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锌业三厂:创新树标勇向前

2017年10月30日 11:7 59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河南豫光锌业有限公司锌业三厂一直秉承“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精神,在创新路上,抓管理、降成本、提效益、谋创新,稳步推进各项工作。锌业三厂用一个个创新、一个个标杆为豫光集团建企60周年献礼。
  2008年“张磊剥锌铲”的研发,大大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阴极板消耗显著下降,年可创效百万元。2012年,公司产品0#精铟锭第一次亮相国储局收储招标现场,成功中标10吨。无与伦比的外观和内在质量,让国储局仓库领导惊叹,国储局随即又追加了5吨订单,从此,豫光牌精铟锭在行业里有了一个“国优产品”的响亮名号。
  立中心轴——辐射创新因子
  创新是引领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锌业三厂是一个十分注重创新的团队。在生产实践中,该厂的创新管理方法就是借鉴蜘蛛织网,以确立的创新思路为中心轴,向基层辐射创新线索和主题,逐渐编织成一个全覆盖的创新网。固化激励制度,“持续改善金点子奖”小到一个5元的奖励,大到1000元的创新成果奖,充分调动了全厂所有干部职工的创新积极性。
  锌业三厂的创新平台,建立了涵盖管理人员和新入厂大学生等重点科技创新成员为主体的“锌三创新团”和“锌三大数据”钉钉交流群。针对生产设备亟待解决的问题,及时传递信息和想法,力求在信息互动和思想碰撞中产生创新的火花,持续推进创新活动。
  编栽培网——充实创新活力
  锌业三厂在工作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了一条快速高效的人才培养之路。对于“帅才、将才和技工”三种人群,实施管理和技术骨干逐级传、帮、带,严格按照师带徒计划,针对生产实际进行全面培养。让重点培养对象实行轮岗制,学习不同岗位,跟随风格各异的基层领导者锻炼。同时,各级管理骨干和技术骨干都积极开展师带徒活动,进行业务培养和技能提升。
  杨季冬,2005年本科毕业加入豫光,入职12年来,从管理处室下车间。在日常工作中善思考、好学习,解决了无数生产难题。他曾受雪崩现象启发,破解了氧化锌容易粘料造成下料困难的难题;又参考小孩子玩具的迷宫模式,发明了“迷宫式螺旋收尘器”,根治了焙砂下料岗位的粉尘污染问题。
  杨亚军,80后大学生,入职后,分厂重点培养其工艺技术管理能力。在国储局交储精铟锭准备过程中,杨亚军按照交储合同逐项研究,经过查阅资料、借鉴其他企业的工作经验,在明显提升精铟锭的化学品质后,经过反复推理琢磨,研制出了铟锭字模压印器。试用后,铟锭内在品质和外观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有效避免了人工敲打字样时,手触摸锭面或因受力不均匀造成的锭面出现敲打痕迹,使锭面平整光滑。每块锭面的字符及豫光标识都整齐划一,字符规格统一,字样清晰,编号在统一水平线上,产品外观质量显著提升,为公司带来巨大的品牌效益。目前,该字模压印器正在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创新落地——喷涌创新奇迹
  2016年,豫光锌业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剥锌成套装备工业化试运行。锌三创新工作室及时成立了创新小组,对机组进行优化改造。目前,机组已实现了单张剥板时间仅需6秒的行业最优指标。自动剥锌系统的投运,极大地改善了作业环境,提升了设备自动化程度,电解生产工作效率和技术指标发生质的飞跃。
  锌业三厂最大限度地对小金属吃干榨净。浸出工序通过增加低酸、高酸还原和对中浸浓密机底流压滤实施优化,破解压滤难题,提高铅铟金属回收效率。净液工序通过不断细化岗位操作,铜回收率达到48%,镉回收率达到80%。银工序银回收率达到70%。
  此外,电解工序加大错峰用电力度,低谷段用电达到总用电量的40%以上,成品锌锭含锌99.996%以上,合格率达到90%以上。原设计年产10万吨电锌的系统现在已具备年产14万吨电锌的能力。创新成果的叠加,不仅降低了系统运行成本,还大幅提升了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盈利能力。
  发展无止境,创效无止境。锌业三厂对新发展的期盼亦无止境,将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不忘初心,踏石留印,实现新的飞跃,创造新的辉煌。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