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三机”折射出的豫光精神

2018年07月03日 13:6 528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厂区内,在阳光透过树叶掠下的斑驳光影中,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林立,一台台自动化的机器轰鸣,工人们身着豫光蓝穿梭其中。透过车窗,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幕,年近90岁的朱承洗又回忆起60年前,想起了那句熟悉的顺口溜:“脚踏鼓风机,手摇压面机,朱承洗养了一只大公鸡……”

1957年,朱承洗从商业系统调入济源综合冶炼厂,不久儿子就在这里出生了,思乡情切的他给儿子取名“鲁豫”。

在矿上工作,不光生活条件艰苦,就连作业环境都是极为困难的。各种劳动工具都不齐全,工人们要在宽不足1米的矿洞巷道中打石采矿,靠的全是锤錾和炮钎。1958年,勋掌铅矿一份手抄版《铅矿史》中记载:“用的工具全是铁锤、铁钻,俱是人工取矿。因岩层硬,遂用木炭火烤石,将石烧破,对取矿石较容易,矿石是用布袋装在两头,后搭双股间,前拖心部下,工人们爬背带出,除此之外概无其他设备和工具。”

要在矿洞宽不足1米的巷道中集中作业,通风成了大问题。厂里原来只有一台手摇式鼓风机,每次工人下矿后,专门需要有一个人在矿洞口使劲儿摇动鼓风机。后来,矿工苗乐高找来一辆报废的自行车,仔细琢磨了好久,把鼓风机改造成了脚踏式。

转眼间,朱承洗的儿子到了蹒跚学步的年纪,可那个年代,不光劳动工具不完备,孩子们的玩具更是匮乏,尤其是在山沟里头的铅矿。一次下山,朱承洗从勋掌村的一家农户买来一只公鸡。儿子见了这活物甚是喜欢,一有空便追着它满院子跑。白天工人们下矿干活,晚上收工回来,也都是三五成群地逗孩子玩耍。一个孩子,一只鸡,在矿工们繁重的工作之余增添了许多欢声笑语。

第二年末,矿上总结工作:1957年采出铅矿石250吨,铜矿石21吨;1958年采出铅矿石954吨,铜矿石82吨。可这劳动设备该怎么总结呢?办公室有个人灵机一动:矿洞中有架鼓风机,伙房有台压面机,朱承洗那里不是还养了一只大公鸡嘛!这可不就是“三机”,我们也离生产自动化不远了!第二天,他把自己的想法和大伙一说,立刻逗得大家哄堂大笑,很快,铅矿“三机”就流传开来。

当年的无数个夜晚,朱承洗和所有老一辈豫光人都曾经抬头问过满天繁星:究竟未来的企业是怎样?

繁星沉默间,岁月流转,时间的沉淀给了这一切答案。如今,走在厂区里,朱承洗看到了自动化、智能化的设备早已遍地都是,早年间想都不敢想的设备如今早已普及。工人坐在电脑前,鼠标轻轻一点,工艺参数远程控制,机械手代替人工操作,物料自动传送,数据轻松传输,生产现场尽收眼底……

朱承洗知道,如今的豫光变化太快,快到他这一趟看下来应接不暇,快到他很多都看不明白。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豫光的一切都在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美国诗人惠特曼曾经写到:“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他的一部分。”当年的豫光一如懵懂的孩童,在艰苦的岁月中,老一辈豫光人赋予了她乐观进取、“敢与天公试比高”的干劲儿,并把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融入到豫光的血脉中,一路传承至今,并将永远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