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三论如何妥善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矿产资源保障之间的关系
2019年09月17日 16:11 5694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王琼杰
这是花的海洋,这是绿的世界。
站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北边的上石将军山顶,一望无际的树林犹如一张绿地毯铺满了整个山坡,五颜六色的鲜花与少许色彩斑斓的树叶,点缀在其中,为偌大的绿色地毯平添了几分诗意。微风袭来,松涛阵阵,香气四溢。若不是与尚未治理的废弃矿坑相连,很难想象这美好的一切,竟然是在大板桥石灰岩矿已经废弃的矿坑上建设起来的。
呼伦贝尔东明矿业生态修复一角
这是云南大板桥石灰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后带来的变化。
“昔日矿山废弃地,今日经济增长点。”当听到这128.17公顷的矿山废弃地完全由民营企业自己投资恢复治理,且正通过有计划的“间伐”移植部分树种已实现了良性循环后,有关领导表示,大板桥石灰岩矿的做法,实现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地质灾害隐患消除、土地复垦利用与新的产业经济形成的互促共进,完全符合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矿山环境治理新模式,值得在全国推广。
今年7月,自然资源部副部长赵龙到大板桥石灰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调研后,对该项目的生态修复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百花齐放春满园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既为我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许多地方及企业积极投身于矿山生态修复并大胆探索矿山生态修复的新路径、新机制、新技术。
近几年来,随着矿山环境治理和矿区生态修复新机制的逐渐构建和新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的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并涌现出了一大批社会资本参与矿区生态修复的成功案例,有力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在“两山”论的发源地——浙江省安吉余村是通过矿山生态修复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该村原来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山区小村,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们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开始发展采矿业和水泥业。但是,在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当地的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痛定思痛,余村关闭了采矿场和水泥厂,决定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绿色经济的方式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考察余村时,根据这一经验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目前,余村经验已成为了通过矿区生态修复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全国样板。
在5A级景区——威海华夏城旧址,仅龙山破坏最严重的6个矿坑就占地936亩,整个范围内44个矿坑累计占地达3767亩。在这片满目疮痍的废墟上,华夏人投资44.3亿元,历经12年,共运土方5692.67万立方,修复矿坑44个,建造大小水库35个,取平一座绵延800多米约1530万立方的山岭,共栽树1127万棵,建起了“中国生态环保第一城”。2007年,华夏城正式开放,经过多年的经营,游客量累计达近千万人次,其中2016年游客量达183万人次,已成为流金淌银的绿水青山。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威海华夏城考察时,面对废矿坑的旧貌换新颜,对华夏集团通过生态修复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带动周边村民就业致富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
山东省泗水县原有采选矿企业200多家,多年的无序开采致使资源浪费严重,耕地遭受破坏,既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又造成人地矛盾突出、农民利益受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安定因素。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泗水县人民政府通过赋予一定期限土地使用权,引入泗水惠丰农业开发工程有限公司,以土地复垦为龙头,以生态重塑为主线,通过发展第二产业变废为宝,让荒芜矿坑变成肥沃土地,然后再通过发展农业拉动生态旅游观光、采摘等第三产业。通过对废弃矿区生态修复的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实现了自我造血、滚动发展。
目前,公司已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使原来1300多亩的废弃矿山变成了满眼碧绿、鸟语花香、瓜果飘香的农业生态园,形成了无需政府投资的“土地修复、固废利用、以工补农、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让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坑变成了绿水青山,还让其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带动了周边3个村庄、200多名贫困村民成功脱贫。许多地方都在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把历史积累的废弃矿山打造成旅游景区和游乐园,既解决了矿山修复资金问题,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浙江省德清县东衡村,由于过去粗放式的开采,留下了3000余亩平均深度36米的矿坑,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为了修复被破坏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开展了多项措施:先是出售矿坑,对建筑垃圾进行填埋;而后通过土地整理,利用靠近城镇、交通方便的1000余亩土地建成钢琴小镇;最后将剩余的2000余亩土地建成了成片良田。此举既恢复了矿山环境,又给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最值得一提的则是上海市松江县建设的天坑酒店。这个过去几十年采矿留下的百米深废弃矿坑,利用社会资本开发建成一个独特的现代化五星级酒店,参观、住宿、就餐者络绎不绝,成为当地一个新“景点”,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促进了资源再利用。
把握几点原则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矿区生态修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必须要先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理论研究和创新,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论”的内涵、实质。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矿山的生态化开发、生态化治理,实现生态保护与矿业开发的辩证统一。同时,还要加强对矿山生态修复自然规律的研究,探索以自然修复为主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新模式,严防应景式治理、造景式修复,尽量减少生态修复后期的维护成本。
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较多,治理资金严重缺乏。由于种种历史原因,许多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存在无人“买单”现象。如果单纯依赖国家投入,一是治理资金有限,难以满足需要;二是治理后涉及大量运行维护费用,弄不好又会背上沉重的财政负担。要破解这个矛盾和难题,必须坚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的新机制,即“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和市场化运作”。其基本内涵就是——先由政府部门对矿山地质环境情况组织开展摸底调查,编制规划、制定政策、明确要求,推动社会资本与技术相对接,公平公正引入社会力量,并加强指导和监管。核心是要按照中央精神,坚持“谁修复、谁受益”的原则,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
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还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推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首先要把“生态化”理念融入到矿山生态修复的全过程,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的重要阐述,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找准生态系统内在运行机制,抓住根本和源头,统筹考虑、系统修复。还要依靠相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找准问题,研发并采用适宜当地生态修复需要的先进技术,事半功倍地开展工作。
同时,要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的原则,因地制宜,顺势而为。整合多方力量和多种资金,打破撒胡椒面式的项目概念,聚焦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功能,总体设计,整体推进,避免工程项目碎片化。
环境保护也是生产力
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我国矿山生态修复技术方面有了明显进展,并在多个矿山生态修复项目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江苏绿岩生态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工程学、植物学、土壤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研发出的“种子加泥浆”喷涂技术,将“类壤土基质剂”与土壤混合,分层喷植在岩面,形成理想的土壤结构;科学的植物种类和乔灌木比例,对岩土体产生有效的木本植物根系“绿色锚杆”作用,取得无需后期养护、快速生态修复的良好效果。
江苏绿之源生态建设有限公司坚持以植生基材喷射技术为核心,将矿山尾料、农林、畜禽养殖、河湖淤泥、市政污泥等废弃物通过资源化处理转化为土壤改良剂、有机肥、土壤基材等产品,彻底改变传统“挖肉补疮”的资材获取方式。创新开发出绿化棚架、生态棒、生态植被垫等多项专利产品,在业界形成特有的“景观建设与生态恢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
东南木纤维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木纤维喷浆技术,具有覆盖面均匀、附着力强、储水保温好、土壤改良快、施工效率高的特点,在土壤改良、边坡复绿、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这些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为矿山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全面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保障。
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更是矿产开发关小上大、弃旧扬新的必然之路,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矿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同时,环境保护也是生产力,矿山生态修复蕴含着巨大的商机,绿色矿山建设正在催生诸多新的业态。因此,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党中央精神上来,统一到自然资源部党组要求上来,紧紧抓住这种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大力构建新机制,推广新技术,推动形成矿山生态修复新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抓紧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今年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5月15日,自然资源部又在湖南省岳阳市召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这标志着由各级自然资源部门主导的新一轮矿山生态修复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言犹在耳,为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方向和动力。我们坚信,在自然资源部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此次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一定会交出一份圆满的答卷!□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