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与锂电发展的探索
欢迎参加“中国宜春·2018全球锂电产业链高峰论坛”!
2018年09月25日 9:54 762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锂 作者: 墨柯
2018年10月16-18日,“中国宜春·2018全球锂电产业链高峰论坛”(下面简称“论坛”)将在北京亦庄丰大国际大酒店召开,这是真锂研究第一个负责具体组织实施的论坛,这里,墨柯代表主办单位江西省宜春市人民政府、中国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以及承办单位真锂研究、宜春市商务局、中咨华澍资本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代表其他相关组织机构,热忱欢迎大家参会!
“探讨一些实际问题,搭建一个合作平台”是真锂研究筹办这个论坛的主旨思想。这个想法的产生其实有一段时间了,以前曾希望在参与协办的论坛当中能够实现一些,但几年下来,感觉有难度。这一年多来,我们一直努力寻找有共同愿景的伙伴一块来做,很幸运我们找到了一些伙伴,于是就有了这个论坛。下面就我们的相关设想和进展情况向大家具体汇报。
1. 探讨一些实际问题
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何去何从,需要我们认真探讨。业内朋友都清楚,最近几个月来,中国市场关于电动汽车安全事故问题出了很多。中国北方车辆研究所动力电池实验室主任王子冬老师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盘点了一下国内电动汽车起火事故,见下面这张图。
这是微信流传出来的一张图。根据王子冬老师的盘点,2017年全年有9起事故,而2018年5月至8月短短4个月内就有16起事故(实际上,就墨柯所知,这几个月的事故数量可能还得翻番)。这已经不是用概率问题能够搪塞解释的了,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政策的指挥棒出了问题?墨柯不敢肯定,但至少难辞其咎。首先必须肯定,政策的愿望是良好的。政策总体要求中国电动汽车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好”体现在电池方面,因为电池是电动汽车最核心也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零部件,电池方面如果取得领先,就意味着电动汽车“弯道超车”能够大概率实现。电池的两大核心指标,一是能量密度,二是成本。因此,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了2020年电池发展两大目标:①电池系统能量密度260Wh/kg;②电池系统采购成本1元/Wh。“快”体现在数量方面,2020年要实现200万辆的年产销目标(中间一度提到2020年200万辆电动乘用车目标,这就意味着包括客车和专用车在内大概就是250万辆)。
实现“又好又快”目标的主要推手就是政策,特别是补贴政策。政府凭借补贴政策,实现了有形的手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掌控,这对2020年上述几大目标的成功实现是有利的。通过补贴政策不断提高技术要求,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快速提升,特别是去年开始补贴直接与能量密度挂钩,导致了能量密度方面的“大跃进”。从下图可以看到,中国纯电动乘用车市场120Wh/kg以上的电池系统装机占比去年7月只有10%多一点,到今年的6月已经提升到接近95%,这样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另一方面,通过补贴标准的逐年下调,“逼”着企业快速扩大规模以降低成本来适应这个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电动汽车确实发展得很快,自2015年起产销量就占据了全球的半壁江山,而且近几年的占比还在缓慢爬升中。
成绩斐然的同时,安全事故等不和谐因素也开始明显增多。理论上,能量密度与安全是一对矛盾,片面追逐高能量密度是一定会影响安全系数的。但是,影响安全系数的不只是电池,过度追求低成本也会有影响,比如,采用廉价的阻燃不达标的集成线路、使用不匹配的IGBT等等。另外,规模的快速扩张、能力跟不上的话也可能会影响产品的品质,从而导致安全隐患。总的来说,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又好又快”的另一面,就是安全可能会出问题。用通俗的话说,心太急,步子迈得太快会扯着蛋。
9月16日,史上最强台风“山竹”过境香港,那时墨柯正在香港参加BERNSTEIN组织的一个会议,记得那时自己做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感谢主办方,让我有幸在香港感受到了史上最强台风的威力。其实,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背后也是有台风的,这个台风就是政策。台风过境后,微信里有人晒出一个短视频让人印象深刻,一只猪被刮到了树上,上上不去,下下不来。现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就是那只猪,我们要研究它怎么平安下来。
按照中国政府的定义,新能源汽车包括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车,实际上后者每年在中国只有几百辆的示范性生产应用,从量上来看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基本上就是指电动汽车。现在,中国的电动汽车发展确实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继续这么下去,明年的安全问题会更突出,因为今年出问题的都是去年上市甚至上市时间更远一点的车辆,今年的能量密度要求有了较大提升,意味着明年的安全隐患更大。一旦事故数量超出了捂盖子的能力,被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那将会严重动摇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信心。
中国电动汽车的未来何去何从,需要认真研究探讨。虽然说决策在庙堂,但墨柯一直认为,民间也应该认真探讨并积极建言献策,协助庙堂更科学地做好相关决策。毕竟,电动汽车事业好好发展,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心愿。本次论坛希望能在这方面有一些成果。
2. 搭建一个合作平台
论坛还有一个重要设想就是搭建一个合作交流平台。真锂研究本着开放的心态,欢迎一切愿意参与的单位,共同来打造这个平台,大家在平台上奉献各自的力量,同时也各取所需。一年多以来,从切实解决产业发展相关问题的角度出发,我们一直在努力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1)资金合作平台
资金紧张可能是锂电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共性问题。真锂研究的数据显示,2011-2017年中国锂电市场规模的年增速平均在50%以上,对于微观的企业个体而言,如果你的市场份额每年增长不了50%,意味着你是在退步,就存在被市场淘汰的风险。但是,规模要如此高速扩张,仅凭自身的获利能力滚动发展几乎不可能,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引入资金。另外,政策对低成本的要求也有些超出企业的能力,企业需要不断降低毛利率来达到,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今年的半年报显示营收规模扩大但毛利却减少的主要原因;同时,因为预防骗补而出台的2万公里政策实际上也使得补贴发放的时间进一步滞后,这些都让企业的资金压力越来越大。
中咨华澍资本管理(北京)有限责任公司是金融央企之一的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旗下专门从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的平台公司,其母公司中国投资咨询公司专门从事金融、投资领域的咨询业务。中国投资咨询、中咨华澍非常看好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正在积极筹建一只新能源产业基金,从资金方面为企业提供支持,并通过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协助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问题。基金投资企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控制企业,也不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主要是以小股东的身份,利用自身资源协助企业发展,促进企业价值提升,最终在合适时机获利退出。在这只基金中,真锂研究担任专职顾问,协助寻找项目并提供投资建议,但不参与具体的投资决策。
上市也是企业获得再发展资金的主要渠道,同时,对于已上市企业,如何保持与资本市场的良好沟通以持续获得资本市场的支持也是很重要的。在这方面,本次论坛得到了德意志银行投行部门和研究部门的大力支持。德银投行部门愿意帮助内地锂电企业去香港上市,获得发展所需的外汇资金(在美联储加息和中美贸易战的大背景下,外汇问题或将日益凸显)(本次会议会专门为此组织一个沙龙活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报名参加);而德银的研究部门则一直致力于让海外资本市场更多地了解中国锂电的发展情况,他们计划邀请一批海外投资机构代表参会。至于国内投行和证券研究部门方面的合作伙伴,真锂研究也在积极寻找中,今年可能还会有相关机构参与,如果来不及,以后可以参与进来。
(2)产业落地合作平台
高速扩张的锂电产业需要足够的空间来承载,这同时伴随着产业的迁移。众所周知,锂电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是受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市场推动的,因此,中国锂电产业一开始集中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渤海湾等消费市场聚集区。这些区域同时也是中国的经济发达地区,经过改革开放这几十年的发展,空间已经饱和,锂电企业要继续扩张,只能向中西部地区迁移。协助企业寻找合适的地方扩大生产,谋求地方更好的支持,也是真锂研究义不容辞的工作。这也是论坛寻求地方政府合作的主要原因。真锂研究希望将这个论坛同时打造成一个产业落地的合作平台。
大家知道,我们一开始瞩意的是江西省吉安市(原来的井冈山地区)。吉安有它的优势,这里就不多说了,同时吉安市主管工作的副市长以及市商务局徐局长也表示了足够的诚意。由于我们希望论坛的举办能得到江西省方面的支持,这需要吉安去请示,但是,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有了变化——大概三周前,我们得到的消息是宜春要参与进来并取代了吉安作为主办单位。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江西在一盘棋统筹规划全省的产业发展。江西给宜春的定位是打造“亚洲锂都”(现在的提法是“亚洲锂谷”),相关资源尽量往宜春引导。宜春方面对论坛的这个过程变化毫不介意,宜春市商务局在接到王水平市长指示的第二天,即委派副局长邱建平先生来北京洽谈并达成合作意向。由于10月26日宜春有一个活动,因此,大家同意本次论坛移至北京举办。9月13日墨柯去宜春拜访,王水平市长亲自接见和热情款待,让人感动,同时,和宜春相关部门(商务局、工信委及锂电办、金融办、宜春发展投资集团等)负责人就论坛的具体事务开了一个工作会。至此,论坛的主框架才算最终确定。
经过实地考察了解,平心而论,宜春确实更适合锂电企业去发展。宜春拥有全球最大储量的锂云母资源,目前云母提锂在成本方面的技术开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宜春正围绕锂资源,举全市之力,计划打造一个千亿级的锂电产业链。另外,宜春目前拥有唯一一个国家级锂电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意味着宜春发展锂电产业实际上已经取得了国家层面的支持。从墨柯前面的介绍可以看到宜春发展锂电产业的决心和渴望,因此,企业在宜春发展,得到的支持力度会更大。
(3)人才技术合作平台
墨柯一直认为,锂电产业是一个技术主导型产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更是。谁在技术层面占据相对优势,谁就拥有了不败的基础。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锂电产业技术这几年进步非常明显,以CATL为代表的领先企业已经在直追韩国企业,这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们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方面相对基础的一面上与日韩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我们需要向日韩学习,与日韩方面多沟通交流。这也是组织中日韩锂电论坛这个设想的主要由来。
锂电技术的进步,关键是材料。8月初,墨柯去了一趟日本,拜访了10年前的老朋友新原皓一先生、津田直树先生和松田美佐子女士。新原老先生是日本特定非盈利活动法人(NPO)IMAGINE(全称The InterMaterials Association for Green Industry Extension)的理事长,一位非常受尊敬的知名专家学者。IMAGINE的主旨是组织材料领域科研专家进行产业化技术的创新研究,并提出了如何跨越从蕴涵着某种创造新技术的可能性到形成产业的障碍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寻找愿意进行技术孵化的风险投资,使技术和资本有效对接,最终促进绿色材料产业的发展。墨柯认为,IMAGINE中关于锂电方面的项目技术和团队,中国的企业、资本完全可以对接,这非常有利于提升我们的技术原创能力。
津田直树先生和松田美佐子女士分别是TIC株式会社的社长和总编辑。TIC是一家出版社,主要是收集整理日本相关研发领域(含电池和材料)最新发表的研究论文出版发行。众所周知,日本在锂电领域的技术研发是全球最领先的,如果他们的出版物能够被中国业者第一时间看到,将非常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日本方面的研发动态。令人欣喜的是,几位老朋友听到了墨柯的全部想法之后,非常愿意合作。本次论坛新原皓一先生和津田直树先生都会参加,墨柯计划在会上组织一次小沙龙,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报名参加,做一些当面的沟通和交流。
这一趟日本之行还有意外收获。新原老先生是日本长冈技术科学大学的前学长,长冈技科大学是日本技工类学院的翘楚,培养的是更适合企业技术研发和生产管理的人才,中国企业如有相关人才培养需求,可以考虑与长冈技科大学合作。松田女士表示,其实日本企业的相关人才也可以往中国企业流动,他们愿意促进这方面的交流合作,让人才发挥更大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推动全球锂电产业的进步。
松田女士还表示,他们曾经和韩国相关机构组织过多年的日韩锂电论坛,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中日韩三方一块办。这一次时间太紧,他们的资源没时间融合进来,只能期待下次了。另外,在骏东科技的帮助下,以金翼水教授、兵头建二教授为代表的日本信州大学研发团队也愿意与中国方面展开合作,推动新产品新技术在锂电领域的应用。
韩国INI是和真锂研究类似的产研机构,这次真锂研究也邀请他们共同参与组织本次论坛,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双方越走越近,共同推动中韩锂电业界与研究领域的交流合作。
国内方面,真锂研究与北京大学其鲁教授、中南大学唐有根教授、清华大学材料学院李正操教授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企业如有相关技术开发的合作需求,真锂研究可以出面请他们牵线搭桥,在这几所大学寻找合适的研究团队(包括他们自己的团队)展开合作。总体来说,论坛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人才技术合作平台。
(4)其他
真锂研究还在积极寻找其他合作伙伴共办论坛。如,我们现在正在与中汽中心侧重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发的某部门接触,探讨合作可能,以弥补我们自身在这方面的不足。大家知道,中汽中心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国字号机构,拥有丰富的相关资源。不过,由于时间匆匆,这一次不一定能成行。如果认可我们的理念,这里也热烈欢迎其他机构与我们联系接洽。
2. 结语
本次论坛也得到了天津力神、美都海创、香河昆仑、容百锂电、骏东科技等企业的鼎力支持,这里墨柯表示深深的感谢!这是真锂研究第一次独立办会,看起来我们的团队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加之一些不确定因素,会议的组织显得有些忙乱,也存在一些考虑欠妥之处。比如,在涉外活动管理日益趋严的今天,“中日韩锂电论坛”这个名字可能会有问题,在合作伙伴的建议下,我们做了淡化处理;从正规的角度,论坛的合作伙伴均需要有正式的确认函,现在我们正在补这些手续,所以一些合作伙伴暂时没有体现;等等。
另外,论坛的整体形式,目前我们计划租用两个会场,一个开会,一个展示交流(包括组织一些沙龙活动)。不过,从“搭建一个合作平台”的角度来看,墨柯认为还是体现得不太好,需要思考更合适的形式。
万事开头难,以本次论坛为开始,一年一届,不断总结经验,墨柯希望一年更比一年好,也希望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共同打造这个平台。
我们自认为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最后来一句广告词:热烈欢迎大家报名参加“中国宜春·2018全球锂电产业链论坛”!论坛情况及注册报名请参阅http://www.realli.net/archives/44314。
责任编辑:李峒峒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