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研判有色金属各品种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2017年05月18日 8:32 4811次浏览 来源: 中粮期货研究中心 分类: 期货 作者: 卫来
上周,镁光灯聚焦下的第五届LME亚洲年会在香港成功落下帷幕。本次LME年会获得了市场极高的关注,不仅因为今年恰逢LME的140周年纪念、新任CEO上任、未来可能推出的改革方案等,同时,市场对当前国际形势、中国经济与政策、基本金属的走势也到了分歧较大的时点。
中粮期货工业品部全程参与了本次LME亚洲年会。在一周的时间里,中粮期货工业品部参加了多场重量级论坛,详细听取了不同机构对市场的观点、感受了嘉宾之间思维的激烈碰撞,与众多国际投行机构等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市场前景和行业发展变化。我们汇总了一些LME亚洲年会上有代表性的观点,供各位投资者参考。
宏观
1. 中国主导的工业品复苏对商品市场是巨大的支撑,但目前补库周期已经结束,中国的收缩开始影响市场。
2. 中国基建在过去一年表现非常突出,但今年至少到年中,基建投资会减弱,减缓工业品需求。
3. 贵金属在二季度会获得超额收益。
4. 中国原料进口维持强劲势头,但成材出口已经走弱。
5. 政治大年,稳定压倒一切。
6. 增速减缓,尤其是房地产和汽车已经处于下行周期,PPI已经在17年一季度达到峰值并开始转向,同时由于环境更加脆弱,增长与环保的平衡更加凸显。
7. 流动性在一季度出现收紧,二季度为维稳经济增长可能有所放松,而商品会滞后一个周期。
8. 中期风险仍在——不断减少的劳动力人口,持续升高的企业债务
铜
1. 供给方面,由于新产能逐渐投产,供给仍在16-17年呈现增长态势,但是罢工事件在近期很大的影响了铜产量.我们预计铜今年将从2016年度的供应过剩28万吨转变为短缺10万吨。
2. 需求方面,总体上铜消费由于全球经济较强增长预期和中国经济反弹,铜需求在2017年仍可期待.预计全球铜增速将达到3.5%,中国方面由于加速基建投资等因素,增速将达到6%。
3. 预计铜的库存比例将从去年底的4.2周,下降至3.9周,明年将进一步下降至3.3 周。价格方面,我们预计今年铜的均价为6000USD/t,明年为6325USD/t。
4. 铜的供应压力将在下半年降低,铜矿干扰率比2016年上半年略高,铜产出损失将达到12万吨;2018年将有大量的新增和复产产能进入市场,预计总量为260万吨。
5. 2017年需求将小幅下滑至2.58%,2018年反弹至2.97%;2017年预计铜价将在后期回落,LME区间为4800-6400美元/吨,沪铜区间为39000-52000元/吨。
铝
1. 铝土矿和氧化铝整体处于相对平衡态势,电解铝全球仍将小幅过剩30-70万吨,其中中国过剩190-210万吨,去除中国,国外市场整体将短缺140-160万吨,全球需求增速预估为4.5%-5%,中国增速为6.5%-7%,去除中国,外国需求增长2.5%-3%。
2. 中国电解铝在环保因素的影响下会对供应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关停600-800万吨产能的预期难以实现,其实如果能切实关停200万运行产能,就能对铝的供需产生利多影响,相信中国政府会采取实质性措施。
锌
1. 供应方面,全球精矿产出受到约束,加工费从2016年初的135-150美元/吨,下降80%至30-35美元/吨就是最有力的印证。韩国锌企业由于原料的短缺和低加工费已经开始消减产能,中国可能将会面临同样的情况并作出类似的动作。
2. 消费方面,预计今年全球精炼锌需求增速1.8%。因此我们认为今年将会继续延续短缺格局,短缺量为25万吨,17年底库存率将从去年的4.8周降至3.8周。
3. 由于锌精矿产量恢复过程缓慢,随着锌精矿的不断消耗,市场将进入短缺结构,锌的基本面在中期将持续改善,任何低位都可能成为做多的机会。
4. 锌价曾试图冲击3000美元/吨未果,后受到铁矿价格大幅下挫的拖累有所下滑,但牛市并未结束,锌市场的基本面仍然较为利多。
5. 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开始逐步放缓,但中国以外地区仍然强劲,而冶炼厂的减产力度较大,库存大幅下降,中国进口开始增加,亚洲地区出现现货升水。如果17/18年出现短缺,价格将再度上涨至3000美元/吨一线。
镍
1. 以5月初NPI价格计算,所用中国的NPI生产商均处于亏损状态,亏损额度为7%-16%,印尼利用RKEF冶炼法的生产商获利空间在25%-30%。
2. 在印度尼西亚镍新政实施后,使用RKEF冶炼法的印度生产商成本低于中国生产商900美金/吨。
3. 预计中国在今年将会减少4万吨镍供应量,同期全球供应量将增加3万吨至202万吨。
4. 预计今年镍市场将有4万吨的供应缺口,但虽然基本面在改善,但是高库存仍将使价格承压。
责任编辑:叶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