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筑就崛起之路——西部矿业发展纪实

2017年10月14日 10:29 1670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重点新闻   作者:

西部矿业,曾经在业内的地位十分显赫。它是国内第二大铅精矿生产商、第二大锌精矿生产商和第五大铜精矿生产商。而在2011年之后,企业连续四年亏损,陷入生存危机。2017年,西部矿业发布中报,净利润增长7倍。从陷入困境到扭亏为盈,西部矿业怎样完成绝地逆袭?

本报记者跟随企业成长脚步,行程5000公里,跨越3省(区),见证西部矿业崛起之路。

 

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

2017年9月10日,新一年的中国500强企业榜单发布。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矿业”)以2016年355.51亿元的销售收入连续11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排名第398位。作为青海省唯一入围企业,这个成绩来之不易。

在过去的数年间,西部矿业在业界眼里,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空。

2010年,金属价格到达顶点,随着全球经济放缓及大宗商品的市场需求下滑,有色金属行业进入长达5、6年的漫漫熊市。2011年,基本金属价格迅速下滑,铜、铝、铅、锌和镍的价格跌幅都在20%左右。

金属价格大跌无疑对矿业公司发展来说是个不好的兆头。

这直接引发了西部矿业最主要的盈利业务铅锌铜采掘、冶炼等销售利润的同比下降,拖累了西部矿业的经济发展。2012年,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年报显示,实现营业收入198亿元,较上年下降7%;实现利润总额-1.27亿元,较上年减少111%,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43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95%。

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却掩盖了西部矿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管理层不实作风弥漫,这些问题在经历市场的风波之后,迅速凸显出来。

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行业发展的低迷影响,加上内部管理问题,西部矿业从2011年起连续四年亏损,干部职工一度失去信心,公司陷入迷茫之中,企业发展面临重大考验和挑战。

扭亏为盈——再造西矿速度

2015年4月12日,青海省委省政府对西部矿业提出了“内树信心外塑形象,二次创业再铸辉煌”的十六字方针。

青海国企要做起来,西部矿业要干起来,员工信心要提起来。

7月13日,西部矿业召开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宣布张永利为西部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时,以张永利为首的领导班子临危受命,而他们面对的形势则不容乐观。

2015年,同时受市场需求低迷、产能过剩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走低等诸多因素影响,LME锌价、LME铅价分别同比下跌10.91%、14.90%,有色金属价格已跌到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据相关报告显示,仅三季度有色金属行业亏损面为26.4%,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39亿元,是2014年同期的近2倍。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面对企业生存危机,西部矿业迫切需要改革。

“当时心情是非常沉重的,连续四年亏损,急需去一线了解情况。”张永利表示。他们用十几天时间,行程上万公里,调研了西部矿业所有的企业。企业弊端一个个暴露出来,“基层没有自主权、缺少科学有效的考核体系和管理效率低下。”尽管问题严重,但是发展潜力仍然存在,张永利认为。

8月24日,集团公司召开干部大会,宣布公司组织机构、人员进行全面调整。“所有的指标在原来的基础上上调20%,在年后必须扭亏!”张永利在会上发出号召。

推进改革,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涉及面宽、影响深远、难度大,需要动真碰硬、锐意革新。

解决基层自主权问题首要就是简政放权。突出子公司的法人地位,下放物资采购、人事管理、产品销售等自主经营权力,充分激发基层的活力与动力。

西部矿业下属分公司的一位营销主管深有体会:以前是大营销、大采购,给下面定目标,执行就行。“现在不一样了,销售权逐步下放,这就给我们公司一定的主动权,我会考虑怎么让它效益更高,对市场的反应要比之前快得多。”

主动性调动起来后,效益很快得到显现。通过他们主动调价,仅一个月增加的收益就在50万元以上。

在管理考核体系上,西部矿业对分子公司实行定级分类,根据销售收入、产量等贡献值,从一类到四类分为四级公司。“不同地区,艰苦程度不一样,又分成四类,补贴也不一样。”张永利说。

在统一规范薪酬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配套完善管理、技术、操作三大序列工资体系,建立了自上而下统一的薪酬标准,确保了全公司内部薪酬有别、差距合理,所有人员薪酬全部公开透明,实现薪随岗变,收入随贡献增长。

同时,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对各单位经营业绩实行按月考核,全公司建立了收入凭贡献凭业绩和多劳多得的机制。今年以来,西部矿业旗下青海锂业有限公司和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成长较快、业绩贡献较大,对这两个公司由三级公司调整为二级公司,薪酬标准相应进行了调整,这极大地鼓舞了干部职工的士气。

同时,对公司组织结构和人员进行“瘦身”,这是西部矿业提升管理效率的改革办法。“一个萝卜二个坑,一个人至少顶二个人用。”张永利表示。通过机构精简,集团、股份机关处室部门从21个减至15个,人员从350人减至198人,撤销了矿山事业部和冶炼事业部。

在完成机关组织机构整合优化的基础上,对分子公司组织机构进行了全面整合优化,减少管理层级,全年对矿山、冶炼、盐湖化工以及其他板块的30余家单位组织机构进行重新设置。组织机构由313个精简整合为259个;高层管理人员职数由144人精简至129人,中层管理人员由511人精简至374人,职工定员总数由1.1万人优化到0.96万人。

改革直指痼疾,持续深入。改革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领导干部。以问题为导向,着重抓牢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严格治理“慵懒散”。公司领导班子率先垂范,经常深入基层一线调研工作,基层单位主要领导不再长期脱离生产现场,远离矿山在城市里遥控指挥的现象也逐渐不复存在。

以上率下,深入基层,摸底调研,这成为西部矿业领导干部当前的工作作风。

由于之前外聘干部多,中层干部以上辞职现象比较严重,这些人被大家称之为“背包客”。而当下,西部矿业打破常规,着重人品和能力,大胆启用一批干实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选拔培养了一批年轻干部。目前,年轻干部比例大幅提升,40岁以下达到19.29%。同时根据企业产业调整和业务发展,引进盐湖化工、旅游、房地产、冶炼等方面的干部11人。并根据公司战略发展需要,制订公司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及操作人才的培育计划。

西部矿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永利在井下调研

西部矿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永利在井下调研。

在顶层设计架构形成后,西部矿业持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做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要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严格的考核和过程的管控,以刚性的目标倒逼成本。”集团总调度长华金仓对此表示。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对长期亏损、工艺严重落后的产业项目彻底关停,并创新工作模式,对关停企业所属职工全部在内部吸收消化,并投入一定资金用于转岗技能培训,实现了平稳过渡,最大限度保障了职工的利益。经过一年,西部矿业妥善处置僵尸企业6家,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改盘活企业3家。

改革的领域不断延伸,措施不断细化。各分公司以“拧毛巾”方式,将承包费、材料费等压缩了近40%,每年节约成本2亿多元;矿山大量采用充填采矿方法,选矿采用半自磨装备。2016年,矿山采选矿成本同比下降1.57亿元,全年压缩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超过1.8亿元。冶炼板块,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系统。10万吨锌冶炼项目,应用了先进的氧压浸出系统,正处于达产达标的关键阶段;10万吨粗铅项目,延伸产业链,投建新的铅综合回收系统和烟尘深度处理系统。“目前铅冶炼这块已经盈利了,盈利能力还在持续提高。锌冶炼这块,预计在年底实现扭亏为盈。”集团公司总地质师李义邦说。

矿山盈利能力全面提升,冶炼持续亏损的局面被扭转。随着管理提升,作风改变,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西部矿业的活力、影响力、竞争力显着提升,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宏观经济仍不景气的局面下,西部矿业开始走出困境。“我们实现了自己初步的一个梦想,多年亏损的企业扭亏为盈。”张永利说。2016年,西部矿业扭转多年亏损局面,盈利3.27亿元,消化潜亏16亿元,实现近5年来的最好利润。不到半年时间扭亏为盈,这种速度背后,是西部矿业下定决心改革的魄力和勇气。

转型升级——再造西矿结构

锡铁山,一座颇具传奇性的矿山。

西部矿业正是由锡铁山铅锌矿崛起和发展起来的。它的早期开发可以追朔到清朝年间,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大规模开发,80年代纳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历经风雨,培育了一批优秀的矿业开发技术团队和管理团队,被誉为西部矿业的“红色延安”。

“由于矿山的资源好、品质好,加上市场上价格也高,就掩盖了管理上的好多问题。”李义邦认为。而面对行业低迷周期及铅锌价格暴跌,也拖累了锡铁山盈利的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锡铁山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坚持不懈地推动提质增效升级,加快向一流矿山转变。

面对外部严峻形势和经营压力,公司打破常规,克服重重阻力,决定整合采矿承包队伍。

据了解,2015年,锡铁山采选综合成本为106元/吨。通过谈判无望后,他们下定决心更换承包公司。而这个被更换的承包公司是锡铁山从基建、投产到现在,合作长达30年。

锡铁山作为西部矿业核心矿山,更换队伍面临停产周期长等风险,有可能对整个集团造成大的波动。“一个风吹草动,停产几个月,那就麻烦大了。但是这个风险还是把控的比较好,仅用1个多月时间通过招投标就把队伍更换了。”李义邦说。最后新的采矿价格不到80元/吨。仅这一块,锡铁山的直接创效达到5000万元。

采矿成本下降后,锡铁山充分发挥规模效应,挖掘产能,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以前我们一些矿山总部管理不到位,矿山自己也是图舒服,产能不能完全达标。”在完成采矿队伍更换之后,锡铁山分公司仅用十个半月时间完成了130万吨采矿量,而在过去全年满负荷生产也只能完成125万吨。

作为矿山板块标杆,锡铁山的改革很快成为其他矿山的样本工程。“除了经济意义外,示范意义更加重要。”锡铁山分公司总经理程武忠说。随后,西部矿业对玉龙铜业采矿队伍进行了更换,西部铜业、赛什塘铜业、四川鑫源矿业等公司采矿队伍也进行优化整合,各公司生产成本开始实现大幅下降。

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西部矿业矿山大幅度降低采选成本,仅仅2016年,所有的矿山采选成本就下降1.6亿元。

锡铁山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锡训,一位在锡铁山工作了19年的老员工,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从技校毕业后就用以前老的球磨机,现在球磨机的技术真是太先进了。”王锡训所指的机器,是锡铁山正在建设的132万吨/年选矿厂建设项目。作为集团公司2017年的重点工程项目,锡铁山借此带动矿山整体转型升级。为适应全球矿产资源开发时代发展要求,锡铁山正通过引进大型化、现代化、智能化程度高的设备,降低人员数量,提升企业生产率、经济效益,打造国内同行业标杆企业。目前,锡铁山分公司结束了30年的传统采选,一个崭新的锡铁山分公司展现在世人面前。

锡铁山分公司新选厂1

锡铁山分公司新选厂。

改革,再次让西部矿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6年6月,锡铁山产量达14.9万吨,创下锡铁山分公司成立以来历史最高值。效益也由每年5亿多元的利润提升到10亿多元。以锡铁山为样板,西部矿业通过改造升级现有产业,对矿山、冶炼等产业传统工艺技术进行改造升级,全面提升技术指标和创效能力。今年以来,主要产品产量同比增加,其中,铅金属同比增长7.17%,锌金属同比增长21.33%,铜金属同比增长8.55%,生产成本同比下降3.53亿元。

如果说锡铁山是提质增效的样本,那么被誉为“中国天空之镜”——茶卡盐湖,则成为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茶卡盐湖,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是西部矿业集团旗下青海省盐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采盐基地,由于湖水中含盐量高,平静的湖面会折射出倒影,加上水域宽广,呈现出人在湖中走、宛如画中游的绝美天境。随着自驾游的兴起和西部矿业利用移动互联网的整体策划宣传,助推了茶卡盐湖的快速发展,称为继青海湖、塔尔寺之后的青海省第三大王牌景区。

王牌景区的背后,是西部矿业转型升级的大手笔、大气魄。

2015年7月,茶卡盐湖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人数的增加使制约旅游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显现出来。面对管理落后、设施不足等问题,西部矿业决定从新组建旅游公司,由盐业公司下属单位划分为集团的控股公司;进行大投资,进行大规划,建成新产业;建设专业化旅游人才队伍。

2016年,在西部矿业的主导下,茶卡盐湖进一步完善景区体制机构,成立青海茶卡盐湖文化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旅游公司的成立,标志着茶卡盐湖正式迈入了高起点、大规模的发展渠道,拉开了茶卡盐湖旅游快速发展的序幕。

从2015年至2017年,茶卡盐湖按照规划,分两个阶段完成涵盖基础设施、市政管网、智慧旅游三大类别80余个单体工程,完成项目总投资4亿元。通过合理布局旅游项目,提升景区整体品位,以茶卡盐湖景区为龙头,打造了茶卡旅游大品牌。

改革,给茶卡盐湖带来了全新的活力。

2016年,茶卡盐湖接待游客超过198万人次;2017年开园至10月,已接待游客超270万人次;在国庆、中秋双节带动下,国庆长假期间,茶卡盐湖接待游客突破16.8万人次,刷新历史同期纪录,排行青海旅游景区第一位。截至目前,旅游收入超过2亿元。

茶卡盐湖的快速升温,得益于西部矿业的强力主导。“集团在规划布局上发挥战略主导作用,对景区发展提出前瞻性规划,杜绝了低水平和重复建设,为景区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旅游公司总经理任子华表示。

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茶卡镇和乌兰县经济发展,常驻人口仅4200多人的茶卡镇,2015年以来宾馆、餐饮、零售、通讯、油料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主题商户增加340多户,两年内新增数超过历史拥有商户总数,市场中旅游相关产业超过80%。“以前小镇上只有两三家可以吃饭的小餐馆,而2016年,茶卡已经发生了翻天的巨变。从1个加油站增加到6个,从3个宾馆增加到16个,家庭旅社达到300多家。”任子华说。

一个传统工业矿山企业,如何在完全“跨界”的旅游行业风生水起?

为把茶卡盐湖打造成集团战略板块,他们借助“外力”。2016年年初,通过考察,从旅游业发达的云南省引入智囊团,对升级的茶卡盐湖进行两年的长期实战性培训,同时为茶卡盐湖发展拓展思路设计顶层报告,在培训和战略引领上,进行综合的把控。

茶卡盐湖

茶卡盐湖

摸着石头过河,茶卡盐湖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西部矿业敢于在旅游公司做一个综合的试点,敢于打破过去在矿山企业的一些规矩,去迎接一个新的挑战。旅游公司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由集团三级公司提升为二级公司,这也是集团对我们发展的肯定。”任子华说。

未来,茶卡盐湖将积极融入区域大旅游,联动县域旅游资源,以核心旅游线撬动县域旅游综合大发展。在2020年,茶卡盐湖将力争创建国家5A级景区。

科技创新——再造西矿引擎

改革刷新出了西部矿业的新效率、新速度。

而当前,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他们找到了新的支撑。

2014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的爆发性增长,带动资本涌入整个产业链的各个环节。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3万辆,名列全球首位。

新能源汽车产业迅猛发展持续带动锂需求量急剧上升。作为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碳酸锂的价格也水涨船高,国内电池级碳酸锂的价格从2015年年初的每吨4万元,上涨到目前的每吨15万元,碳酸锂市场的火爆程度可见一斑。

长期以来,由于技术攻关难度大,我国锂资源年开采量只占世界总量的5%,国内企业所需碳酸锂超过80%依赖进口。在攻克这个难关中,科技创新正助推西部矿业在产业变革中实现弯道超车。

青海锂业有限公司,西部矿业旗下盈利能力最强的企业之一,为西部矿业实现转型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保障,成为业内的一个奇迹。

奇迹背后,是青海锂业独有的盐湖提锂技术。

当前,业界主要用盐湖中的镁锂含量比例来衡量各地盐湖锂的开采难度。盐湖的镁锂比越高,加工难度越大。镁锂比大于20的盐湖难以提取锂元素,我国盐湖锂的提取难度普遍较高。

以东台吉乃尔盐湖为例,虽然该盐湖的提取难度是青海地区最低的,镁锂比也高达33.8。而全球盐湖锂主产地智利阿卡塔玛盐湖的镁锂比仅为6.25,远低于东台吉乃尔盐湖。

面对这个技术难题,西矿人历经坎坷,突破性解决了“高镁锂比盐湖提取锂盐”这一世界性难题。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镁锂比盐湖卤水中镁锂分离技术也成为全球首创。

此后,西部矿业加紧产业做大做强的战略调整。在一期3000吨基础上,开展二期1.7万吨碳酸锂项目,随着二期一步7000吨产能建成,青海锂业已经形成了整体1万吨碳酸锂的产能。

青海锂业总经理周晓军表示,公司拥有专利13项,通过成果转化,产品形成了相应的标准。“目前卤水电池级碳酸锂、卤水工业级碳酸锂的行业标准起草整体上是由锂业公司完成的。”

青海锂业有限公司

青海锂业有限公司。

科技,正成为聚合西部矿业创新资源的核心力量。

经过长期科技攻关,在盐湖提锂企业当中,青海锂业形成了独有的技术优势:整个工艺没有“三废”的排放,自动化程度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借助科技,青海锂业的成本大幅降低,远低于其他盐湖提锂企业。目前,青海锂业成为我国唯一一个大规模、稳定生产碳酸锂的盐湖提锂企业,且品质均达到电池级。

科技优势之外,他们还占据资源优势。青海是名副其实的锂资源大省。地勘数据显示,青海锂资源储量居全国首位,青海100余个盐湖湖区探明的锂资源储量为1724万吨,约占全国保有储量的83%、世界卤水锂资源储量的三分之一。据估算,2019年青海盐湖提锂总产能预计达11万吨,根据《青海千亿元锂电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青海计划锂电产业产值达780亿元以上,到2025年达1800亿元以上,这将带动盐湖提锂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发展,也将提升青海锂业的盈利能力。

“目前国内市场上碳酸锂需求在5万吨左右,预计在2020年达到12万吨。随着二期1万吨碳酸锂项目投建,公司当前市场释放量将排在前三位。”周晓军说。

科技,不仅使西部矿业在新能源发展浪潮中一搏,更为企业在青藏高原的净土上展开了循环经济的旗帜。

2016年,第十七届青洽会上,西部矿业旗下西部镁业公司首次展示了公司通过多年研发试验,已实现稳定规模化量产的高纯氢氧化镁系列产品,这不仅填补了我国氢氧化镁高端产品的空白,而且解决了青海盐湖废弃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问题。

青海是我国唯一以盐湖资源生产农用氯化钾的省份,但在钾肥生产过程中每年产生的数以千万吨计的废弃物资源,一直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生产一吨钾肥,需要排出10吨废液,现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一年生产规模为500万吨,至少有1000万吨的废液,如果不经过处理,几十年之后就会变成‘镁害’。”西部镁业党委副书记崔建业介绍说。

现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钾肥排出的废液,成了西部镁业的原料。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

青海西部镁业有限公司。

氢氧化镁是公认的具有阻燃、抑烟、填充三重功能的优秀阻燃剂。据相关报告,2017年,全球氢氧化镁的需求量将达94.33万吨,同比增长4.6%。而中国是氢氧化镁最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出口商。

长期以来,氢氧化镁阻燃剂在我国是高端产品,基本上属于空白。我国每年进口约3万吨,主要用于高端材料,如高铁的绝缘材料、核电站的电线电缆等领域。“当时我们技术上还没有突破,产量没有上去,进口产品的价格每吨高达三四万,全部被日本、美国、以色列等国垄断。”崔建业表示。

2006年,西部矿业与中南大学合作成立西部镁业公司,决定对盐湖水氯镁石废弃物综合利用进行研发及产业化。通过反复试验和优化,西部镁业彻底解决了制取高纯氢氧化镁的关键技术难题,发明了盐湖卤水——氨石灰联合法连续生产高纯氢氧化镁的新工艺,为大规模工业生产高纯氢氧化镁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专利3项、科技成果3项,彻底解决了氢氧化镁过滤及洗涤性能这一世界性难题。

工艺突破之后,他们瞄准的是市场上最高端的氢氧化镁,主要应用于阻燃剂这个市场,下游生产电熔镁砂和氧化镁,重点瞄准的是耐火材料市场。

目前,西部镁业已经建成10万吨高纯氢氧化镁项目,这个规模目前在全球位居第一。崔建业表示,这一项目的投产,对盐湖镁产业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我们的废液就是卤水氯化钙,可以应用到石油工业、融雪剂等方面,完全吃干榨净。”

持续发展——再造西矿生态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跨越青藏川三省区的路途中,不时有这样用汉藏双语标识的大型广告牌映入眼帘。

这句话,已经实实在在嵌入到了西部矿业各个企业的发展之中。

西藏玉龙铜矿,西部矿业主力矿山。正以资源利用、保护环境与矿区和谐作为绿色矿山建设的工作核心,以绿色生态助推矿山发展的理念为引导,积极探索和践行绿色矿山建设之路。

近年来,玉龙铜矿对生活区周边植被、基建期施工便道及被扰动地表植被、尾矿库边坡和排土场边坡、上山道路两旁都已经进行生态恢复。通过覆土绿化,栽种覆植灌、草相结合的绿化方式,营造一个良好的绿色生态环境。

玉龙铜矿地处西藏高原,高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早在2009年,国务院就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生态文明成为保护西藏蓝天碧水的必然选择。

“近两年,光投资复垦这块就投入了2300多万元。”玉龙铜业副总经理钟永生介绍说。

随着采剥量的扩大,玉龙铜矿一号矿体的草全部保留并用水养护。在排土场形成的边坡上垒起一排,明年开春的时候,这些草体就会安排种植到矿山恢复区。在环境治理上,玉龙铜矿不留余力,二期复垦加上环境治理,整个下来投资将近5亿元。“玉龙二期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专门成立了安全环保部。”李义邦表示。

为了尽量减少工业发展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西部矿业对工业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环境并重的原则,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努力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为了有效防治污染,他们积极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确保不因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这两年,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西矿”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今年我们开始进行全面绿色矿山建设,从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回用到生态的复垦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在各个矿山企业推广。”负责安全环保的集团副总裁李全学对记者表示。

同时,在新建项目中优先考虑安全环保工作,采用先进环保节能的装备工艺。比如青海铜业10万吨阴极铜项目作为国内首家执行铜冶炼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单位,在设计与施工过程中深度优化装备与工艺水平,完全按照先进技术标准,采用了环保节能的富氧底吹工艺和脱硫除尘工艺。

2016年,西部矿业在安全环保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达到4.12亿元。西矿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和点赞。2017年8月25日,国家环保部副部长翟青赴玉龙铜矿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他表示:“玉龙铜矿作为国内高寒、高海拔地区超大型矿山,近年来在西部矿业集团管理下,在环境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值得肯定。”

玉龙铜矿不仅成为生态建设的排头兵,也在缔造着西部矿业发展的新动能。海拔5000米,宁静山下,巨大的运矿车不停的往返于采选厂之间。每天不停息的运作中,形成了一个个明亮的线条,而每一条线条,都代表着玉龙铜矿蓬勃发展的明天。

这已经不是一家企业记录采矿信息的简单展示,它呈现给业界的,是西部矿业强大的资源能力和良好的矿山品位,而拥有这种资源的企业,国内屈指可数。

玉龙铜矿属国内罕见超大型铜钼矿,为国内第二大单体铜矿,铜金属量658万吨,钼金属量40万吨。矿体埋藏浅,资源量大,品位较高,适合于采取大规模露天开采。

2015年,为加快项目达产达效,实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西部矿业对玉龙铜矿提出了“123”的发展规划,即2015年至2017年分别完成年产铜金属量1万吨、2万吨和3万吨。

“一期设计是1.2万吨,产能也就1万吨,和我们大矿山定位不相匹配。”玉龙铜业总经理青岩表示,“尸位素餐,有位不为是行不通的,一定要将玉龙铜矿一期工程的潜能挖掘到极致!”

一系列工程事项在玉龙铜矿迅速展开。

2016年6月1日,搅拌浸出碎磨系统正式生产,它的投料生产使公司产能扩大了40万~45万吨/年,有效的保证了“123”规划中“2”的实现。

2016年9月1日,玉龙铜矿一期工程通过了整体验收。

2016年11月18日,3000t/d选矿系统顺利投料试车,标志着公司已完成了“123”规划的全部布局。

这些工程的实施使得一期工程从设计的年产1.2万吨铜金属,扩产至2.7万吨,将一期工程的产能挖掘到了极致。“同时,极大地缓解了公司的内外压力,增强了地方政府和股东信心。”

这个时候,玉龙逐渐“苏醒”。2017年1~8月,玉龙铜矿完成矿石处理量148.3万吨,生产铜金属量2.02万吨,实现利润1.99亿元。“预计到年末能够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实现年产3万吨铜金属量的目标。”青岩表示。

据了解,玉龙铜矿二期建成后,矿石处理能力将达到2000万吨/年,生产铜金属量13万吨/年,将实现工业产值60亿元,利税将达到10亿元。“随着产能进一步释放,西部矿业在中国国内铜企里将稳居前三位。”张永利说。

“123”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玉龙铜矿效益迅速提高,也使职工的腰包越来越足,这产生的变化,在玉龙铜矿职工开朗的笑容里可以看到。

扎西尼玛,一名藏族兄弟,玉龙铜矿萃电车间班长,是入矿10年的资深员工。他对这两年玉龙铜矿变化的感受尤为深刻:“我们两口子都在这里上班,现在有房有车,小康家庭。在玉龙公司工作环境好,赚的也很多,我们很自豪!”和扎西尼玛同样感受的藏族职工不在少数。玉龙公司身处藏区,全公司藏族员工316人,占公司总人数的50%以上。“他们的工资水平在当地属于相当不错的,我们的工资标准主要倾斜一线员工。”玉龙铜业副总经理郭文鹏说,“通过努力,部分藏族员工已走上了领导干部岗位。”

自2005年至今,玉龙铜业累计给当地老百姓各类帮扶和创收达3.5亿元;解决当地藏族员工就业370人,就此一项公司每年支付人工费达6000多万元;近5年累计上缴地方税费3.5亿元。

民族和谐,让西部矿业的发展更加平衡协调、持续健康。从玉龙铜矿所在的昌都市江达县,经过川藏线,到达400公里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呷村。民族融合发展、企业与地方共享繁荣,在呷村的四川鑫源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里更加直观。呷村水电站,位于甘孜州白玉县境内的昌曲河上,由西部矿业建设呷村银多金属矿项目而投资兴建,为昌曲河梯级开发的第一级电站。电站装机1.15万千瓦,从发电之日起,就为造福当地群众立下了汗马功劳。

“电通了之后,我们对当地居民无偿提供生活用电。每年提供280万千瓦时电,折合电价150多万元。累计下来,已经提供了2000多万度电,折合电价1000多万元。”鑫源矿业纪委书记张发俭对记者表示。

而在呷村水电站建成之前,矿区周边的居民还处于无电区,当地牧民只能通过太阳板发电,生活用电很不方便。

除了电站之外,一条路也深深烙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之中。昌台——呷村电站,这条公路长约30公里,由鑫源矿业投资6300万元修建。

对于企业来说,道路修好了,运输方面方便起来,对于当地居民,这是一条幸福路、团结路、民族路,同时也是一条致富路。这对于当地脱贫攻坚具有现实意义。“以前30公里路,要走一礼拜。现在呷村周边的群众要比白玉县其他区域的群众更富有。”

正是有了电,有了路,对于促进当地居民的文明起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西部矿业到甘孜州投资以来,在地企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呷村银多金属矿项目建设速度加快,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不仅为企业自身发展赢得了先机,也为促进州、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推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运输任务交给白玉县企业,直接或间接解决地方劳动就业4万人次;设立企地共建帮扶协调基金,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营造和谐的公司外围发展环境,解决矿区发展过程中群众利益诉求矛盾;支持参与白玉县脱贫攻坚工作,“十三五”期间,公司给予呷村周边共计3000万元的扶贫资金;建立矿山恢复治理资金,投资3000多万元对矿区进行恢复治理;完善企地沟通机制,与当地政府建立了良好的协调沟通关系,建立协调机制,协调费累计超过2123万元。

企业与区域共建,财富与当地共享,这种模式,被一些学者称之为“呷村模式”。

“由于呷村矿地处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在建设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企业发展与区域发展相互促进的经营理念。”张发俭表示。支持参与呷村矿周边贫困村脱贫不仅成为公司的社会责任,也是公司的政治责任,更是企业的发展机遇。“企业建设与民族团结协调发展,适应当地文化,融入当地环境。我们这几年,就是坚持这些理念,这个企业才得以持续发展。”张发俭感慨道。

作为甘孜州目前最大的矿山开发项目,它不仅为甘孜州带动优势矿产资源开发,也成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龙头项目。而“呷村模式”的成功,在于西部矿业作为国有企业极强的社会责任,形成了开发区域社会稳定、企业持续发展、老百姓分享成果的良性社会经济运行格局。

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族融合,西部矿业正在迈出一个个坚实的步伐。

西部矿业的崛起之路,正了望更多的战略领域。两年来,一大批重大工程投产建设,大大加快了西部矿业发展的步伐:引进绿色钢管束建筑工业化技术,填补省内空白;抓住盐业改革政策契机,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筹划百万吨食用盐基地建设;新疆哈密镍矿收购项目成为有色矿山资源拓展的一大突破。改革永远在路上。“我们要在发展方向和产业结构两个方面构建适合实际的多元产业格局,打造独具特色的西矿优势。”张永利说。

在发展方向上,以巩固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产业主体地位基础上,加大旅游、新能源、新型建筑等非矿产业的发展,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在产业结构上,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构建形成结构合理、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全面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力。

从有色金属到盐湖化工,从茫茫戈壁到雪域高原,正是西部矿业以改革统领全局,以坚定的信心和非凡的勇气,逆势而为,开拓进取,成功化解经营风险和危机,实现扭亏为盈的根本性转变。

2017年1~8月,西部矿业生产铅金属40749吨,同比增长29%,锌金属95093吨,同比增长19%,铜金属40716吨,同比增长22%。全公司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64.8亿元,实现利润总额8.62亿元。到“十三五”末,公司资产总额将超过700亿元,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1.5万元,企业资产和职工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以上。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西部矿业,这个拥有悠久发展历史的年轻企业,正承载着光荣与梦想,上下同心,把改革重任扛在肩上,落在实处。这个有色行业的明星企业,在改革发展中浴火重生,在崛起之路上砥砺前行。

责任编辑:彭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