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达7年艰难探索 看金为新材如何突破国外技术"封锁"
2018年04月02日 8:52 530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新材料前沿 作者: 彭雅惠
从望城茶亭沿长湘公路北上约20公里,便是中国(湖南)轻工产业园。掌握着全球最尖端精密特钢型材技术的金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便落户这里。特钢型材是怎样生产出来的?4月1日记者来此一探究竟。
记者看到,偌大的生产车间堆满了刚刚轧制出来的特钢型材。“喷涂后马上要运往建设工地。订单实在太多,忙不过来,还要增加两条生产线。”金为新材副总经理王君乐呵呵地说。
金为新材全面掌握精密特钢成型核心技术,一举突破欧洲半个多世纪的技术封锁,背后是一场长达7年的艰难探索。
闯入后才知是“世界级难题”
2010年,金为新材还是一家从事传统钢质护栏生产的企业。董事长谢斌泉参加北京国际幕墙门窗展,首次看到德国WEISER公司、瑞士严实(JANSEN)公司用精密特钢型材制成的门窗幕墙系统。
“坚固、美观、耐火性能优越,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谢斌泉说,更令他震惊的是“高得吓人”的价格,欧洲企业从中国购买钢材作为原材料,价格大约5000元/吨,加工制造成精密特钢型材后返销中国市场,价格暴涨至16至20万元/吨。
作为深谙市场的商人,谢斌泉意识到,未来我国市场将对这一高端钢型材有极大需求,“精密特钢型材技术将钢板加工成多种复杂截面形状型材,有着铝、不锈钢、锌钢型材无可比拟的性能优势,应用领域极广。”
金为新材决定搞自己的精密特钢型材,谢斌泉亲自带领公司科研团队投入研发。
“初生牛犊不怕虎,当时还不知道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谢斌泉笑道,进入后他才了解,全世界掌握精密特钢型材技术的只有瑞士严实公司、德国weiser公司、奥钢联3家企业,均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而中国在这一领域一片空白,没有相关专家、文章,更谈不上现成的生产设备、模具等。
金为新材打算从德国购买相关生产装备。德国企业报价最基础款均要3000万元,并且不提供最为核心的模具技术。
“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可以造出原子弹、氢弹,现在技术条件好多了,这个难题攻不下?”谢斌泉拿出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劲头,他带着团队日夜钻研,耗资1000多万元,两年后构建出完整的精密特钢型材理论体系,并研制出第一套生产装备、第一套生产模具。
但这并不意味着能生产出精密特钢型材。
技术突破:“大数据”居功至伟
制造精密特钢型材,关键是要掌握“高精度多曲环闭成型技术”,金为新材的科研团队久攻不下。
“没有参考,所以找不到技术突破方向。”谢斌泉介绍,他们根据国外企业已公布的专利技术进行试制,根本无法成型。“反复试验,结果都一样,我们意识到,靠模仿人家攻克技术难关路子走不通。”
到2014年上半年,试验已失败多次,研发资料装满了两个文件柜,但仍没取得技术突破。而每次试验动辄几十万元的损失,令风投公司也倍感压力,要求金为新材必须在2014年底试制成功精密特钢型材,否则撤资。
就在研发几乎步入绝境时,无数次的“试错”带来了曙光。从2010年开始,金为新材科研团队持续积累钢铁精密控制与成型大数据,每一种异型钢材的研发数据都超过300G,相当于300部DVD品质的电影。利用大数据,科研团队在常温下实现了钢铁晶体的定向流动。据此,2014年8月,金为新材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特钢型材。
产业化:多亏“变形金刚”和仿真技术
如何实现量产?
“技术有了突破,但效率太低。”谢斌泉介绍,最初制造一种精密特钢型材需耗时近1年,后来不断提效也要半年左右,其中大部分时间用于制作模具。
按照欧洲的方法,一种精密特钢型材就需要配一套模具,一套模具总量近5吨,制作难度非常大。如果依靠进口,每套不低于50万元;关键是主动权掌握在外企手中,更加复杂精密的模具系统出多少钱也买不到。
“中国人的智慧就在于用简单的方法做成复杂的事。”谢斌泉介绍,金为新材科研团队发明了一种“变径变形技术”用于模具制作,虽然生产一套模具的时间并没有大幅缩短,但2套模具能制造出29种精密特钢型材,“我们称这种模具为‘变形金刚’,全世界独一无二。”谢斌泉介绍,要生产出现有的所有特钢型材,可少做27套模具,节省成本840万元,节约时间27个月以上。
2016年4月,金为新材与中南大学达成校企合作,借鉴“电子精密产品动态有限元仿真技术”,独创出专门用于计算钢铁晶体流向的连续多维动态有限元仿真技术,极大减少了精密特钢型材生产过程中试错次数。
2017年底,金为新材全面突破精密特钢型材所有核心技术,用7年时间赶超欧洲50多年技术积累,一举突破精密特钢型材“封锁线”,打造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特钢型材制造系统。
目前,欧洲精密特钢型材对我国出口价已降至10余万元/吨。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