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希颖: 稀土之光点亮人生
2018年05月04日 8:24 7354次浏览 来源: 包头日报 分类: 稀土 作者: 张海芳
开栏的话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艰苦的岁月,他们作为专业技术人才来到包头,奉献了青春,也成就了梦想。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宣传和普及新时代人才观,从今天起包头日报推出《致敬,劳动者》栏目,对我市老一辈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宣传报道,以实际行动向光荣的劳动者致敬!
在包头这座城市的发展史上,如果说有什么产业是能让全国的精英会聚于此并为之终身奋斗的话,那么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钢铁,另一个是稀土。
而陈希颖的一生就因稀土与包头结缘。从1961年由北京钢铁研究院来到包头,成为包头稀土研究院的前身包头冶金研究所第一批专业人才;到1994年退休,仍然心系我国稀土钢事业的发展;再到2017年参编《中国稀土强国之梦》一书,他以57年的执著坚守,续写着钟情稀土的精彩人生。
他出生于南方福建,却把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北方包头;他没有耀眼的勋章,却让稀土之光点亮了自己的人生。
与稀土结缘
如今的陈希颖已是83岁高龄,回想起20多岁刚来包头时的情景,他依然激情满怀。
“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北京钢铁研究院党委书记找我谈话,他说,‘包头的生活比较艰苦,但是稀土产业大有作为,你们到那儿可以干一番事业!’听了他的一番话,我们就雄赳赳气昂昂地来了。”
在陈希颖的眼中,当时的包头还是一个沉睡中的“巨人”,是一片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刚开始我们住在包钢招待所,从西边望去看不到厂房,西南也是一片荒凉。”每天早晨他们的伙食是一碗粥,两三块盐水泡过的萝卜,而上班却要走一个半小时的路程,这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创业的艰苦。
更让陈希颖困惑的是,在那个年代,“稀土”对他们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当年轻的心中怀揣理想,一切的困难都烟消云散了。没有老师,他就向前辈工程师和同事们虚心请教;没有基础,他就挑灯夜读补习冶金学原理。
那段时间每天从工厂回来后,陈希颖会夹上笔记本,一路步行赶到图书馆抢座位,从那里订阅的一些国外杂志里,捕捉稀土发展的最新消息,并琢磨如何在白云鄂博矿的开发利用上实现突破。
从1962年起,陈希颖投身到稀土在钢中应用的研究课题中。他利用当时极为简陋的实验设备,研究钢中稀土对气体含量及钢液铸造性能的影响,测定包钢第一个稀土合金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和数据。紧接着他又参加了稀土在汽车大梁用钢中的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组长,他与其他成员赴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鞍钢钢铁研究所开展研究。在生产一线,结合具体产品,陈希颖更加坚定了稀土钢产品的未来。
让稀土“发光”
稀土不是土,如何让它闪亮发光,提高拓展稀土应用领域及水平,成为陈希颖为之奋斗的主要目标。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陈希颖参加由冶金部和农机部联合下达的科研任务——研制拖拉机用低淬透性齿轮用钢,利用稀土元素提升齿轮性能。他不断调整试验方案,潜心摸索热处理工艺,考量钢材性能与使用寿命,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过冶金部和农机部的严格鉴定与审核,该项目荣获农机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稀土在钢中应用及作用机理研究”在“六五”、“七五”、“八五”期间一直是国家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陈希颖作为项目子课题“钢中稀土加入工艺及物理化学作用规律的研究”的负责人,带领团队成员深入钢厂生产一线,制定出具体的稀土加入工艺操作规程,克服了钢水浇注水口结瘤、稀土回收率低且不稳定等问题,让稀土钢、稀土钢产品成为了可能。正是因为这些突破,陈希颖荣获了多项省部级的科技奖项。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希颖积极投身稀土的推广应用工作。1975年,国家下文责令包头冶金研究所联合包头五二研究所组织“全国稀土推广应用展会”,陈希颖停下手头的工作,承担起版面、文图、书画、讲解的工作,并奔赴各地展示稀土的优势。他至今还记得首站在北京展出时,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披着军大衣前来观展的情景。
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为进一步加大稀土在钢中应用的力度,先后将“稀土在钢铁中应用领导小组”、“稀土在钢中应用专业委员会”、“稀土在钢中应用协作网”三个机构办公室设在稀土院。陈希颖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组织举办了多场全国性的稀土在钢铁中应用学术研讨会、经验技术交流会,对我国稀土在钢中应用的技术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眼下,陈希颖参编的《中国稀土强国之梦》一书已经出版。这个83岁高龄的学者用一生的努力点燃了稀土强国之梦,也让稀土之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