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18日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12月18日,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筹备已久的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终于揭开神秘面纱,中国石油(601857)储备发展也将由此走向专业化、正规化。
填补油储管理空白
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建立石油储备是应对突发事件,防范石油供给风险,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我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宗旨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石油储备保障,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设和管理,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
在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成立前,发改委能源局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在发改委能源局的机构编制内有一个石油储备办公室。业内人士称,能源局和储备办是“两块牌子,一个机构”,主要任务是就我国能源发展领域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和规划,具体的管理运营精力和权力则几乎没有。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上述发改委有关负责人称,该中心的成立增强了我国石油储备管理力量,理顺了我国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拉开了我国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帷幕,将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石油储备管理体系,加快战略石油储备建设,规范石油储备运作,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运作模式依然不明
据悉,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后,将接管那些建成的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将一举管理数十亿乃至数百亿美元数量级的石油物资。
不过,对于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运作模式,发改委昨日消息中并未涉及。也就是说,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一个公司,还是发改委下属的一个政府机构,至今仍是个谜。
此前有消息称,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或将采取类似于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国储粮)和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国储棉)的运作模式。目前,国储粮和国储棉是以国有独资公司的身份“受国务院委托进行粮食和棉花国家储备的管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储粮总公司还享受国务院确定的国有大中型重点联系企业的有关政策,在国家计划、财政中实行单列。
“无论是一个公司,还是一个政府部门,筹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紧密关注国际原油市场的各种变动,高效率地实现国家的石油安全。在现有条件下,无论哪种模式都有其运行的空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韩孟向本报记者表示。
在采访中,多数业内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国家石油储备中心不会按照公司制的形式运行,即使类似于国储粮和国储棉那样的公司制也不太可能。原因是,如果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按照市场运作,会对油价造成很大波动,而石油关系重大,采取垄断形式更有利于我国石油安全。
战略油储将提速
在经过广泛采访后发现,业内人士在闻悉国家石油储备中心落成后,普遍认为中国战略石油储备进程将提速。
“今后,国内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各项事宜都将获得统一管理,从管理上讲,这将促进其加快步伐。”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主任高世宪向记者表示。
目前,中国石油储备基地总共规划了三期,其储量安排大致是:第一期1000万至1200万吨;第二期2800万吨;第三期2800万吨。2004年,首批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式圈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分别是:镇海(浙江省宁波市)、黄岛(山东省青岛市)、岱山(浙江省舟山市)、大连(辽宁省大连市)。
据权威人士透露,12月19日,中国国家石油储备中心将对中国首个石油储备基地建设情况进行验收。
据悉,第二期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选址已基本完成,甘肃兰州、新疆鄯善因可利用便利的中哈原油管道注油料将进入第二批名单,第三批石油战略储备油库亦在规划中。由于二、三期的储备总量超过一期两倍以上,其选址工作更是引人注目。
“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力度肯定会逐渐加大。但是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国家的命脉,所以,战略石油储备的分布、总量等都很重要,可能近期主要是完成布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
中国战略石油储备从无到有,今后如果筹备进程加速,意味着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将从国外进口更多的油品。韩孟认为,“这将会对国际油价运行带来利多因素,同时,也将提升中国在国际油价领域中的‘话语权’。”
东方油气网分析师也向本报记者表示,战略石油储备的资源不在投放,而在于威慑力,当形成一定规模时,无疑将成为市场的“定海神针”。
“不过,过分依赖国家储备仍然不够,应该发动一些民间储备力量,鼓励民营企业增加商业储备。”上海中期能源部经理吴君向本报记者表示,“如果以国家名义去采购储备用油的话,不但操作灵活性很难把握,且容易被国际石油巨头操纵价格。”(国际金融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