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攻坚克难 矢志不移追逐梦想
——记原荡坪钨矿选矿高级工程师陈景桂
2019年07月09日 8:16 3529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钨 作者: 吴建业
巍巍群山,浩浩章江。在享誉“世界钨都”的江西省大余县境内的大山深处,有一家曾被誉为钨都皇冠上的一颗明珠的知名企业——荡坪钨矿(现为江西荡坪钨业有限公司),65年来,这里孕育了一批又一批有所作为的科技团队和生产技术骨干,更走出了一位有色行业选矿专业的顶级专家,白钨浮选领域的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津贴的选矿高级工程师,他就是原荡坪钨矿生产科科长、中心实验室主任、选矿副总工程师、共产党员——陈景桂同志。
提起陈景桂,业内人士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谈起他的成就,个个皆竖起大拇指,就连江西理工大学、中南大学等高等学府的有关专家教授都对他肃然起敬,甚至不少跨界人士,似曾相识或不曾相识的也对他相当佩服。在该矿工作的岁月里,他立足本职,几十年如一日,业精于勤,孜孜不倦,如饥似渴地钻研、奋力攻坚克难的事迹广为传颂,他是一位科技成果多产的专家,创造了选矿专业技术领域的一个奇迹,他的“731常温浮选技术白钨矿新工艺”技术成果早已名扬四海,载誉天下。他的姓名,已隽刻于选矿历史的丰碑,成为一个时代选矿技术自主创新的里程碑和重要标志。多年来,他被矿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二次创业功臣”。1978年,他还光荣出席了江西省科技大会并荣获科技成果奖。
初识陈景桂,一米八的大个子,浓眉大眼,目光炯炯有神,他的中山装上衣口袋总是别着一支钢笔,翩翩儒雅中面带微笑,一副睿智的学者派头,如今成果丰硕的他在业内已是功成名就,德高望重。是什么原因让这位选矿专家在白钨浮选领域一骑绝尘,无人企及;是什么动力支撑起他忘我工作,攻克一个个选矿技术的壁垒?为了解开这个谜团,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时光的隧道,从源头循着历史进程的轨迹,去重新追寻他成长的经历,去揭开他如何不畏艰险、勇于探索选矿技术的奥秘,去重温他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旧社会饥寒交迫
新社会翻身谢党恩
陈景桂1938年10月26日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龙岭乡向阳村一户世代以耕田为生的贫苦农民家庭。
7岁那年,陈景桂高兴地上了小学,可好景不长,只因家里太穷,劳力又少,半年后便恋恋不舍地离开了学堂。俗话说的好: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打小就懂事的他就在家放牛,主动帮助母亲做农活。一年后情况有所好转,1947年1月至1949年6月他便又在村小学上学,学习之余帮助家里织布纺线。11岁的他用幼小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不屈的心灵和坚韧的意志从此开始发芽,经受雨打风吹的磨砺。
1955年1月,陈景桂来到荡坪钨矿的高栋上给私人雇主做零工,尽管没有技术,每月工资仅有10元钱,但也解决了吃饭问题,开始有了收入,生活有了着落,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1955年,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进入第一个五年规划,荡坪钨矿开始了大开发、大发展时期,8月,该矿相继收回了周边的生龙口、小樟坑、半边山等民采矿区,并将这些矿区的民工收编为国有。这时的陈景桂迎来了一生中命运的第一次转折点,犹如“枯木逢春,铁树开花”,他立刻有幸成为了一名国有企业职工,从此端上了铁饭碗。这对于饱尝过旧社会吃不饱穿不暖的他,心里百感交集,有着说不出的欣喜和激动,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个人境遇的前后两重天,使他暗暗发誓:一定要倍加珍惜,好好工作,努力为家里和自己争口气。
因此,在工作中的陈景桂总是格外勤快努力,有着使不完的力气,积极肯干,脏活累活抢着干。由于工作出色,表现良好,半年后,1956年1月便由洗砂工调为选厂选矿工。在选矿岗位上,他更是虚心好学,勤于钻研,努力提高选矿技术,不久,他便由二级选矿工升为三级选矿工,后又由三级选矿工升为四级选矿工,并光荣加入了共青团。从小便经历过苦难的他,没有辜负领导的希望,在组织的培养和同事的帮助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认认真真地学习技术,积极踊跃地参加各项组织活动,先后被选为选厂团支部宣传委员和坑口工会宣传委员,并于1958年8月18日被荡坪钨矿党委选送到江西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采选系选矿专业学习深造。提起这段往事,他总是情不自禁,不能自已。正如他自己所说:“感谢党,感谢荡坪钨矿。没有党的关怀,就没有自身的幸福;没有荡坪钨矿的帮助,就不会有自己的今天。”
努力学习练本领
知恩图报多奉献
陈景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江西冶金学院这座高等学府,是陈景桂人身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他为此倍加珍惜,在知识的海洋里,在严谨的选矿科技理论中,在奇妙的选矿技术领域,他仿佛不知疲倦,如饥似渴地学习,努力勤奋的钻研,广泛的涉猎,从中汲取科技知识的养分。在课堂、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里、校园内、实习工厂、林荫道中,在星光灿烂的夜空下,到处留下了他学习思索的身影。除此之外,他还经常参加业余党校的学习,踊跃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改造,使他逐步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朝气蓬勃的有志青年。在校期间,他多次被评为“五好学生”“优秀团干”“抗洪抢险积极分子”“五好民兵”等等,并于1959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这座人生的象牙塔,他修完了选矿中专课程后又读完了大学选矿本科的课程,前后共9年时间里,在选矿技术理论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能熟练掌握英语,翻译专业及科普外文资料,为今后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攻关提供了良好条件。
归去来兮不忘本
干好本职勤钻研
那时陈景桂已是正规大学毕业的高才生,不要说是那个年代,就是现在来说也是多数职工钦佩的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可陈景桂并没有飘飘然,没有忘乎所以、自视高人一等而迷失自己,他总是乐呵呵地说:“我从群众中来,还应当到群众中去。”面对组织的分配,他愉快的来到宝山选厂干起了选矿技术员。因为他心里清楚,选矿技术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应用专业技术,如果离开了选矿一线,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产出的产品是达不到质量要求的,选矿回收率也是提不高的。
尽管有良好的愿望和清醒的认识,可选矿专业技术毕竟不是“诗和远方”,因为探索专业技术的本身并没有什么诗情画意,而是艰辛的付出和漫长的探索,某种程度上是枯燥无味的。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和过人的毅力,静不下心来、放不下心思、稳不住心神、耐不住寂寞、受不了诱惑、坐不住冷板凳,是攻不克技术难关的。从1967年冬至1973年2月,在宝山选厂5年多的时间里,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无论夏日炎炎,还是寒风凛冽;无论是艳阳高照,还是披星戴月。多少个日日夜夜里,陈景桂总是一头扎进选矿一线,始终与专业技术小组、与操作工为伍,共同研究、共同分析生产问题,解决技术难题。每当完成了一项课题,攻克了一个难题,他与大家一道,心里那个高兴劲儿,比喝了蜜还甜。他坚信:是金子在哪里都可以发光。
时光在这里流逝,岁月在这里更替,而技术和经验也在这里累积,能力和水平在这里提高,路不断在脚下延伸。
俗话说得好,机遇都是垂青那些有所准备的人。当矿领导发现了他这位技术苗子后,为了发挥其潜能,充分激发其攻坚克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矿里常常给他压担子、挑大梁,由他担任宝山选厂多项科技攻关项目和课题研究的负责人。面对领导的信任和期待,面对确立的技术攻关项目和课题研究,他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心中充满坚毅和自信。每当任务下达,每当自身确立主攻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路径时,他总是先召集攻关小组一道共同研究,反复协商,制定方案。然后任务明确,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职。在攻关中,他总感到时间不够用,要用分秒来计算,于是他经常加班加点,有时直至通宵达旦,一般人工作这么拼是吃不消的,好在他青少年时代练就了一副“铁板身子骨”。他经常下工段,进班组,勤于到机台,把精力用在设计和改进工艺流程、调配药剂配方上,并亲自操作试验,长期蹲点守候,观测情况变化,收集有关数据,并持之以恒。
身体再好,也是血肉之躯。工作中也有疲惫、也有苦恼、也有彷徨,但只要一有停下来歇歇的想法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又一次在他耳边回响:“人最宝贵的是生命,而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每当回首往事,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英雄的话语又激励着他忘我工作。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长期的技术钻研,使得他在实践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犹如雨后的种子,迅速生根、发芽,遍地开花结果。
记得在1968年10月至11月,他主持了“重铬酸钾抑铅浮铜工艺”取代“氰化钠浮选工艺”,“小试牛刀”试验取得成功后,于当年12月投产,立刻使铜精矿回收率提高了19.94%,精矿品位提高了13.7%,每年可增收56.49万元,而且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既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这是他参加工作后取得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可成功的喜悦并没有让他停止不前,志满意得地躺在功劳薄上睡大觉,而是乘胜前进并一发不可收拾。1969年底关于“推广丁基铵黑药浮铜铅的捕收剂实验”项目,使铅锌精矿的回收率提高了3%,铜精矿的回收率提高了5%,实现经济效益41.77万元;与此同时,对宝山破碎流程改造,提高了碎矿能力,保证了碎矿粒度。1970年主持设计的“白钨转炉烘砂真空降压除尘”技改项目,降低了粉尘浓度,使粉尘达2mg以下,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白钨损失。1970年底,他负责的“提高球磨机转速”(达临界转速)技术改造,使球磨机处理能力提高了12.3%。
特别是1969年底至1970年6月,他担任了“731常温浮选白钨矿新工艺”专题负责人,通过潜心研究和试验,该成果取代了苏联“彼德洛夫法”加温工艺,使白钨回收率提高了15.33%,精矿品位提高了0.13%,尤其是白钨精矿中硫杂质含量低,从而取消了磁选脱硫作业,保证了精矿质量稳定在一级一类品,成本降低67.85%,每年节约优质煤1000吨,仅煤和药剂成本每年可节约38万元,每年创造效益240.8万元。由于其在该项工作中的突出贡献,该成果1978年在江西省科技大会上被授予科技成果奖,其本人被评为赣州地区科技标兵、江西省科技先进工作者。1981年,陈景桂针对白钨精矿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趋势,提出了产品升级的构想,并负责和领导了生产“优质白钨精矿的工艺”试验研究专题,该工艺很快应用于生产,产出高纯度白钨精矿,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白钨精矿产品曾于1984年和1989年两度蝉联国家金质奖,成为国内直接炼钢的优质原料。
除此之外,陈景桂还承担矿山专题设计和负责领导大型工程设计。1972年,他主持设计的宝山尾砂坝第三期工程,采用尾砂自流堆坝,节省了劳力,节省投资费用14.31万元,并增加了库容,其排洪排渗及坝体状况良好。1982年,他负责设计了“半边山粗选段改进工程”,改善了手选条件,减轻了劳动强度,手选废石率提高了3.13%,粗选段回收率提高了1.25%,每年可增收8.47万元。1985年,他又承担了新建半边山精选厂的设计、现场安装、调试,它的投产,每年可生产黑钨一级、特级品数百吨,并综合回收白钨、锡、钼、铋、银、铜等精矿产品,为减少金属流失,提高回收率,降低劳动强度做了大量的现场工作。同年又担任半边山选厂黑钨细泥联合流程设计,黑钨细泥回收率达到48%以上。1985年还承担了宝山浮选厂增加粗选段的设计,投产后可预先丢废石9.69%,每年可节约选矿费用11.94万元。1987年担任了樟东坑选厂“重选尾矿中综合回收钼”试验专题负责人,投产后钼的回收率达到89.4%,精矿品位达到50.5%。同年下半年又负责半边山精选厂干磁尾综合回收钼、铋、铜、锡、白钨、黑钨试验,投产后各项产品分选指标均达理想指标。
纵观陈景桂30年呕心沥血的选矿技术生涯,尽管科技攻关、技术创新的道路无比艰辛,但他的业绩是显著的,成果是丰硕的,他以自己亲身的探索和实践,改写了荡坪钨矿的选矿历史,浓墨重彩地书写了荡坪钨矿选矿技术自主创新的新篇章。
一路走来,陈景桂先后出任过工段长、生产科副科长、生产科长、中心实验室主任、副总工程师。技术职称由技术员晋升为工程师,又由工程师晋升为高级工程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
万紫千红春满园
由于陈景桂在白钨浮选方面的成就蜚声有色行业,慕名前来取经的业内人士纷至沓来,他都一一作答,详细解说。1975年4月,应甘肃省冶金局邀请,受江西省冶金局委派,陈景桂同志只身前往甘肃省阿一山铜矿,支援该矿选矿技术的设计和安装调试,负责该矿常温浮选白钨矿工艺和酸浸除磷、干燥装包等工艺流程的设计和生产中的技术工作。项目建成投产后,该矿综合回收了白钨矿,获得较好的指标,白钨回收率达到81.85%,精矿品位达到66.11%。使该矿一举实现了扭亏为盈目标。面对他无私的援助,该矿感激不尽。他却总是说:“大家都是兄弟单位,不要见外,有好经验大家一起分享,有困难大家互帮互助。”朴实的话语暖透了人心,道出了他宽广的胸怀和长远的目光,凸显了他人正品真的个性。
“跟着陈总干过,我们一辈子受益。”在他手下干过事的技术人员和操作工如是说。因为陈景桂学识渊博,选矿方面才华横溢,能力一流,有着倾其一身努力累积的知识和经验,技术方面有不少秘密和诀窍。不过,跟着他干,想敷衍了事,想随便混混也是不行的,因为其十分认真的工作态度、十分严谨的治学精神,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是万万不允许的,他的严厉也是出了名的。不老老实实工作,是得不到他的真传的。不少人对他既敬畏又服帖。过去在他手下干过事的人不少如今已是选矿技术方面、尾矿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和顶梁柱。90年代,宝山选厂不少浮选操作工在外面都被聘为工程师。这又印证了一句老话:严师才能出高徒。
历经艰辛终不悔
学无止境追梦人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面对成功和荣誉的花环,陈景桂总是那么淡然,心静如水,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停滞不前,甚至慢进,终将被历史前进的车轮甩在后面。几十年来,他始终没有离开过他眷恋的专业,始终没有放弃过对选矿工艺技术的潜心钻研和问题的解决。始终没有停止过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和消化。他常常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因为他还有一个梦想:那就是通过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选矿新技术和与之交叉的边缘学科知识,不断改进和创造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为进一步提高产品附加值、提高回收率,为振兴中国钨工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