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推动中国经济三大转变

2017年12月25日 11:6 187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领航新征程-十九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重大决策。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请随“学习中国”小编一些学习。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理论、制度、科技、文化等领域的创新,国际竞争新优势也越来越体现在创新能力上。谁在创新上先行一步,谁就能拥有引领发展的主动权。因此,美国、德国、日本、欧盟等国家和地区都加大了对以创新为核心的科技战略投入。从国内来看,虽然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依然大而不强,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传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通过创新引领和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自主权、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更好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他强调:“我国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就看我们能否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广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厚植社会创业创新沃土,取得了超出预期的效果。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机构发布了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列第22位,较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中国制造正在向中国创造转变。

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追求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判断既指出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鲜明特征,也为今后的经济工作指明了主攻方向。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经济一直以超高的速度增长。过去40年GDP平均增速在9%以上,2016年,我国GDP达到74万亿元,中国经济体量居全球第二,老百姓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经济已经解决了“有没有”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指出:“以前我们要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现在则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我们要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指出:“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全面领会、真正落实。”“要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战略性转变,让提高供给质量的理念深入到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心目中,使重视质量、创造质量成为社会风尚”。

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制造业是实体经济支柱,振兴实体经济,制造业是主战场。当今世界,全球制造业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制造业正在成为一些大国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争夺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角力场。数字化制造成为新一轮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机器人技术、智慧制造等新兴前沿技术发展迅速。在这些新兴技术领域,我国与世界各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在世界上响当当、有质量竞争力的优势制造企业;“中国制造”遍布全球市场。虽然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薄弱、共性技术缺位、资源浪费、污染严重等问题依然突出。因此,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不仅是时代赋予制造业的历史使命,更是适应中国国情的战略抉择。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目前,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制造大国正在向制造强国转变。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实现“三个转变”将增强我国经济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