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停电不用慌 我家有豫光

2018年07月30日 8:40 529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豫光研制矿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是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起的家,研制过程中,参与试制的人员拿出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1968年3月,KS-8型矿灯研制成功,批量投产,年生产能力2万盏。

1981年4月16日,KSB-7型双灯泡矿灯研制成功,填补了我国矿灯发展史的一项空白。接下来又有KS-8A、KS-8AI、KS-8AS、KS-8AIS等多种型号的矿灯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

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矿灯的生产技术已经非常成熟,生产能力也达到60余万盏,并且获得了多项荣誉,成为全国各地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又敏锐地捕捉到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立足于生产优质矿灯的经验和优势,凭借声名鹊起的豫光矿灯品牌美誉度,企业开始向千家万户都在使用的民用灯市场进军。而这个担子,毫无悬念地落在了当时生产矿灯的矿灯厂肩上。

当时的矿灯厂,缺资金、缺人员、缺材料、缺技术,唯独不缺的就是干部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最不缺的就是从上而下、由内向外迸发出的信心和决心!

说干就干,当时的矿灯厂厂长李和森和技术副厂长王建军开始着手民用灯的技术考察工作。既然南方的民用灯市场成熟,就往南方跑,考察市场、厂家,还要购买样品,方便回来后做进一步研究。王建军他们在南方的各个民用灯厂家不停奔波,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当时舟山到上海不过三百多公里的路程,坐船却需要整整一夜,还要忍受北方人坐船出现的种种不适,十分辛苦。

走,也走出去了,灯,也拿回来了,但是光靠研究结构似乎还远远不够,将技术请进来才是关键。当时,他们听闻河北保定的一个厂在生产小密闭电池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决定到那儿请技术人员。跑断腿、说破嘴,终于找到了该厂一个已经退休的技术人员,他推荐了自己的徒弟,这位请来的技术人员在厂里住了一个月,将工艺技术、生产步骤悉心传授。而当时请技术人员的资金,是矿灯厂从厂长奖励基金里硬挤出来的,包括之后买配件都是矿灯厂自掏腰包。王建军回忆:“真是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难。”

那一年的元宵节,为了给豫光民用灯的生产造势,企业精心制作了一盏硕大的民用灯模型,参加全市组织的花灯巡游。这个造型别致、制作优良的硕大模型,在几天的巡游中,赚足了济源市民的眼球,达到了先期的宣传目的。

豫光开始生产民用灯的消息不胫而走。随后,豫光牌民用灯试制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销往山西、陕西、洛阳等地。在上世纪90年代的济源小城,刚刚全面普及的电视中会闪现出这样一个广告画面:一位妈妈在喊自己的孩子:“小明,停电了,下楼接爸爸去。”然后一个小男孩就提着一盏灯“蹬蹬蹬”地下楼去了。这个小男孩手里的灯就是当时开发出的豫光民用灯,广告语是“停电不用慌,我家有豫光”。这个温馨的广告画面和这句温情的广告语,直到今天还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这个广告,当时花了八千多块钱。”王建军记得相当清楚。

虽然后来,由于民用灯的更新换代,加上企业民用灯生产成本较高、自身重量较大、样式不够新颖、相关技术人员流失等种种原因,豫光民用灯的生产仅仅持续了两年时间,便被搁置下来,但豫光民用灯的研制成功和走向市场,依然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和历史意义,为后来企业免维护矿灯系列的开发及批量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

而这,也真实地反映了豫光产品的研发之路。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尝试,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勇于开拓、勇于尝试的基因一直存在于豫光人的血液中,不气馁,不放弃,代代相传,支持着豫光一路前行!

责任编辑:彭雨晨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