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威集团发布国内首款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

2019年04月18日 15:37 1148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铅锌资讯

4月15日,新版电动自行车技术规范正式执行。作为适应电动自行车新国标而研发生产的国内首款新国标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超威集团“新魔方”电池甫一问世,便成为公众和媒体热议的焦点。

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铅酸蓄电池博览会上,电池中国网小编与超威集团技术质量中心执行总监马洪涛就这款新电池,以及其他行业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探讨。

新魔方:从技术到外形满足新国标、新市场

“轻量化”一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所强调“三化”目标之一,而电动自行车出于安全和实际行驶里程的考虑,也迈入了“轻量化”的行列。

新修订的《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装配完整的电动自行车的整车质量要小于或等于55kg,且蓄电池标称电压不能高于48V。对于电动自行车普遍采用的48V20Ah蓄电池来说,这就要求电池具备更高的比能量。

马洪涛表示,铅酸蓄电池最大的问题就是质量比能量或者体积比能量比较低,若要满足《电动助力车用阀控式铅酸蓄电池》新国标的要求,20Ah铅酸蓄电池的质量比能量必须达到38Wh/kg以上,这其中的改进要涉及到方方面面。

也正因如此,超威集团的铅酸动力电池研发团队历经近两年的研发、试验,从电池的外形结构、产品设计、原材料、正负极配比等方面进行不断调整,通过将这些优势有效整合,将铅酸动力电池比能量尽可能进行提升。

对于动力电池而言,如何很好地将其安装到车上,是由电池结构决定的。但对于电动助力车来说,如何与整车更好配套,却考验着整块电池的产品设计。尤其是这个产品设计还要保障整车的行驶里程。

马洪涛解释道,新国标公示版刚一出来,超威集团就和相关整车厂进行联系沟通,与下游企业一起研究怎样的电池配套何种车型可以更好满足新国标的相关标准要求,同时又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长的行驶里程,提升产品整体安全性。

就这样,经过两年左右的时间,为新国标量身打造的“新魔方”电动自行车电池诞生。由于“新魔方”的设计研发有整车厂的参与、配合,因此问世后,整车厂又成为“新魔方”口碑的首轮传播者,这不仅缩短了市场认可的时间,而且通过整车厂的理念传递,逐步完成了“新魔方”相关标准化规格的理念渗透,在无形中提升了超威集团这款新国标产品的竞争实力。

马洪涛介绍,迄今为止,“新魔方”在消费者应用方面的反馈非常好,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仍处于试用阶段。下一步,超威集团还将根据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产品的更新换代工作。

使用安全:消费者培训还要加强

尽管,铅酸蓄电池本身较好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已是众所周知,但是近年来也有过多起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发生起火事故。谈到电动自行车在使用中的安全问题,专业技术人员出身的马洪涛颇有感慨。

他介绍,由于电池材料的特性,铅酸蓄电池在充电过程中会析出少量氢气和氧气等气体。通常情况下,电池外壳设置的气孔可以及时将这些气体排出。但是如果在骑行过程中,电池壳体粘上污泥又未及时清理,析出气体无法正常排出,就会在壳体内聚集。一旦遇到线路短路,极可能出现起火风险。

此外,消费者常常忽略的充电器,可能也隐藏着安全隐患。他表示,一些消费者经常随车带着充电器,而一些质量较差的充电器经过长期的颠簸振动,电子元器件焊点可能出现脱落。使用这样的充电器充电,也可能带来安全风险。

从这些方面看,可能加强消费者对车辆、电池、配件等的了解显得更为重要:生产出安全的产品,还要告诉消费者如何正确使用。超威集团在自身联营商体系中,通过对联营商进行相关培训,来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和使用铅酸蓄电池产品。

铅酸蓄电池:仍在发展不会被替代

聊到铅酸蓄电池,就自然而然谈到了锂电池对铅酸蓄电池的替代问题。马洪涛肯定地说,尽管在动力、储能领域,锂离子电池“抢占”了部分铅酸蓄电池原有市场,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锂电还无法全部替代。

拿他最熟悉的电动自行车行业举例,他表示,目前电动自行车市场保有量已经超过2.5亿辆,铅酸蓄电池安全、价格低廉等优势,让其占据了相当数量的消费市场,而这部分对价格相当敏感的市场,目前锂电还无法全部替代。此外,铅酸蓄电池在回收方面有着成熟的产业链条,也让铅酸动力电池在资源回收、绿色发展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反观锂离子电池,因为其回收再利用的产业链条尚未建立成熟,一段时期内还无法与铅酸蓄电池相媲美。“未来会有部分代替,但具体的份额还需要市场去检验。”

他同时补充,目前看似在材料、技术等层面,铅酸蓄电池可以突破的领域相对较小,但是如果换位思考,从应用端来看电池,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进行更为细致的研发和创新,铅酸蓄电池仍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也正因如此,在一些细分市场,铅酸蓄电池很有可能将焕发长久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