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倾倒3.6万吨重金属矿渣 甘肃稀土被挂牌督办
2018年04月25日 7:49 91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王金龙 王登海
因违法违规向已关闭的尾矿库倾倒水浸矿渣,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甘肃稀土”)遭监管部门挂牌督办。
生态环境部网站发布的《甘肃省通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移交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问题问责情况》(以下简称“《问责情况》”)表明,甘肃省白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认真落实挂牌督办要求,不仅未立即责令企业关闭2号尾矿库,停止违法行为,反而要求企业办理继续使用的相关手续,累计非法向2号尾矿库倾倒含汞、铅等重金属水浸矿渣3.6万吨,监测数据显示,废渣汞含量已达到危险废物的标准。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实地调查采访发现,甘肃稀土已经将原2号尾矿库改造为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场,在该公司厂区西北角还出现了一个新的尾矿库,该尾矿库以北方向建立的水利排洪设施年久失修,有部分渠道塌方,无法使用。
废渣汞含量达危废标准
甘肃稀土是集稀土加工分离、稀土应用材料和功能材料的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大型国有控股企业,是我国最早从事稀土加工分离的企业之一。
4月10日,记者以矿渣收购者的身份与甘肃稀土取得联系,该公司一名中高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此之前的十几天,该公司以每吨400元的价格处理了一批电解矿渣,大概有二三百吨。
该人士表示,相对于电解矿渣,公司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焙烧矿渣的数量则更多,两三百吨的电解矿渣积攒了七八年,而每天产生的焙烧矿渣则多达50~60吨。“多得就像山一样,我们都用来填沟。”
在采访中,该工作人员还称,每天生产之后,就将尾矿倾倒在2号尾矿库内。同时,该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解释:“焙烧矿渣含有放射性元素,我们也不敢处理(对外销售)。”
4月10日,在甘肃稀土员工的提示以及卫星地图的指引下,记者在甘肃稀土厂区南侧的山谷中搜索,翻过几座山头之后,终于找到了2号尾矿库。从远处看,2号尾矿库就是将一个又一个山头削为平地,表面都是约10厘米厚的蓬松土层,看不到矿渣。
非法倾倒3.6万吨重金属矿渣 甘肃稀土被挂牌督办
图为甘肃稀土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尾矿库。本报记者王登海/摄影
上述《问责情况》指出,2016年4月,甘肃省环保厅发现甘肃稀土违法违规向已闭库的2号尾矿库倾倒水浸矿渣,对其进行挂牌督办。白银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没有认真落实挂牌督办要求,不仅未立即责令企业关闭2号尾矿库,停止违法行为,反而要求企业办理继续使用的相关手续。2015年12月以来,白银市安监局在10余次现场检查中,均未指出该问题。截至督察时,已累计非法向2号尾矿库倾倒含汞、铅等重金属水浸矿渣3.6万吨,监测数据显示,废渣汞含量已达到危险废物的标准。
不过,甘肃稀土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于2016年12月15日立即停止向2号尾矿库倾倒水浸矿渣,对2号尾矿库进行全方位钻探勘察,根据勘探结果编制整治方案,新建2号尾矿库截渗坝、导流渠等整治工程。
在2号尾矿库的入口,甘肃稀土竖立的公示牌写着闭库管理制度,其中一条为:安排专人每天对2号尾矿库进行一次巡视检查,包括救港坝、排洪设施,并填写尾矿库日常巡检记录。但是记者在4月10日当天并没有发现有人对矿区巡视检查。
2017年7月21日,白银市督查考核局发布的《关于靖远县生态环保问题暗访督查情况的通报》显示,甘肃稀土计划将2号尾矿库改造为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场,确定由八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建设,6月25日已正式开工。
而白银市环保局方面回复记者时表示,2018年2月1日,相关部门才邀请专家对《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补充)整治方案》及《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审。3月21日,白银市环保局以市环审〔2018〕5号文件对《甘肃稀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了批复。
显然,2017年6月开工建设的项目直到2018年3月21日才获得环境影响报告书的批复。这还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项目,而是涉及到存放带有放射性物质的库区。白银市环保局相关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甘肃稀土每天产生焙烧矿渣约70~75吨,全部转移到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场规范贮存。”
此外,按照自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甘肃省尾矿库监督管理试行办法》,新建、改建、扩建尾矿库建设项目应当取得项目立项核准或者备案、用地审批、环境评价报告批复、土地复垦方案或者植被恢复方案、水土保持方案、安全设施设计审查批复以及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等。由2号尾矿库改建的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场,也应该有视频监控系统,但是记者未在现场发现装有视频监控。
甘肃稀土方面表示:“目前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场标高1997米,待标高达到2007米时,按照设计方案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公司将按照一般固废贮存场参考《一般工业固废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要求严格管理,并参考《甘肃省尾矿库监督管理试行办法》强化位移、视频的监控。”
临时堆场部分渠道坍塌
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甘肃稀土厂区西北角还存在一个巨大的尾矿库。在卫星地图上,该尾矿库呈现为不规则的条状,由3个库区组成,整个尾矿库为白色,与周边的山体颜色截然不同。
该尾矿库距离甘肃稀土厂区不足1公里,地下掩埋的数条管道直通库区。但是库区表面水迹已经蒸发,看不出有近期排放的迹象。
并且,整个尾矿库边缘没有竖立相关的公开牌匾,在该尾矿库以北方向建立的水利排洪设施年久失修,有部分渠道塌方,无法使用。
非法倾倒3.6万吨重金属矿渣 甘肃稀土被挂牌督办
年久失修的尾矿库排水设施。本报记者王金龙/摄影
甘肃稀土方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场地在2010~2012年建设使用,2012年3月已停止使用。由于2010年稀土行业没有成熟的废水处理工艺,甘肃稀土联合兰州大学等科研院校,首次利用石膏中和废水的处理工艺,该场地作为科研课题场地,临时存放的中和渣为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钙)。“2012年国内有了成熟的水处理工艺,公司对废水处理项目进行工艺改造,于2012年3月已停止石膏中和处理工艺。公司原计划将石膏作为资源再利用,2012年石膏市场处于低迷,几后之年,经市场考察,价格低、运输成本高,无销售价值。公司计划将该场地存放的中和渣(2016年12月26日公司委托甘肃省化工研究院对中和渣检测,检测结果为:中和渣属一般固废Ⅱ类)转运至一般固废贮存场,妥善处置。”
对于部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甘肃稀土方面称,2018年4月8日公司在该场地排查时发现该场地以北方向有部分渠道塌方,4月9日公司安环部安排汽车队施工,由于春季雨量较少,预计4月12日施工修复完成。然而,记者在4月10日前往现场采访时,并没有看到施工队在修复已经坍塌的渠道。
偷排还是意外跑混?
随着调查的深入,记者发现,不仅甘肃稀土的2号尾矿库存在诸多疑问,该公司还涉嫌偷排污水。
杨家台是白银市靖远县的一个村庄,在地图上看,与朱家下台子、赵家台等毗邻,这些地方都处于大山深处。甘肃稀土的厂区也位于该地区,在过去的多年里,甘肃稀土屡因环保问题而被投诉、处罚。
由于当地环境被严重污染,前几年杨家台村民老杨举家搬迁到了县城,可是依然难以割舍村里的农田。“因为土地污染,已经两年没有种了,今年想再试一试。”时隔两年之后,老杨夫妇再一次到大兵道沙河(当地村民的称谓)旁边的农田里耕作。老杨站在农田里,指着远处已经废弃的房子告诉记者,在七八年之前,村子里边还有很多村民,但是由于污染严重,现在几乎没有人留在村子里了。
4月10日晚上7点半,记者实地探访甘肃稀土厂区外的大兵道沙河时发现,河道水位相对于白天有所上升,且流量增加,水的颜色变化明显,呈现乳白色,有刺激性气味。而当天当地的天气晴朗,并没有降雨。
记者在甘肃稀土厂区下游地段的河道内做了标记,并且对河道内的水采样之后,顺着河道上游走访,并没有发现河道内的水体有异样。
大概一个小时之后,记者发现渠道内的水呈现黄褐色,且水量逐渐减少,并伴有粉末状沉淀物。记者再次采样。
4月11日上午,记者在标记处发现,河道水位已明显回落,水质好转。记者又一次采样。
随后,记者沿着大兵道沙河走访发现,从甘肃稀土的厂区内有3条排水管道通向大兵道沙河,其中2条排水管有源源不断的流水汇入大兵道沙河,另外一条流出来的水被引到农田,成为灌溉水源。
当地多名居民告诉记者,这条河道随着山势走向,转过多个弯道之后最终汇入黄河。
河流下游采砂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河里的水一天变化好几种颜色。”并且颜色变化非常明显。同时,该工作人员也向记者证实,该河道直通黄河。
甘肃稀土方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4月10日晚间7时至9时有排水。4月11日,公司对201水处理车间询问:在该时间段,由于新建含油酸性废水深度处理项目试车期间,工艺设备运行不稳定,当班操作工责任心不强,二次压滤2#压滤机存在跑混现象,根据《公司环保考核细则》对201车间主任李虎平、主管环保副主任田斌、当班段长张国强、当班操作工庐江进行处罚。
另外,甘肃稀土方面称,公司有2道排污口连接上述河口:一道排污口为现用废水排放口;另一道为新建排放口,正在做项目验收,没有使用。待新排口启用后对老排口封堵,停止使用。而实际情况是,记者发现的2个排水管道都在源源不断地排水。
记者将在大兵道沙河采的水样送往白银市环保局检测,该局称,白银市环境监测站对水样进行分析测定,由于水样样品量有限,只测定了pH值/氨氮和化学需氧量(COD)。监测站提供给记者的质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水样指标均合格。
此前,在2017年7月21日,白银市督查考核局发布的《关于靖远县生态环保问题暗访督查情况的通报》提到,甘肃稀土厂区内常年有刺激性、令人头疼难忍的气味,直排白色刺鼻气味废水;且该公司自动在线数据造假和送检样品造假;另外,甘肃稀土废水总排口锰元素偏高,可能对大沙河下游及刘川工业园区部分地区地下水造成污染。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