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聚能钛业的“聚能”之路——访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世周

2018年05月24日 10:15 741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10年,弹指一挥间;10年,后发赶超。青海聚能钛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海聚能)成功登陆新三板市场,成为青海省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并走入资本市场的国有(控股)企业。这家钛行业的后起之秀引人注目:EB炉设备总装功率7950千瓦,最大年产能1.16万吨,最大单锭重量20吨,三项指标位居全国EB炉熔铸行业前列。为探寻青海聚能后发赶超的骄人业绩,记者在青海西宁召开的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钛锆铪分会年会期间采访了其董事长吴世周。
  多元化进军新材料
  吴世周热情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对青海聚能的发展娓娓道来。他说,青海聚能于2008年9月在青海省东川工业园区注册成立,是由青海省水利水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深圳博诚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共同出资组建,是青海省目前唯一一家从事钛及钛合金新材料研发及生产的高新技术企业,也是一家具有军品生产许可资质的军工企业。
  为什么从水电集团要向钛行业发展?吴世周介绍,10年前,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背景下,青海省政府、鼓励企业适度多元化发展。当时,水电集团产业相对比较单一,在政策激励下,开始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水电集团通过广泛的调研论证,对接了青海省外产业项目研究成果后,决定朝着新材料方向发展,同时,钛是战略金属、太空金属,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发展空间,于是,青海聚能选择了进入钛产业。
  吴世周说,成立青海聚能融入新材料钛及钛合金研发起点必须要高,围绕钛产业要切入高端技术,于是选择了电子束熔炼这个重要技术门类。过去国内钛的熔炼基本上是采用真空自耗炉,它与电子束熔炼相比有着诸多的技术差距。从产业趋势分析,未来电子束熔铸替代真空自耗炉技术是一个必由之路,因此,青海聚能在2008年就启动了从引进国外先进电子束技术,专业化进行钛及钛合金的熔炼加工项目。
  好事多磨,前行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2008年下半年,全球出现金融危机,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改变,青海聚能审时度势放慢了项目的推进速度。此后,国家出台了刺激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2010年,青海聚能又加快了电子束熔铸钛及钛合金项目的进程,先后从乌克兰、美国等企业签订了电子束设备采购合同,项目全面进入实施阶段。2011年底,首台EB炉投产,熔铸出了青海省第一块钛锭。2012年底,第二台EB炉投产。两台设备相继投产之后, 青海聚能的EB炉总装功率达到了7950千瓦,最大年产能1.16万吨,生产出最大单锭重量20吨,三项指标位居全国EB炉熔铸行业前列,开启了水电集团多元化发展之路。
  做好劣势与优势的哲学题
  压力与动力、劣势与优势是一道哲学题,绝对与相对取决于做题、解题的人。青海聚能在发展中曾遇到不少困难。由于电子束设备全部从国外进口,投运后设备技术保障度低、售后服务相对周期长、开价高、效率低等问题逐步凸显,并且,电子束设备是一套复杂的熔铸系统,对操控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
  吴世周说,项目投产之后,短板开始显现:一是人才匮乏,二是技术薄弱。加上进口设备售后服务周期长、保障能力弱, 2011年、2012年两台设备投产后一直处于非完全正常运行状态。面对这种情况,青海聚能认真分析,用哲学思辩、分析、化解存在的问题。
  吴世周说,青海聚能化压力为动力,努力将劣势转变为优势。中国日益成为制造业大国,纵观国内市场,如果把EB炉电子束设备核心技术联合国内科研机构,走国内结合研发之路,实现国产化是有可能的,实现国产化后不仅将大大提高设备的保障率,还可以在逐步完善中用国产化设备替代进口设备,实现低成本扩张。基于这个认识,青海聚能启动了电子束设备国产化项目,把整个电子束设备划分为六大模块,与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有实力的企业分别对接,用两年时间终于把六大模块三项核心技术一一攻克,电子枪、电子束控制技术、真空过滤系统等所有备品配件由国内生产,逐步实现了电子束设备国产化的目标。
  人才短板方面立足自主培养,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融合学习,对高端人才采取“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灵活引智。同时,与进口设备制造商达成一些补充协议,延长设备制造商专业人员在现场的服务时间,以中国式“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与外国专家进行合作。吴世周说,乌克兰专家最长的在青海聚能驻扎了一年半,美国专家最长驻扎了8个月,这对解决技术力量薄弱、人才短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青海聚能在国内电子束技术领域已经拥有一支过硬的熔炼队伍。
  开放办企业成果共享
  青海聚能后起之秀,后发赶超,自然有其成功之道。短短10年,青海聚能取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中标工信部“新型耐650度以上高温钛合金材料实施方案”项目,连续5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数十项荣誉。面对青海聚能取得的成绩与荣誉,吴世周这样进行了以下总结。
  一是做企业、谋发展、走市场,要知己知彼,把自己的劣势,别人的优势看清楚,然后要知道怎么才能去取彼之长补己之短;二是要看到企业自身拥有的长处,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长板效应;三是“开放共享,合作共赢”。一定要扎扎实实践行这个理念。开放共享不是一句空谈,开放办企业,青海聚能的门永远都是打开的。这几年,青海聚能与宝钛股份、西部材料、西部超导、双瑞万基等企业都有深度合作。
  合作共赢,是通过合作研发,有了成果以一定比例双方分享。这几年,青海聚能在开放共享理念中既给合作伙伴带来了收益,也让自身分享了成果。比如,通过合作国产化电子束设备方面解决了诸多技术核心问题,取得了开放共享、实现双赢的成绩。吴世周进一步解释道,这是他的一点点心得,一点点感受。
  砥砺奋进“新三板”
  有为才有位,有作为的青海聚能一直得到青海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并成为青海省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走入资本市场的国有(控股)企业。谈到发展规划,吴世周说,今年是青海聚能成立10周年,企业继续要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茁壮成长。走到今天,成果来之不易,需要进一步巩固,他说,展望未来,青海聚能有明确的发展定位,确定了“五位一体、产业成链,创新驱动、科技引领”的战略指导思想,并正在逐步形成钛矿资源开发利用、高端海绵钛生产、做专做强做精电子束熔铸、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差异化经营的优势钛材生产、基于电子束熔炼的钛及钛合金回收再利用建立回收基地等的钛全产业链布局,以提升青海聚能的综合抗风险能力。
  吴世周说,青海聚能要走一条钢钛联合之路,充分发挥钢企的强大的轧制能力。他说,一个企业既需要做量来支撑业绩,更需要利润来健康发展。未来,青海聚能既要从钛考虑做量做规模,又要从钛合金高端产品来获取企业利润。产量与利润的工作既不能顾此失彼,也不能厚此薄彼。
  对于“新三板”到转板上市发展,吴世周说到了企业“五步走”的规划:2018年实现盈亏持平,朝着微利方向发展;2019年实现完全盈利;2020年在业绩支撑下实现转板;2021年钛产业链基本成型;2022年成为国内外钛行业颇具影响力的企业。青海聚能勾勒出了企业的中长期规划。
  吴世周说,青海聚能“新三板”成功挂牌,对拓宽融资渠道、借力资本优势发展壮大企业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也将提升青海聚能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和话语权。他说,青海聚能秉承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寻找战略投资伙伴,竭诚欢迎有兴趣的投资商携手并肩,共同砥砺前行。
  诠释聚贤汇能、共铸辉煌
  随着采访深入,吴世周谈到了人才、技术、智慧等,“聚能”两字始终贯穿了他谈话的主线。记者问及当初取名聚能意在何为?吴世周说,青海聚能就是“聚贤汇能,共铸辉煌”。他说,聚贤就是凝聚贤才,汇能就是汇聚能量。电子束熔铸过程实际就是汇聚能量熔铸金属,铸就辉煌。青海聚能,10年发展,就是走了一条聚人才、聚技术、聚能量的发展之路,这条路将一直走下去,让更多的能人智慧聚集在青海聚能,共铸辉煌。

责任编辑:淮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