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支撑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 工信部将发布全国新材料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地区目录

2018年02月12日 9:21 576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近年来,新材料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我国材料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动能”。近日,记者在工信部了解到,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了显著提高,总产值由2012年的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2.65万亿元,年均增速达27.6%。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综合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在诸多领域均实现领跑世界。

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期,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正在编制新材料重点产品、重点企业、重点集聚区目录,并将于今年上半年发布。

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石与先导,是我国面向未来确定的战略必争领域之一,事关长远和全局。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对于破解突出瓶颈制约、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对于化解受制于人风险、推进国防军队建设,对于应对国际产业竞争、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新材料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并特别强调:“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要奋起直追、迎头赶上。”李克强总理也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上把发展新材料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提出。

2016年12月,由马凯副总理担任组长的国家新材料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统筹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相关工作。为此,工信部会同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把新材料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不断完善产业发展顶层设计,并于2016年底正式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明确了产业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任务。为了更好地统筹和协调新材料产业发展,马凯副总理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要求按照“一个加强、两个不变”的原则,以“总盘子加专项”的方式,加强各部门新材料相关规划、计划、项目、资金统筹衔接。

近年来,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新材料产业无论在先进基础材料、关键性战略材料,还是在前沿新材料等领域均实现了飞速发展。据工信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已有许多先进新材料实现批量生产和应用。在先进基础材料方面,时速350公里动车组轮轴用钢实现自主创新;成功制成性能与进口产品相当的笔尖钢,解决了李克强总理关心的圆珠笔头上“圆珠”用高质量钢材问题。关键战略材料方面,中铝公司的关键铝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有利支撑了“运-20”大型运输机、“C919”大型客机、“悟空”“天眼”等重点工程项目的实施;南山集团铝合金厚板通过波音公司认证并签订供货合同;中船重工兆瓦级稀土永磁电机体积比传统电机减少50%、重量减轻40%;世界首座具有第四代核电特征的高温气冷堆核电站关键装备材料国产化率超过85%。前沿新材料方面,石墨烯改性防腐涂料、轮胎、纤维、储能材料、触点材料实现批量化生产,改性重防腐涂料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超材料专利申请量占全球85%;液态金属在3D打印、柔性智能机器、血管机器人等领域实现初步应用;新型镁锂合金成功应用于2016年12月我国发射的首颗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实验卫星上。

记者在工信部展出的部分新材料成果中了解到,有色金属新材料在未来材料行业发展中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在军工领域和轻量化领域,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液态金属、高温及耐腐蚀合金、高强轻型合金等将有巨大发展潜力。

但新材料产业发展较快,产业总体上还处于产业化培育的初期阶段,存在布局不合理,推广应用难、支撑体系不健全、人才团队取法等突出问题。

对此,工信部相关负责同志表示,下一步,工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以提高新材料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编制实施2018年新材料产业“折子工程”,实现一本蓝图、分工合作、协同推进。其次,还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撑,加快设立中国制造2025产业发展基金,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支持领域。第三,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加快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建设,不断健全全产业体系,继续发挥专家咨询为作用,为新材料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最后,进一步深化军民融合,推进军工主干材料体系建设,促进新材料在军民领域双向转移转化。

责任编辑:陈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