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 大国工匠的熔炉
2017年06月19日 10:13 106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几年来,大国工匠成为风靡全国的热词。弘扬工匠精神,形成中国制造新优势,打造中国制造新名片,是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强大动力。
今年,中信重工大工匠、铸锻厂冶炼车间50T电炉班班长杨金安“名利双收”,先后揽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原大工匠、河洛大工匠三项荣誉,奖金总额达9万元。
作为“明星”工匠,杨金安从高中毕业至今,33年如一日,坚守热、脏、累的炼钢一线,带领创客团队,创新优化炼钢工艺,完成诸多重大课题攻关的典型事迹,获得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河南日报》、河南电视台等多家中央、省、市媒体的聚焦和集中报道,闻名全国。
不只是有杨金安,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大块头上秀细活”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志强,被称为“争气机”的世界最大18500吨油压机的守护神张朝阳,还有“要做一根焊条,把自己的光和热熔化在行动中”的党朝阳,对话大国总理的大工匠张东亮……中信重工可谓群星璀璨、劳模辈出。
熔炼:从薪火相传到系统培养
自中信重工的前身,洛阳矿山机器厂创立以来,工匠精神就与中信重工始终相伴。中信重工是我国最大的重型装备企业之一,主要为煤炭、矿山、冶金、有色、建材、电力、节能环保和军工等行业提供重大技术装备和完整工业解决方案。
大工业需要大工匠,大工匠在大工业中更容易成长起来。
1958年,由焦裕禄带领洛矿工友制造的新中国第一台Φ 2.5米双筒提升机,在观音堂煤矿“服役”了长达49年,这一精心匠作,正是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如今,它被重新迎了回来,静静地陈列在焦裕禄大道上,像一座丰碑激励着更多的中信重工人。
实际上,从大跃进时期“女工能顶半边天”的刘玉华姑娘组,到困难时期爱厂如家、勤俭节约的“万斤钉精神”,再到以闫光明、刘新安为代表的新一代中信重工人,一代又一代洛矿人薪火相传,传递着工匠精神的火炬。中信重工的红色基因和厚实的文化积淀,正是我们弘扬工匠精神的优势和底蕴所在。
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很多已经达到国际前列,但却有相当多的前沿技术没有转化为优质工业产品,实现工业应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技术转化的高技能操作人员。
企业发展过程中一脉相承涌现出来的劳模工匠,虽然起到了示范带头和旗帜引领作用,但是却不能满足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需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中国工匠’,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
建立工匠培养机制,培育众多“中国工匠”,着力优化工匠成长环境,筑牢中国制造发展根基,正是中信重工这些年一直努力的方向。
2007年,中信重工在全国率先开展首席员工评聘工作,把员工队伍中的高技能、高素质工人命名为“首席员工”,正式开始实施“金蓝领”工程。
2013年,中信重工又依托“金蓝领”工程,建立起了大工匠评聘制度。以首批5名大工匠评聘和5个“大工匠创新工作室”的成立为契机,中信重工加快实现“十、百、千”目标,即:培养十个大工匠、一百个高级技师,一千个技师、高级工,努力打造高技能、高素质人才队伍。
大工匠制度的设立,是中信重工的主动选择,又符合国家战略发展需要,既为公司一线员工提供了一条新型的职业成长通道,又为打造中国品牌、实现中国制造2025提供了人才保障。
要成为大工匠,必须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是要成为首席员工。首席员工不搞终身制,每年进行一次考核、评比、聘用,实施动态管理。
第二步是要成为金牌首席员工。连续5年以上获聘为公司“首席员工”,且创新创效成果显着的,才有机会获聘为公司“金牌首席员工”。
第三步是选聘成为大工匠。“金牌首席员工”只是敲门砖,要想当上大工匠,技术等级必须是高级技师以上,岗位必须是公司核心工种,还必须是同工种的第一把“刷子”。
大工匠已经成为中信重工广大员工职业成长的重要指引。在中信重工今年的首席员工评定中,大工匠张朝阳的徒弟陈斐被授予2017年度“首席员工”,成为公司最年轻的首席员工之一。
陈斐自2008年进入中信重工以来,始终坚守在设备大修钳工的岗位上,向维修实践学习,向大工匠张朝阳学习,向书本理论学习,在中信重工这个大熔炉里面不断磨练自己的能力。2014年,陈斐在洛阳市青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比赛中获得了全市第二,也因此破格晋升为钳工技师;2016年9月底,陈斐参加中信集团生产型子公司技能大赛,并获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同时被授予全国金融系统五一劳动奖章,在广大青年员工中脱颖而出。
在新一轮中信重工金蓝领工程年度超高级技能等级晋升人选公示中,中信重工锻压高手、世界最先进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的操作者——郭卫东成为了一名新的大工匠。郭卫东自2007年至今一直是中信重工首席员工,也就是金牌首席员工,2013年被评为高级技师,长期负责各类高端锻件生产任务,多次获得各级劳模荣誉。此次被选聘为大工匠,可谓实至名归。
以大工匠工作站领衔建立的22个工人创客群,覆盖了中信重工冶炼、热处理、锻造、加工等12个主要技术工种,直接参与者逾500人,间接带动4000多名一线员工参与创新攻关。
与培育工匠相对应的,是中信重工所形成的强烈的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作为一家老牌工业企业,中信重工一贯重视生产劳动和高技能人才对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意义,重视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企业氛围。多年来,中信重工注重思想引领,利用内外部宣传平台推介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自公司高管到普通职工,都把尊重工匠作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规范和基本的职业操守。向工匠学习,是中信重工人的技能追求,成为一名工匠,是不少员工积极向上的职业规划和梦寐以求的职业目标。
通过企业文化薪火相传,畅通培养成长机制,建立激励保障制度,形成良好企业氛围,中信重工形成了完备的工匠培养体系,取得了显着成效。
担当:大工匠打造大国重器
中信重工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改造,打造了全球稀缺的高端生产能力。与此同时,急需一批能够熟练掌握高端装备的技术人才为支撑,大工匠就是高技能人才的集中代表。
通过以大工匠、劳模工作室为引领的各类创客活动,优化工艺技术、解决生产难题、形成典型工艺规范、固化创新成果、塑造大工匠精神,中信重工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全国劳动模范、刘新安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掌舵者——刘新安,凝结多年来的工作经验,编写了《刘新安工作法》,工作法一出,机加工方面的广大员工争相传阅,成为一本指引中信重工一线青年员工快速成长、成才的“宝典”。很多青年员工在《刘新安工作法》的指引下,成长为岗位的行家里手。
大工匠杨金安,舀一小勺钢水往地上一泼,根据发叉量,就能判断出钢水碳含量,根据放渣亮度,就能说出钢水的温度。2014年,杨金安就总结出了《百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2015年又总结出了《300吨级以上加氢用钢冶炼浇铸操作法》,不断补充、完善并把加氢钢的生产经验固化下来,进而指导生产实践。今年3月,杨金安和他的团队又成功突破了加氢反应器管板锻件的冶炼技术难题,连续生产出直径达7.8米的超大直径加氢管板锻件。中信重工已成为国内少数能提供大型石化领域专用加氢锻件的企业之一。
2017年5月5日,大飞机首飞成功,这架C919大飞机用的铝合金板材,便是由中信重工制造的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生产的。“大飞机项目”拉伸机生产时,长8米、重达200多吨机架加工,深达600毫米的矩形件四角倒圆弧,成了整个加工的难点。当工友都因震刀严重而束手无策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的大工匠谭志强创新采用“迂回法”,即先用小刀盘切开小口,再将大刀盘伸进斜槽半精加工,最后再用小刀盘,完美解决难题。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时,谭志强指导青年员工钻研攻关,所带领的矿山厂重数车间龙门铣班被授予“全国青年文明号”。
除了依次突破各个生产难题,中信重工的主打产品也在工匠精神的带动下不断刷新成绩单。
以矿物磨机为例:过去,直径超过5米的大型磨机生产一直由国外少数企业垄断,一般需要30个月才能交货。而现在,中信重工仅用五六个月就能生产出来。从中澳铁矿项目世界最大球磨机、半自磨机项目起步,中信重工目前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矿用磨机供应商和服务商。中信重工凭借“矿物磨机”,上榜国家工信部首批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中信重工高端矿山重型装备技术创新工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余热发电领域,技术专家彭岩带领的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研究团队,累计签订余热发电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合同金额超过70亿元。“彭专家”是人们对中信重工余热发电成套工艺与装备技术创客团队首席技术专家彭岩的尊称。由于他在低温余热利用方面的突出成就,现在只要是跟余热发电有关的会议,无论政府的还是行业的,都要叫上他,否则大家就会认为这个会议的分量不够。
凭借大工匠等各类创客群的人才优势和企业的技术积累与装备提升,中信重工积极担当各类国家重点项目:一个个国家重点产品从这里诞生: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一号,从国产航母到大飞机,从核电锻件到加氢产品,从回旋加速器到景洪升船机,从矿物磨机到建材产品,从余热发电到智能装备……凡国家之所需,莫不全力而为。
中信重工的劳模工匠,受到了莅临中信重工考察指导工作的习近平、李克强和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领导与集团高层的亲切会见与高度称赞。领导关怀在鼓舞大工匠和全体职工工作热情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中信重工的工匠文化和品牌内涵。
2015年9月23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中信重工时指出:中信重工是传统的老企业和大企业,但是你们跟上了时代的潮流,在搞创客群,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了企业转型升级。你们的实践证明:“双创”不仅是小微企业的生存发展之路,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道。
弘扬:从生产一线到全体员工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推动与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蓝图的内在要求,是夯实和提振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根基的迫切需要,是新常态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工匠精神有着特定的要求与体现。经过广泛讨论、群策群力,中信重工提炼形成了结合公司实际、传承文化特质、具有时代精神、彰显企业特色的 “工匠精神”,即:客户至上的价值导向,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创造卓越的职业担当。
中信重工决策者敏锐地指出:工匠精神不单单是生产一线人员所需要发扬的,而是要在全体员工层面全面培养和贯彻工匠精神。
中信重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是打造国际化企业的现实需要,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建设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需要,是完善企业创新体系的需要,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需要。
当前,进一步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正在中信重工如火如荼地开展。从涌现劳模工匠,到系统培养大工匠,再到全面培养和弘扬工匠精神,中信重工致力借助此举使每名员工接受工匠精神的洗礼和教育,进一步提升各方面能力,努力为中国制造做出更大贡献。公司技术、营销、生产、管理各系统逐条对照中信重工工匠精神,切合系统工作特点,形成了涵盖系统全员的行为规范。
与此同时,中信重工各单位组织形式多样的“工匠大讲堂”“工匠讲堂”活动,采取课堂授课与现场讲解结合的方式,介绍各自工种先进操作经验和创新成果。
在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中信重工作为工匠精神的传承地、弘扬地,通过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必将率先走进“质量时代”,必将通过品质提升来赢得未来。
“在滔滔的长河中,你是一朵浪花。在绵绵的山脉里,你是一座奇峰。”制造业发展,波澜壮阔又平静无声。当我们享受现代生活的便利,触摸冰冷的工业产品,不应该忘记打造产品、创造历史的鲜活人物,那就是我们的工匠,我们的楷模,以及熔铸大工匠的工匠精神。让我们用工匠精神照亮中国制造振兴之路!
(李思佳)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