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上世界之巅 ——1.5毫米光伏玻璃诞生背后
2017年05月12日 8:59 5712次浏览 来源: 中国建材报 分类: 光伏
这五年,是建材企业全面加强党组织建设、用“红色力量”引导行业发展的五年。在千万个建材企业中,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完善,党的理论和思想得到进一步贯彻。一个个优秀的党组织、层出不穷的党员模范,成为行业发展最坚实的支柱和力量;
这五年,是建材行业转型发展、成就斐然的五年。全行业积极学习和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适应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积极化解产能过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一大批新产品、新技术实现历史突破,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甚至攀上世界顶峰;
这五年,是建材行业给百姓生活质量带来全方位提升的五年。行业发展成就体现在百姓生活、城乡变化的方方面面,让人们真实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决定,党的十九大于201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本报从今日始,推出“喜迎十九大”专栏,以建材行业新成就、百姓生活新变化等为主线,结合行业内外权威人物访谈等形式,全面报道十八大以来建材行业在各方面取得的新成就,展望十九大将给建材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共谋行业发展新篇章。
走进21世纪,资源危机、环境危机、气候危机并至,警醒我们必须改变发展和生活方式,低碳、绿色、可持续,成为全人类发展的共同诉求。
虽然火电和水电仍然是我国的主要电源,但不可否认的是,风、光、核电仍具备较大的提升空间。
在国家新能源政策的鼓励下,我国太阳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已跃居世界第一。晶硅组件产能和产量都占到全球70%以上,在世界范围内仍然保持领先地位。
在光伏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进程中,建材行业的优秀企业也在不断贡献智慧与力量。
可以说,光伏产品本质上是玻璃产品的延伸。放眼世界,光伏玻璃最先进的制造技术掌握在谁手里?答案是“中国”。
“我们掌握了全球最先进的太阳能光伏玻璃制造技术。”中国建材集团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总经理彭寿所言非虚。
4月6日,在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今年2月底才点火的一条光伏玻璃生产线上,拉出了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1.5毫米。这样的速度与结果不仅令玻璃行业人士感到鼓舞,更在整个光伏行业引起震动。
混改结出的硕果
在2004年底成立无锡鑫运来微晶科技有限公司的时候,杨伯民一定没有想到它后来竟能产出世界最薄的光伏玻璃。那时的他认定微晶玻璃大有前景,于是专注于电磁炉微晶玻璃面板的制造和销售。
那是一个更细分的市场,事实上,鑫运来刚开始也是盈利的,也曾是宜兴市高塍镇的知名企业,它所在的路段被命名为“鑫运来路”,鑫运来公司排在1号。
然而,到了2010年左右,鑫运来公司因市场、资金的原因,面临经营困境。为鑫运来寻找出路的杨伯民找到了同处宜兴当地的知名企业家——远东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蒋锡培。2011年,在蒋锡培的注资下,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金2亿元,涉足光伏玻璃领域。杨伯民成为该公司董事长。
只是好景不长,因民营企业存在固有的一些局限性,远东光电急需资金和技术的注入。辗转之下,杨伯民又找到中国建材集团。
新能源是中国建材集团提出的“三新”战略之一。在做好水泥和玻璃两大建材主业的同时,在2009年到2010年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建材集团在广东佛山、江苏太仓、江苏镇江、四川成都、安徽蚌埠、安徽合肥等地相继建立了多个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国际光伏、风能等发电工程领域,也成长为全球顶级项目方案解决的设计咨询公司。
如今,它的新能源战队又多了一名新成员。
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宋志平的两次宜兴之行,最终使得鑫运来路1号华丽变身。
2015年8月,宋志平考察远东光电的发展情况后,中国建材集团启动了远东光电太阳能光伏玻璃一期项目的建设。
半年后,中国建材·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280吨光伏玻璃窑炉点火。
2016年6月,宋志平再次来到宜兴,凯盛科技集团与宜兴环科园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在宜兴产业扶持资金的撬动下,远东光电与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保利协鑫集团正式启动战略重组,10月份成立了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137亿元,形成了中建材凯盛科技集团公司占股51%、远东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占股29.01%、宜兴环保科技创新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占股12.75%、协鑫集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占股7.24%的股权结构。
战略重组之后,二期项目启动。
13年里,鑫运来路1号,鑫运来变成了远东光电,如今又更名为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
在宋志平的规划里,重组远东光电是中国建材集团与宜兴市的“小合作”,更重要的是推动双方“一院一园一中心”的大合作。
“一院”即创新创意研究院,“一园”为凯盛“三新”产业园,一中心是光伏玻璃销售分中心。在双方的合作协议里,中国建材集团将在宜兴大力发展超薄太阳能玻璃盖板产业,进一步推动宜兴加快形成光伏玻璃产业的发展新格局。
丰富的“手术”经验与装备
李茂刚是中国建材蚌埠玻璃工业设计院副总工程师,如今又多了一个身份——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他曾主导过南玻、信义光伏玻璃等项目的建设,历任中航三鑫、中建材(合肥)新能源生产技术副总。
作为宜兴项目的负责人,李茂刚说自己是被彭寿“押着”来到宜兴的。大概因为二人是大学时期的室友,彭寿总是让李茂刚啃一些难啃的骨头。然而,笑言熬了一辈子“玻璃汤”的他,遇到了从业30来年最难的项目。
“原来他们同时建了两个窑,建得比较早,都是按照250吨的能力设计的。两个250吨的窑,这么小的规模,谁都不愿意去做,成本太高。”李茂刚向《中国建材报》记者回忆说,刚开始接手这一项目时,团队曾考虑过做高铝玻璃,但发现那样需要对生产线动“大手术”,后来决定还是做光伏玻璃。
不过,李茂刚他们要做的,不是普通的光伏玻璃。“我们要差异化,做超薄光伏玻璃。”
虽然一期投产前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整改,但出玻璃后,由于窑炉底层中部耐火材料及结构问题,导致玻璃气泡超标。为此,李茂刚带领团队通过实测并还原气泡分布图,分析气泡变化规律,并进行气泡气体成分分析,数字模拟追踪气泡源等先进手段准确找到气泡产生原因,开始了为期三个月的“热态手术”,针对窑炉问题“病灶”部位增加冷却风系统,实施“封闭”疗法,控制了气泡的产生。
近些年来,根据产业链发展需要,以凯盛装备科技园为依托,凯盛集团自主研发了各种新装备,构建了玻璃装备、高端掘进装备、节能减排装备、太阳能光伏装备等成套装备制造基地。在凯盛集团内部人士看来,太阳能光伏装备的第一代产品是在中建材(桐城)新能源,第二代装备在中建材(合肥)新能源,第三代则在宜兴。
有专业的技术人才,有先进的装备,凯盛集团接手后,远东光电开始脱胎换骨。项目一期于2016年2月6日点火后,3月27日,第一块光伏玻璃成功下线;3月28日,光伏玻璃成品顺利下线,透光率达到91.5%;3月30日,光伏玻璃成品达到行业最优质量标准;3月31日,第一批光伏玻璃成品顺利发车送往常州亚玛顿公司。
一期项目是双方合作的试水之作,它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全氧燃烧光伏玻璃窑炉,投产后可年产太阳能光伏玻璃近1000万平方米。
有了一期的“手术”经验,二期项目比一期顺利多了。2017年2月26日点火,一周出玻璃,质量也更好。4月6日拉出1.5毫米超薄玻璃,制出的小批量产品已送到亚玛顿公司检测。它可以半钢化,板宽1661×989mm,符合光伏玻璃的所有要求指标。
开启质变的技术升级
光伏产业在中国萌芽之时,太阳能电池价格颇高,玻璃价格较高是重要原因。由于技术长期被法国圣戈班、美国加殿安和英国皮尔金顿等大公司垄断,在2005年前,我国光伏玻璃全部依赖进口。仅2004年就进口约320万平方米,价格高达150元/平方米以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
针对我国光伏玻璃产品及制造技术的空白,蚌埠院和中国建材工程及行业内的其他优秀企业在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上攻关,成功完成了“太阳能电池用微铁高透过率玻璃成套技术及产业化开发”。
正是这项科技成果,使得中国太阳能电池成本急剧下降,出口价格也随之下降,引起了美国、欧盟的“双反”调查。
该成果因此荣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国内各大光伏玻璃生产企业如信义光能、福莱特、南玻、河南安彩高科等公司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均采用这一技术建成。利用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在国内及全球光伏玻璃市场分别占到约85%、45%的份额。
彭寿及他的团队将之称为“第一代光伏玻璃”,四年前,他们又提出了第二代光伏玻璃概念:轻量、高透、环保。
“十多年下来,光伏行业也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资源、能耗、技术等问题始终在困扰这个行业。到目前,仅从技术来说,已经到了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血拼市场之后,大部分企业也不赚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李茂刚认为,整个光伏行业的未来对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技术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中国建材报》记者了解,除去电池片的效率外,跟踪、双玻、1500伏渐渐成为光伏行业三大发展方向。超薄光伏玻璃的推出,无疑迎合了双玻组件运用逐渐增多的趋势。
双玻组件系由两片玻璃与电池所组成的光伏组件,取代传统组件的背板与铝框结构。早期采用的光伏玻璃难以在价格、强度、重量、透光度等要素之间取得平衡,因此并未有大规模量产;但随着近年来的光伏玻璃技术增进,已能产出价格较实惠、强度够且又不会太厚重的产品,提升了光伏组件的品质。
双玻组件的优点多多:平均寿命可达30年,比一般组件的25年更长;生命周期发电量较一般组件高21%左右;发电衰退率约0.5%,优于一般组件。此外还有抗腐蚀、抗风砂、耐候性与防火性佳等诸多优点,可用于高湿度地带、农/渔光互补专案、多酸雨地区、高盐雾地区等。
因为玻璃的绝缘性优于金属背板,因此双玻组件可接受更高的系统电压,降低光伏电站整体建设成本。
目前市场上,双玻组件大多采用2.5+2.5mm玻璃。据李茂刚测算,采用1.6毫米的超薄光伏玻璃后,太阳能电池的重量只相当于原来的64%,采用1.5毫米玻璃的重量就更轻了。
“太阳能电池里,重量最大的就是玻璃,运输、屋顶承重都对玻璃轻量化提出了要求。玻璃更薄之后,还能提高发电效率;对玻璃企业来说,也能减少资源的耗费,降低成本。”李茂刚向《中国建材报》记者解释。
在李茂刚看来,一期项目成功后,在二期项目上,团队对全氧燃烧技术、超薄玻璃、超白玻璃的理解更加深刻,能够较为顺利地使产品达到工艺要求。
与一期相比,宜兴项目二期的装备水平更高,它不仅要把产品做到世界最薄,还要打造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光伏玻璃生产线,实现从原料到成品下线,原片不落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
转型:迈向高端领先世界
在日前于上海举行的SNEC2017第十一届上海国际太阳能光伏展上,凯盛科技集团打出了“凯盛新能源”的统一LOGO,中建材(宜兴)新能源有限公司是参展企业之一。在展位的醒目位置,陈列着该公司生产的1.5毫米超薄光伏玻璃,吸引了众多专业观众驻足咨询。
“当时我不知道未来市场是怎样,但相信它会更好。”李茂刚坦言,在当初决定生产超薄光伏玻璃时,他并没有过多考虑市场需求的问题。
产品是否有市场,客户说了算。在光伏展期间接受《中国建材报》记者采访的40分钟里,李茂刚接了两通电话,都是询问超薄光伏玻璃的进展。
“亚玛顿正等着我们供货呢。目前已经谈好了3GW。”他对电话另一头的人说。
在宜兴诞生世界最薄光伏玻璃,在李茂刚看来,这是天意,也是必然。
经历过一次重组的远东光电,太阳能光伏玻璃项目已经建设了一半,所以重启这一项目速度就很快。另外,江苏是我国光伏产业聚集地,身处其中的宜兴占据了地利,不仅能及时向下游客户供货,还能与其共享库房。
就在不久前,“2017全球光伏20强排行榜”发布会在上海浦东举行。“2017全球光伏企业20强(综合类)”中,江苏光伏企业表现突出。前5强中,协鑫(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偕同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占据前5强中三强位置。
而中国建材集团介入后形成的混合所有制运营模式,是这一项目能够有迅速进展的关键。它既带来了央企的实力和规范的管理,又有民企的活力和执着的信念,两者的有机结合孕育了企业发展的创新动力。最终,这一原先面临困境的民营企业一下子从游击队变身中央军精锐部队。
近几年来,凯盛科技一直在和超薄玻璃“较劲”。先有0.2毫米、0.15毫米电子信息显示玻璃挑战行业极限,如今又让光伏玻璃做到1.5毫米的极致。在玻璃行业大多数从业者仍在纠结价格涨跌时,他们又一次以创新之力诠释科技的力量,让玻璃行业迈向高端,为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添上玻璃的光芒。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