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时代 不忘初心——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云冶昆明重工公司职工耿家盛

2019年02月12日 10:16 10375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作者:

1月17日,第十四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表彰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和全国技术能手。“能够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殊荣,备感光荣和自豪。我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感恩’,感恩我的父母家人,感恩我的师傅及同事们,感恩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感恩各级党组织对我的关心和培养,感恩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云南冶金昆明重工(以下简称“昆明重工”)车工高级技师耿家盛在第十四届中华技能大奖表彰大会上发表感言时说。

家国长相依 薪火永相传

耿家盛出身在一个工匠世家,他的父亲耿鼎是昆明重工的八级车工、高级工程师、总工艺师,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云南产业界赫赫有名的“车工刀具大王”。在父亲的言传身教及良好家风熏陶下,耿氏家族荣获“父子劳模 兄弟名匠”的称誉。

参加工作30多年来,耿家盛传承家风,本着“踏实做人,认真做事”的信念,在企业为他搭建的平台上,勤学苦练,不畏艰辛,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除了车床,先后学习掌握了T68卧式镗床、工具铣床、钻床、落地镗床等设备的操作方法;先后完成了塔机、拉丝机等多项产品部件的工艺改进,自创了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深孔锥度铰刀”等16项专利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授权,为重型机械行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完成拉丝机、轧机等产品工艺编制和图纸改进500余项,零件生产工艺改进400余项,年均为企业创收100余万元。

这些年来,耿家盛在自己的“小家”、企业和各级组织这个“大家”,还有祖国这个大大“家”的支持与帮助下,在良好的家风感染、熏陶、造就下,获得党的十九大代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等殊荣,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重型机械行业高技能优秀工人、云南省劳动模范、兴滇技能人才、最美职工、首届“兴滇人才奖”、云岭首席技师、云岭楷模、云岭工匠、最美云岭国企人等称号。

车工一把刀 磨砺工匠魂

车刀,是车床加工最核心的部分,刀具刃磨得好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精度、质量及刀具使用寿命。

耿家盛自1984年调入昆明重机厂当车工,师从昆明重工第一位高级车工技师黄廷富后,以磨刀起步,一点一滴摸索,勤学苦练,很快成为骨干。工作30多年来,他磨过数以千计的车刀,每把车刀都得靠手工在每分钟转速3000转以上的砂轮机上打磨,经常双手磨起血泡,结成厚茧,但他仍咬牙坚持,终于练就了一手磨刀的绝活。经他磨出的刀具,角度清晰可辨,刀刃铮亮锋利,干活快、准、好,使用寿命更长,车削出来的工件精度更高。

他磨制出“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在加工公司主打产品轧机的关键部件——轧辊时可连续切削11个小时不更换,可加工洛氏硬度65~68度的材料,为企业轧机产品年销售近亿元奠定了一定的技术基础。

“车工就玩‘一把刀’,刀好活才会好。”耿家盛说。他不但善于选刀、磨刀、用刀,还能根据工件特殊性“因材施刀”。他积极推广使用各种可转位机夹车刀(正反90°、45°、75°外圆、端面车刀),降低刀具材料费用;使用硬质合金宽刃精车刀、可调试浮动镗孔刀,提高工件表面质量,保证生产急需。2015年来,他领队或独立研发的“一种深孔锥度铰刀”“一种高硬度、高韧性难切削材料机加工刀片”等16项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及发明专利授权。

“要有创造发明和技术革新,首先要爱岗敬业,甘于寂寞。”耿家盛说。30多年来,他攻克了大量技术难关,每年有一两项技术创新或技术改进,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精通车床、刨床、铣床、镗床、钳工等机床操作,经他加工出来的产品,精度都非常高。

他能利用切削工件的时间差,一个人同时开3台车床,加工不同的零件,工作效率比普通车工至少高出3~4倍;他还练就了一手磨刀绝技,能针对加工工件的材质和形状,磨出自己所需的专用车刀。

从新手到技能大师,30多年来,他立足岗位、兢兢业业、淡泊名利,多次拒绝珠海某空调企业等的高薪聘请。“是昆明重工培养了我,如果自己见高就飞了,那不地道。”他说。面对诱惑坚守本心,对企业不离不弃,无私奉献,耿家盛以精湛的技艺,以对事业的执着及对企业的坚守诠释了不凡的工匠精神,以对刀具钻研的精致与精细,磨就着云岭“一把刀”的传奇。

真爱不言说 潜心报企恩

多年来,面对很多诱惑,作为一门心思只知道钻研技术的“老古董”,他总是不多说话,默默地选择留在这里。

“是党组织培养了我,是时代造就了我,今后无论我走到哪里,都要时刻提醒自己——感恩时代,不忘初心!”耿家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精益求精,在坚守中大胆创新,攻克大量技术难关,为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作出了突出贡献。他带领工友研究塔机主弦杆T68加工法及4件双“V”形铁工装夹具,让每4件一组的主弦杆加工工效提高3倍;他制作大型跟刀架,在加工塑料挤出丝杆底径锥度时,使表面粗糙度达到1.6,得到公司干部职工的称赞;他制作10余种150吨至1000吨摩擦压力机丝杆和螺母,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他在加工橡胶设备绉片机辊轴时改进机床挂轮,加工效率得到很大提高;他发明螺纹加工快速返程法,提高工效40%以上,不乱牙、小磨损,安全可靠。

“一个技能不能吃一辈子,在时代面前很多东西不发展就会被淘汰,必须不断挑战自己。”他说。在企业转型之初,他敢为人先,大胆跨界,带领团队成员从零基础学起,在只有原理图、没有设计图的情况下,仅用3个月就完成昆明重工公司新产品——第一代环保厕所产品试制,获得云南省创新创意成果奖“金奖”,荣获中华全国总工会职工创新补助资金20万元。

“一枝独秀不如百花齐放”,作为公司高技能人才的领军人才,耿家盛领衔的工作室先后获得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云南省职工技师工作站、劳模创新工作室、昆明市名匠工作室。以工作室为平台,他更将传技带徒、绝技传承的大师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为促进一线员工技能水平整体提升,他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创新与人才培养,工作室成员每月开展一次“传绝技”交流活动,将一身的绝招、绝技、绝活毫无保留地传授青工500余人次,一半以上的一线职工获得高级工以上资格证书;他受邀在省内各高校、各地州、国内同行中授课100余场,弘扬工匠精神,听众达2万余人次;他言传身教,亲手带徒,所带的徒弟侯金富被评为首届“云岭技能大师”,杨祥被评为首届“云岭工匠”,新产品研发团队获“云南省青年文明号”称号,为企业的开拓发展和创业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耿家盛就是这样,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和不懈努力,回报着企业及各级组织对他的培养之恩,以自己的踏实、创新,践行着一个匠人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步伐。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