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消费前景悲观 铅价震荡偏弱态势难改
2019年07月24日 10:8 4655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期货
上半年,铅价整体呈现弱势下行的态势。期间,沪铅期价基本表现为单边下行的走势,从年初的18000元/吨逐渐下移至年中的16000元/吨附近;伦铅期价先从年初的2000美元/吨,抬升至2月底的2179.5美元/吨,之后才加速下调至5月底的1800美元/吨下方,6月份再度回升至1900美元/吨附近。整体来看,上半年铅价弱势凸显。
从铅价内外比值来看,前4个月,铅价表现为内强外弱态势,5~6月,转为内弱外强格局。
对于下半年铅市场,我们认为沪铅期价震荡偏弱态势将大概率维持。主要为以下逻辑所主导。
其一,铅消费没有亮点,下半年国内消费前景较为悲观。加上中美贸易摩擦下,中国铅蓄电池出口也将受到冲击。
其二,从供应来看,今年铅矿供应缓慢增长,相对偏高的加工费将支撑原生铅冶炼厂开工维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国内铅供应变化重点关注再生铅方面。近两年再生铅新产能集中释放,且今年环保政策影响边际转弱,但废电瓶原料供应紧缺以及生产利润微薄将继续限制再生铅开工的回升空间。
因此,下半年铅市场将延续供需两弱的格局。从具体影响来看,疲弱的消费对铅价的压制不减,而供应端表现的更多是被动的收缩。若下半年铅价格受宏观或政策利好形成阶段性的提振,预计在消费利空影响下,将可能再度走弱。
铅矿供应缓慢增长
国内铅矿加工费持稳
2018年以来,全球铅矿供应开始缓慢增长。据安泰科统计,2019年,国外和国内铅矿新增产能分别为12.8万吨、5.1万吨,但由于实际投产存在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以及资本青睐度的下降,预计2019年国外和国内铅矿新增产能释放增量为5万~6万吨和2万吨左右。从全球范围来看,铅精矿最短缺的时候已经过去。2019年铅矿供应偏紧态势已有所缓解。经过2018年的缓慢抬升后,2019年以来国内铅矿加工费持稳于1750元/吨~1950元/吨,进口铅矿加工费为20美元/干吨~30美元/干吨。其中国内铅矿加工费处于相对偏高的水平。由于矿供应的趋松,2019年铅矿不再成为铅市场的主要矛盾。
原生铅产出或持稳,原料及低利润将限制再生铅新增产能释放空间原生铅开工或维持平稳
上半年以来,在偏高的铅矿加工费支撑下,原生铅冶炼厂基本正常开工,原生铅开工率相对平稳。据SMM数据显示,今年1~5月国内原生铅累计产出为126.0万吨,较2018年同期增长8.1%,增量约9.5万吨。2018年基数偏低,主要为原生铅生产部分受到铅矿原料紧缺的限制。环比来看,5、6月份原生铅冶炼厂检修有所增加,因此原生铅产出环比小幅下滑,但整体开工仍处于相对平稳的状态中。
从下半年来看,偏松的铅矿原料保障仍在,铅矿加工费整体将维持在偏高水平,预计将继续支撑原生铅冶炼厂维持平稳的开工状态。据SMM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原生铅产出为300万吨左右,预计2019年产出量约为295万吨。
供应变化重点关注再生铅,低利润或压制再生铅开工意愿国内铅供应端变动主要关注再生铅的表现。再生铅供应方面,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近两年再生铅新增产能释放较为集中,推动国内再生铅产出比例的不断抬升。但受废电瓶回收体系尚未打通所限制,由于原料端供应的影响,再生铅新增产能实际的释放空间仍有待提升。第二方面,环保政策对再生铅产出的具体影响。
首先,对于再生铅新增产能的实际投放情况。从近两年来看,再生铅新增产能投放十分集中。据SMM数据显示,2018年废电瓶处理能力增加100万吨,2019年进一步增加122万吨,相对应地,2018年和2019年再生铅产能分别提升了64万吨和75万吨。今年以来,安徽华鑫阶段性复产,华铂一期和河南金利的新产线已投产运行。
但废电瓶系统性回收体系仍未根本性解决,原料端紧缺对今年再生铅新增产能释放幅度形成了一定的限制。
其次,从今年的环保政策影响来看,政策边际影响力度有所缓和。今年5月中下旬,中央环保督查组先后入驻江西、广东等地区,对当地小型还原铅企业生产形成阶段性影响。此外,5月份河南、贵州地区也开展环保自查行动。整体来看,对于今年上半年,环保方面仅于5月份对生产形成相对集中的影响,且影响范围和影响幅度实际有限。
总的来看,今年上半年再生铅开工整体有一定的提升。但预计下半年利润因素对再生铅开工的压制将不断凸显。上半年铅价重心持续缓慢下移,但废电瓶由于回收成本等方面的影响,废电瓶价格相对抗跌,因此再生铅企业生产利润较微薄,甚至逐渐转向亏损。从而导致5~6月份以来再生铅企业尤其是非持证企业生产意愿偏低。5月份在环保影响减弱之后,江西、广东等地区的再生铅企业生产回归现象并不显著。下半年,再生铅生产利润低甚至亏损或可能成为常态,从而继续影响再生铅的开工意愿。
据SMM调研数据显示,1~5月份国内再生铅持证企业产量累计为71.73万吨,较去年同期大幅增加近16万吨。上半年再生铅持证企业开工回升幅度较为可观。但我们认为,由于利润转弱甚至亏损,且下半年预期利润或难有好转,因此可能影响再生铅新增产能的实际释放进度。
此外,受政策导向以及利润影响,我们预计今年再生铅非持证企业的产出将进一步小幅收缩。据SMM数据显示,2018年再生铅非持证企业的产出量为20万吨,预计今年将进一步小幅收缩至14万吨~15万吨左右。
因此,2019年国内再生铅产出估计较2018年有进一步小幅增长的空间,预计从2018年约240万吨的水平,继续提升至255万吨附近。
消费无亮点
国内铅消费前景较为悲观
国内初端消费表现偏弱,季节性旺季特征弱化
今年 1~4月份,国内蓄电池开工同比稳中略弱。而5~6月份蓄电池企业一般为了冲刺年中财报,开工率往往季节性有所回升,但今年5、6月份开工进一步转弱,年中财报冲刺预期落空,也显示了季节性旺季明显弱化,需求持续疲弱。
从不同类型的蓄电池企业来看,起动型和动力型电池企业的开工率均显现为同比稳中趋弱的态势,且5~6月均未呈现季节性走强的特征。表明了终端下游汽车行业和电动车行业消费持续萎缩。相对而言,今年以来,固定型蓄电池企业的开工情况表现略好,受移动基站增长的推动。但由于政策的限制,未来基站对铅蓄电池消费的进一步拉动空间难以乐观。
从往年来看,四季度电池开工一般也表现为季节性回升的态势。从今年来看,四季度置换型需求季节性回升仍有一定的期待,但整体新增需求的下滑,或将压制季节性旺季特征的表现。
电动车新国标对行业形成冲击
对于国内电动自行车行业,一方面,本身行业发展已经逐渐进入饱和阶段。另一方面,新国标对电动车产销利空影响明显。《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于2018年先试行后,2019年4月15日正式实施。同时,《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通用技术条件》于2019年4月1日起实施。由于新政策对于电动自行车的产销形成显著的冲击,加上2017年市场已部分提前透支消费。因此2018年电动自行车产量大幅下挫,从2019年前4个月国内的产量来看,仍持稳于相对低位。据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4月国内电动自行车产量为804.8万辆,累计同比小幅增长0.7%。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法》于2019年7月1日起实施,但公告明确,如叉车、电动摩托车等,不属于应税车辆。该政策主要是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促进消费。但政策惠及范围不包括电动摩托车等,显示了政策未对电动车行业进行支持。
对于今年下半年,在新国标进一步深入影响下,预计电动车行业消费或延续低迷态势。
基站迅速增长,但政策导向不支持采用铅蓄电池2019年,中国5G的发展成为市场关注焦点。从5G的发展进程来看,2018年底5G临时牌照发放,2019年预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从2018~2019年移动通信基站设备产量来看,受益于4G的进一步普及推广,以及5G行业的迅速开展,其产量快速增长。截至5月份,移动通信基站设备累计产量为27136.1万信道,累计同比大幅增长136.7%。因此2019年新基站对于电池的需求将增加。但实际来看,基站设备大幅增长下,铅蓄电池却未能实际受益。主要为政策导向下,2018年中国铁塔停止采购(新)铅酸电池,2019年停止采购替换电池。这显示铅蓄电池的应用与通信基站行业的发展失之交臂。因此铅蓄电池消费也从而未能获得增长亮点的机会。
汽车行业也开始走向下坡路
全球汽车行业景气度均在下滑,自2018年以来,国内汽车行业也开始走向下坡路。国内汽车产销自2018年7月开始收缩,至今年5月份已持续11个月同比明显下滑。
今年以来尽管部分刺激政策已出台,但汽车行业低迷态势未改。对于今年下半年,在整体经济向弱的背景下,预计后期低迷态势难改。不过由于去年7月之后汽车产销量基数较低,预计下半年同比下滑幅度将收窄。
中美贸易摩擦,消费或雪上加霜
由于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受海外订单下滑冲击,2019年以来国内铅蓄电池出口形势不佳。1~4月,铅蓄电池出口量累计为0.51亿个,累计同比下滑12.5%。
中美贸易摩擦对铅蓄电池出口也形成了不利影响。美国自6月1日起对中国铅蓄电池类征收25%的关税,将对铅蓄电池出口形成冲击。美国占国内起动用铅酸蓄电池出口目的地第1位,占其出口量的7%;美国占其它铅酸蓄电池出口目的地的第2位,占其出口量15%。因此,随着美国进口关税的上调,预计6月至今年下半年出口至美国的铅蓄电池量将大幅收缩。
(作者单位:中信期货)
责任编辑:李茜蕊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