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只为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记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
2019年07月09日 9:21 5406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钛资讯 作者: 赵静
“从事科研20多年,能服务于国家工程,让我感到很自豪。”谈及自己正在主持的“全海深载人潜器用钛合金载人舱研制”关键技术研究工作,中科院金属研究所钛合金研究部副主任雷家峰最大的感受是,赶上了国家科技迅速发展的好时候。
雷家峰1987年考入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物理系应用物理专业学习,1994年考入中科院金属所读博,后留在钛合金研究部工作。
“研究钛合金,我认为是干一辈子都值得的事。”雷家峰说,从研究生阶段开始,他就跟随导师参与了国家级项目,树立了“以用为本”的科研理念。后来,雷家峰把结构钛合金作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开始从事先进钛合金材料及工程应用研究,并先后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在先进飞机、航空发动机、水中装备等领域的多个重点工程中得到应用。
2014年,又一个国家级工程找到了中科院金属所,这次是为了我国“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球壳选材。当时,我国钛合金主要应用在航空领域,还没有应用于深海设备。即使在国际上,为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球壳选材也是个难题。曾有科学家断言,7000米是钛合金的应用极限。经过认真研究后,45岁的雷家峰和团队还是拿出了钛合金的方案。
“万米水深,1100多个大气压,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作为潜水器最大的耐压容器,载人球舱使用材料要求非常高,不仅要能承受万米水压,还要具有优良的塑韧性和焊接性能。极限深度要有极限制造。雷家峰和团队顶住压力,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用一年半的时间研制出了球壳模型,并在三亚进行的打压试验中一次成功。2016年,我国全海深(万米级)载人潜水器项目正式立项。
没有数据可以参考,没有路径可以依赖,雷家峰和团队只能立足自主创新,摸索前行,在工程应用中检验理论。就这样,雷家峰先后在高强钛合金的韧化机理研究、高韧性组织设计与调控技术、新型高强高韧钛合金研究等方面获得授权专利4件,以拥有自主专利的先进钛合金材料,不断冲击深海工程技术领域国际制高点,这也是国际海洋界公认的深渊探索装备的顶级挑战。
“我们在和时间赛跑。”雷家峰介绍,按照计划,我国将于2020年完成万米级载人潜水器的研制。海试的窗口期每年只有两次,还要受到海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错过往往意味着再等一年。两年多来,雷家峰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围着球壳转,跟着球壳走。
雷家峰说,工程已到关键期,这是“黎明前的黑暗”。他还开玩笑地说,参加这个工程是把人像烙饼一样反复“煎”。但是雷家峰有信心,因为我们有从“蛟龙”号和“深海勇士”号锻炼出来的深潜科研队伍,有一砖一瓦的积累和一往无前的执著,一定能完成祖国交给的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理解,就是要把科研真正用到为国家工程服务上去。”雷家峰说,他要和全国载人深潜科研工作者一道,为创造新的“中国深度”贡献力量。(赵静)
责任编辑:于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