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光故事】敢啃硬骨头的周林正

2018年08月20日 9:10 55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在豫光熠熠发光的历史长河里,有许多为了她付出心血的前辈,而周林正是一个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人,在当时,他是矿灯厂主要设备的改造者,被称为矿灯设备改造第一人。

1974年,我国矿灯生产技术普遍落后,工作环境差,原材料利用率、劳动生产率都普遍较低,设备改造亟待进行。同年2月13日,煤炭部组织包括济源矿灯厂在内的全国六家矿灯厂在辽宁抚顺对生产矿灯的主要设备进行技术攻关,提出了“三机”(挤膏机、涂片机、铸片机)攻关会战,企业也组织人员参加了本次会战。并随后成立了6人技术革新小组,周林正任组长。1977年,周林正牵头设计安装了矿灯生产用的挤膏机、涂片机、铸片机和矿灯组装作业流水线、电池组装作业流水线,使矿灯班产量提高了1~1.5倍。之后又改造了铅粉机,称之为“四机两线”。

实际上,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手工制造是全国矿灯厂的共性。为了设备改造的成功,技术人员付出了将近三年时间。作为组长,虽然有的设备有图纸,但周林正并不完全拘泥于图纸,他在原有图纸的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进,不断进行创新,提高设备的作业效率。他将铅粉机的进料装置改为螺旋进料,并且在机器上加了一个桶,这样可以将粗粉先沉淀,使粗细粉即正负粉得以分开,方便了正负极板的用粉。直到跨入新世纪,这台铅粉机在矿灯厂仍然担负着磨粉任务。

和周林正是儿女亲家的原矿灯厂厂长李和森对他的为人赞不绝口,李和森常说周林正是一个思想超前的人。当然,作为技术革新组组长,没有超前的思维,怎能带领大家在革新的道路上一路前行。而且光有思路也不行,还要有艰辛的付出。

拿当年铅粉机的改造来说,光是做模型的木料就用了四五立方米,付出的辛苦更是不消细说。周林正曾经说过,干技术工作就是要有股钻劲,敢啃硬骨头,但是也不能死搬教条,既要引进吸收,也要创新。

1978年,在国家煤炭部召开表彰会期间,当时的煤炭部部长高杨文把访问美国时带回的一顶矿用塑料安全帽送给时任厂长的齐汝祯,鼓励企业自行研制开发。而这个任务责无旁贷地又落在了周林正肩上。

1979年,周林正等人开始按照样品试制模具。当时只有安全帽样品,没有任何技术资料,而样品顶部又是不规则的抛物线,更增加了测试制作的难度。周林正等人多次测量,反复试验,终于确定了合理参数,做出了模具。这一年的10月5日,AQM矿用塑料安全帽试制成功,不仅式样新颖美观,透气渗汗性能良好,而且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当年就开始小批量生产,年产矿用安全帽3万顶。1980年,安全帽开始批量生产,产量达到5.34万顶。此后,公司生产的安全帽一直受到用户好评,产品供不应求。

周林正还啃下了更多的“硬骨头”。别人三个月都不可能学会的充电架模具制作,他不到一个月就学成归来,很快就试制成功,投入生产;不锈钢盖身原来一模能冲10个,他细心琢磨,把模具改为一模11个,将边角料的消耗降到了最低限度。他改造的许多设备,为矿灯产量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林正真的无愧于“矿灯设备改造第一人”这一称号。

周林正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敏学好思、锐意创新,他的精神就像一盏矿灯射出的明亮光线,指引着豫光后人在创新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