今,中信重工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技术最先进的炼钢设备,打造出了国内乃至世界上冶炼能力最强的炼钢系统,具备了冶炼所有钢种的生产能力。
每每说起这些装备,杨金安都会如数家珍、滔滔不绝:“这是我30多年来的梦想,也是我们中信重工所有炼钢人的骄傲!”
近两年来,由于央视等媒体的频频报道,钢铁战士杨金安声名远扬。有很多企业找上门来想高薪“挖他”,都被他断然拒绝。
杨金安说:“是中信重工公司提供的这个大平台、大舞台,让我从一名无知青年成长为今天的大工匠,是公司培养了我、成就了我。我是‘矿二代’,我父母也曾经在中信重工,我们一家人都在中信重工,是中信重工养活了我们全家人,我绝对不会走。”
“不喜欢当第二”
不干就是不干,要干就要干好!“不喜欢当第二”的杨金安是个倔性子。1984年入厂,1987年就当上了50吨平炉丙班的班长。
2004年平炉改电炉之前,中信重工的炼钢,一直是拿平炉和别人的电炉拼,碳的控制、合金回收率等等重要指标,凭的完全是炼钢人的个人能力和经验。
就是这样的困境,逼着杨金安一头扎进了对“加碳”和“脱硫”“脱磷”等炼钢难题的研究。他自己满世界跑着买资料,了解世界上最先进的炼钢工艺和技术。
一本64开的工作手册,巴掌大小,微微泛黄,杨金安却从不离身地带着。每天的工作安排、炼钢种类、材料、大小、化学成分,以及每一炉钢水的电耗、氧耗、钢水收得率等等,他都会一一记录在册。杨金安说,像这样的大大小小的笔记本,他已经记满了50多本。
正是靠着这些小本本的日积月累,让杨金安建立起了自己的一套炼钢“宝典”和创新创效的“大数据库”,从一名普通炼钢工人百炼成钢,练就了“火眼金睛”的本能,逐步成长为一名高级技师和大工匠,成为中信重工学习型、创新型员工的典范。
1996年,杨金安晋升技师;2004年,被评定为高级技师;2009~2013年,连续5年被评为公司“首席员工”进而成为公司“金牌首席员工”。2013年11月,中信重工首次评聘命名“大工匠”,杨金安就被授予了这一至高荣誉。
当年,以杨金安名字命名的“大工匠创新工作室”刚刚成立,杨金安就迎来了一次严峻挑战。
2013年底,中信重工接到了中海油加氢项目中海油项目20支大型加氢钢锭的生产重任,这也是首次进入大型加氢锻件市场。一直致力于特种钢生产、渴望对所有钢种实现全覆盖的杨金安激动不已。
为了加氢钢生产,从12月初开始到2014年2月底结束,整整三个月时间,杨金安就不分白天黑夜地“泡”在了生产现场,全程跟踪了所有20支加氢钢锭、3580吨钢水的冶炼。
就连7天春节假期,甚至是大年初一,他也不顾老婆孩子“闹意见”,一个人带着饺子跑到了生产现场。
不仅是跟踪每一炉钢水从上料到冶炼、精炼、真空脱气、浇铸成型的钢水冶炼全过程,他还跟踪了加氢锻件的锻造成型、热处理、机加工直到最后一道工序质检、探伤。他追着每一个相关人员要反馈数据,把每一个可能引起变化的技术数据,都记录在册。
结果,首批加氢钢锭就一次交检合格。杨金安和他的创客团队创造了特种钢冶炼史上的“奇迹”。
2015年6月11日,他们又再接再厉,一次圆满完成了国产最大规格、超特大型整锻加氢筒体锻件用338吨钢锭的冶炼生产任务,不断刷新纪录。
不过,创造了无数奇迹的杨金安,却从来不相信“奇迹”。他更相信自己的“烂笔头”,更相信标准化、流程化生产。他说,热加工不是一个环节的事儿,是一个系统的事儿,只有每一个人、每一道工序都把工作做到极致,我们才能产品质量做到最好!
2014年,他就总结出了《百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2015年又总结出了《300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不断补充、完善并把加氢钢的生产经验固化下来,进而指导生产实践。
加氢钢的成功冶炼,一举填补了中信重工在石化加氢项目产品领域的空白,为进军石化加氢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仅加氢锻件就给中信重工带来了超过2亿元的订货产值。
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内,一个一米高的玻璃柜内,陈列着一块块他们曾经成功冶炼的钢种样品,超低碳不锈钢系列、核电钢系列、石化加氢钢系列、大型支承辊系列、航空航天钢系列等等。
这些既是记录,也是鼓励。杨金安和他的创客团队,在炼钢领域不断克难攻关、攀登高峰,不断为中信重工在大型铸锻件市场上开疆拓土。
杨金安说:“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大工匠工作室把炼钢技术一代代的传承下去,持续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炼出世界上最好的钢,我们就一定能够把铸锻件产品打造成为中信重工的金字招牌!”
成果创客双丰收
当一个新进大学生向杨金安询问能不能经常到大工匠工作室旁听学习时,他兴奋不已地说:“欢迎!欢迎!我们大工匠工作室的大门永远都是敞开的!”
在参与年度重点课题科研攻关之外,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各工种年轻工人的培训,向年轻工人传授实践经验和诀窍,带动更多的职工学习、提升技能。
杨金安说:“大工匠工作室不但改变了我自己,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冶炼生产的方式,更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
热加工生产流程长、环节众多,从配料、初炼、真空、浇铸各工序都有数个班组负责。长期的生产经验,使各班组都有自己的“绝活”:有的擅长调渣,有的擅长脱硫,有的擅长控碳……以往,不同工序、甚至同工序内各班组的交流并不多。
一方面,对应的程序考核机制使各工序更关心自己的环节完成,对余量给下道工序造成的影响不甚关心;另一方面,彼此存在的竞争关系让各班组都不肯把自己的“上树功夫”拿出交流。这样既增加动能消耗、不利于保证质量,亦不利于职工——尤其是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工的学习和全面发展。
大工匠工作室成立后,确定了首批工作室成员和研究课题。大工匠+工段长+青工+技术人员的组合方式, 同时,工作室后来有意识吸收了包括冶炼上下道工序在内的各班组长,例会时共同参加,生产前共同攻关。这样不但衔接了各生产环节之前的关系,而且同一平台成员的关系,也让各班组长对先进经验不再“藏着掖着”。青工们更是通过与其它班组长和技术人员共同总结学习,学到了先进操作方法。
借助大工匠工作室这一个大平台,可以让一个徒弟能够向更多的师傅学、向更高技能水平的师傅学。彻底打破以往一个师傅带一个徒弟的师带徒、师传徒的局限,避免了“师傅咋说徒弟咋学”的不合理现象。
今年已近50岁的杨金安,担心最多的就是公司年轻炼钢工人的断档。每次遇到一个炼钢工的好苗子,杨金安都会像所有的师傅一样如获至宝,嘘寒问暖地关心着、呵护着,言传身教,毫不保留地把所学技艺传授给徒弟。
近年来,杨金安所带的徒弟,很多都已成为了铸锻厂各车间班组的生产骨干。2016年,牛强获得洛阳市炼钢工技能大赛第一名,李铁川获得洛阳市炼钢工技能大赛第三名……
目前,青年技能工人已经把杨金安大工匠工作室当成了学习“圣地”。大量的技术人员也纷纷、主动加入到大工匠工作室,并迅速得到锻炼成长。2017年2月,大工匠工作室成员祁一星升任铸锻厂生产科调度主任,技术人员朱帅成为了炼钢车间的技术副主任……
2017年一开年,张威风、郭显胜两个来自铸锻研究所的研究生,又向杨金安大工匠创新工作室递交了入站申请报告。(雷利甫)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