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企业战略调整进入关键期
2007年08月27日 0:0
236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相关新闻
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不断增长,从而推动了钢铁行业投资快速增长。2002-2006年,伴随中国钢铁投资的快速增长,钢产量由2002年的1.8亿吨,激增至2006年的4.187亿吨。满足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钢铁的需求,并基本完成了钢铁工业现代化的改造。由2003年年度钢材净进口3624万吨,到2006年实现净出口3446万吨,平均年增加出口2356万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和钢材进出口态势的历史性变化,也为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如果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带动国际钢铁业走出多年徘徊的困境,那么中国钢材出口连续几年快速增长是中国钢铁企业把握住了时代机遇,在加快改造发展中,满足了国际市场钢材需求的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平稳运行做出了的贡献。
从2007年1-7月的统计数据看,中国钢铁生产2.79亿吨,增幅18.5%,实际增产4356万吨。其中7月同比增长14.5%,即使下半年保持这个产量增幅,预计今年粗钢产量将超过4.85亿吨,同比增长16%。中国钢材需求增长已经连续3年明显回落,今年前7个月的钢材表观消费增速回落到10.01%,预计全年中国资源总量增长将达到10.5%。不过1-7月净出口折粗钢3643万吨,占中国粗钢产量的13.05%,占粗钢产量增长的83.63%。仅从出口量看,今年前七个月出口钢材3970万吨,出口钢坯527万吨,两者合计相当于出口粗钢4705万吨,相当于今年前七个月中国钢材的增产部分全部用于出口。而不包括中国,1-6月份全球粗钢累计产量为4.145亿吨,同比增幅3.6%,同比增加产量1441万吨。同期中国钢材净出口折算成粗钢3093万吨。国际市场今年上半年同比新增产量和从中国进口钢材总量已经达到4534万吨。其中中国出口占这个增量的68.22%,与1-4月和1-5月的58.8%和65.54%比较,中国钢材出口对支撑国际钢材需求增幅的比例呈现扩大趋势。国际市场需求增长,大部分是依赖中国钢材出口来支撑的。由此不难发现,2007年以后继续扩大钢材出口与前几年钢铁企业调整结构,扩大出口在性质上已经发生了变化。2007年中国钢铁企业走的是增加出口,支撑国际钢铁需求增长的道路。
中国环境与资源的双重压力,再加之国际铁矿石市场的复杂背景,决定了中国不适合走钢铁出口的路子,也承受不起由此带来的压力。但在实践上,中国钢企还在运行这种发展模式,原因主要是中国钢铁产业集中度低,对中国钢材需求前景缺乏科学的预测,难以形成走出去、有国际竞争力的大钢铁企业集团。数百个钢铁企业都在试图继续投资、把自己做大,由此导致钢铁行业投资居高不下、产能过剩,最后只能通过出口寻求出路。尽管中国已被国际投资研究机构公认为不适合钢铁投资的国家,但由于国际钢铁需求呈现增幅扩大的趋势,一段时期内的国际钢铁市场供给不足,钢材出口的高利润对中国钢铁企业形成难以抗拒。这对中国钢铁行业和钢材市场的健康发展十分不利。同时,在国际需求快速增长期,中国钢材出口支撑国际需求增长,却卖不出好价钱,还引发贸易摩擦和铁矿石涨价的现象,应该引起中国钢铁企业的重视,从深层次寻找其中的原因。
而如果今后几年延续中国钢铁投资居高不下,出口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其严重的后果,不仅仅在于中国的环境资源压力和铁矿石涨价的形势严峻,而且还在于面对未来国际钢铁需求增长趋势和国际钢铁工业布局结构的调整趋势,中国钢铁企业很难把握住这种国际发展机遇。最近许多大的国际钢铁企业都加大了在印度、东南亚和非洲的钢铁投资。这一切也许几年内不会对中国钢铁企业构成威胁,但长期来看,几年后国际钢铁供给格局将会发生大的变化。一旦国际需求增幅放缓,一旦几年后东南亚、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形成了新一轮钢铁生长供给能力,将对中国的过剩产能形成严重的冲击,进口铁矿石形成的高成本压力也将使钢铁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几年后,中国钢材需求可能会进入低增长时期,中国钢铁企业由于缺少回旋余地,很可能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
鉴于上述情况,未来两三年将是中国钢铁企业进行战略调整的关键时期,如果钢铁企业继续增加盲目扩大产能,这些问题不但不能解决,而且会越积越多。
责任编辑:CNMN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