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调查转型升级走向纵深

——2019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传来的信号·系列报道之三

2019年10月18日 9:29 517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2019年地质调查总体布局

2018年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

●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海域1100万区域地调成果

“要想做好地质调查工作必须具备三点:一是专业能力。地质调查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没有相关专业的学习和一定的专业积累,就很难做好地质调查工作。二是战略眼光。地质调查工作是基础性、先行性工作,是一项可以决胜未来的工作,必须具有战略眼光。三是家国情怀。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每一个进步、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地质人的坚守,地质人应该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奉献之心,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在1010日举办的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新进展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的发言不仅阐明了地质调查工作的重要性,也对地质从业人员提出了明确要求。

今年地质调查工作总体布局

论坛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总工室主任吴登定作题为《2019年地质调查总体布局》的报告。

在谈到2019年地质调查工作布局的思路时,吴登定表示,一是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二是坚持新时代地质工作新定位,即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三是坚持以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服务高质量发展,实现“三大转变”;四是坚持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根据报告,今年的地质调查工作主要围绕11项计划开展。

——基础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是提升地质工作程度和地球认识水平,深化对成油、成矿、生态、致灾地质背景、地质过程、控制因素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主要任务是加强岩石、地层、构造、古生物和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属性调查研究;以青藏高原东北缘、北方荒漠、西南岩溶等为重点,加强表层多圈层交互作用与资源环境效应调查研究;加强我国主要盆地、山系和陆块深部地质结构与演化过程的调查研究。

——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是紧紧围绕能源安全和绿色发展总要求,努力实现低碳、清洁、高效能源的新发现、新突破,促进能源供给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工作是推进南方海相页岩气调查,在长江上游实现突破的基础上,重点向下游拓展,力争实现新发现;加强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评价;加强北方新区新层系常规油气资源调查评,扩大塔里木、准噶尔和银额盆地油气调查成果;加快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勘查试采,开展雄安新区、京津冀地区地热调查评价;继续开展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评价。

——重要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是立足国内,筑牢国家资源安全保障底线,力争实现找矿新发现,助推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重点任务是加强铜、锰、锡、钾等大宗紧缺矿产调查,开展重点成矿区带、重要矿集区“三位一体”综合评价,做好信息资料集成与服务,引导服务商业性矿产勘查;加强关键矿产调查评价,开展重点矿山共伴生矿产、尾矿资源、城市废旧金属评价,摸清关键矿产资源基础,推进综合高效利用技术攻关;开辟深部找矿新空间,大力发展物探、化探、钻探、遥感与信息技术等深部找矿技术与应用示范。

 

——海洋地质调查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试采。总体目标是查明海底地质结构特征,摸清海洋矿产资源家底,构建智慧海洋地质信息系统,服务海洋强国战略。重点任务是稳步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试采与产业化进程;加强重点海域油气资源调查和潜力评价;推进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深化边缘海形成演化、洋陆转化等重大基础地质科学问题的认识;建设国家海洋地质信息中心。

——地质灾害风险调查与监测预警。总体目标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能力和防灾减灾的能力和水平。重点任务是开展重点地区15-11万地质灾害高精度调查;大力推进普适性地质灾害仪器设备研发,提高技防能力;建设全国---县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平台,推进实施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与风险管理。

——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总体目标是统筹开展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评价与监测,为水资源确权登记和科学管理提供支撑。重点任务是开展7大流域水文地质与水资源调查,开展数量、质量、生态综合评价;运行维护国家地下水监测网络,开展水位、水温、水质等系统监测;开展赣州、乌蒙山等集中连片特困区打井找水,服务民生保障。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地质调查支撑。总体目标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部履行“两统一”职责,提供信息、技术和专业队伍支撑,识别重大资源环境风险,提供地球系统科学解决方案,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与生态保护修护工作。重点任务是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研究,支撑全国、省、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展全国、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规划重大风险识别与“双评价”工作;开展福建、海南、承德、宜昌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生态地质调查试点;开展黄河源、滇西北、大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敏感区的生态地质调查与监测;开展京津冀地面沉降防治,滨海湿地保护治理、东北华北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工作。

——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综合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地质调查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服务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解决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重大工程建设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重点任务是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长江经济带地质环境综合调查、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地质调查、雄安新区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丝绸之路境内段综合地质调查。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国土开发保护地质调查。总体目标是发挥地质信息、地质技术和自然资源等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自然资源中心工作。重点任务是支撑脱贫攻坚综合地质调查、服务乡村振兴综合地质调查以及开展矿产资源国情调查、地质遗迹和地质文化资源调查、地质调查战略规划研究。

——地质数据更新与应用服务。总体目标是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与地质工作的深度融合,加快转变地质工作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方式,提升地质工作水平和服务效能。重点任务是构建国家地质大数据中心、推进地质云平台云计算的高效应用和地质调查工作全流程智能化,以及构建形成多元化地质信息产品体系。

——地质科技创新。总体目标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调查,着力解决“卡脖子”地质科技问题,提升地质工作精准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重点任务是开展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创新、加快地质调查核心技术和装备应用与推广、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2018年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主任秦绪文做了题为《2018年基础地质调查新进展》的报告。

据介绍, 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以国家重大需求和关键基础地质问题为导向,大力推进区调改革,强化陆海统筹,创新调查技术方法,形成一批重要的原创性成果,支撑能源资源调查取得突破,服务生态文明和海洋强国建设。

一是创新区调改革思路,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将地球作为整体开展多时空尺度的调查研究,全面推进区调改革。二是发布了《关于深化区域地质调查改革的指导意见》,采取构建基础地质调查业务新布局、构建现代化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创建填图科学家负责制、 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体系、创新成果评价机制、加强填图人才队伍和团队建设、创新激励机制、成立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专家委员会8项具体措施。三是着力解决关键基础问题,有力支撑地质科技攻坚战和服务扶贫攻坚。四是加强基础理论创新,并形成一批原创性理论成果和认识。

同时,我国海洋地质调查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大幅提升海洋地质认知水平。

——首次编制了27张基于实测资料的中国海域1100万海洋地质系列图,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一是重塑了东亚大陆边缘的构造格局。厘定了东亚大陆边缘各构造单元的边界和性质,提出了新的构造单元划分方案,查明了断裂发育特征,刻画了主要断裂的深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揭示了中国海域地壳厚度和地壳性质变化特征。二是厘定了中国海域中生代-新生代地层系统。建立了海域综合地层分区方案,揭示了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发育特征和规律,阐明了晚三叠世-新近纪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格局的演变过程,建立了陆架晚第四纪地层标准钻孔,厘定了晚第四纪地层的基本格架。三是基本摸清了我国海域多期次岩浆分布和岩浆作用的迁移规律。

——提出两项重要理论认识,建立三套技术方法体系。一是提出了“东亚洋-陆汇聚边缘多圈层作用”理论模式,揭示了洋-陆汇聚边缘海域各圈层相互作用的时空演变以及构造格局、沉积演化、资源分布与环境变化等地球科学问题,丰富了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二是提出东部陆架 “陆源慢速”和南海“多源快速”两种沉积分异模式。三是建立了“多维多参量立体综合调查”技术方法体系。形成了包括深空对海观测技术、空中对海观测技术、低空大气采样与分析技术、海水测量和分层采样与分析技术、海底沉积物采样与分析技术、海底表面扫描技术和海底深层探测技术等多种技术方法集成的立体综合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体系。四是形成了“多源异构大数据相互约束和验证”技术方法体系。建立了贯穿全海域的重磁震大剖面,通过层析成像-古温度场-重磁震约束深部构造,建立了海域构造地层格架,大幅提升了数据精度。五是海洋地质调查“三位一体”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编制了《海洋地质调查“地质云”、智能化、大数据“三位一体”建设规划》,研制了海洋地质调查全流程信息化支持系统,完成了数据采集终端开发,进行了现场采集测试并投入实际应用,标志着海洋地质调查全面进入全流程信息化阶段。

——支撑海洋能源资源保障和重大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一是支撑海洋油气资源调查,圈定了8个“深水”油气远景区和5个“深层”油气远景区。二是支撑重大工程建设。发现多种类型海砂资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资源支持,为海砂勘查指明了方向;系统评价了渤海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三大海峡通道灾害地质环境,编制了三大海峡通道灾害地质图,初步摸清了潜在地质灾害的类型和发育位置。三是支撑“蓝色国土”生态文明建设。查明了长江、黄河、珠江三大河口沉积演化特征,建立了河口三角洲三阶段的发育模式,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三角洲地区陆海交互作用的影响机理。查明了辽河、长江、黄河、闽江、珠江五大河口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为改善河口地区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地质依据。

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资源评价部主任张作衡做了题为《2018年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的报告。

张作衡从油气资源地质调查进展、大宗急缺矿产地质调查进展、战略性新兴矿产地质调查进展三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调查新进展。

——油气资源地质调查进展。一是长江经济带页岩气调查取得重大突破。以构建长江经济带页岩气勘查开发的新格局为目标,实现了由长江上游向长江中、下游的战略拓展; “三位一体”综合评价优选了17个页岩气有利区,为勘查开发提供了新目标。二是松辽盆地页岩油调查取得突破性进展。三是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调查取得重大进展。

——大宗急缺矿产地质调查进展。一是钾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二是黔东铜仁地区取得南华系锰矿找矿重大突破。三是新疆玛尔坎苏锰矿实现新区、新层系找矿重大发现。四是重庆城口震旦系锰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五是内蒙古维拉斯托锂锡多金属矿深部调查取得重要进展。六是云南小龙河锡矿外围找矿获重要发现。七是地质调查助推胶东金矿找矿取得新突破。八是四川会理-会东矿集区厚覆盖区首获铜矿找矿新进展。九是云南镇雄地区磷矿调查取得重大突破。十是整装勘查区矿产地质调查取得一批重大找矿成果。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圈定找矿靶区114处,新发现矿产地10处。

——战略性新兴矿产地质调查进展。一是南疆地区锂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川西地区锂矿找矿取得重大进展。三是贵州纳雍、云南腾冲等钪稀土矿找矿取得重大发现,发现国内罕见超大型独立钪矿和中-重稀土矿。四是湖南连云山白沙窝稀有金属矿调查取得新进展。五是闽西、赣南等地萤石矿调查取得重要进展,福建清流-明溪地区新发现萤石矿产地5处、圈定找矿靶区13处,赣南兴国-宁都地区新发现萤石矿产地3处,圈定找矿靶区4处。

同时,张作衡还介绍了推进矿产调查技术标准改革和转型升级的情况。一是围绕服务方向、指导理论、发展动力“三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新时代地质调查工作转型升级,制定并发布了《固体矿产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二是探索推进了智能矿产地质调查。三是编制了新一代15万矿产地质图等系列示范图件。

水工环地调工作新进展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主任邢丽霞做了题为《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进展》的报告。

据邢丽霞介绍,2018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全面提升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文明建设能力和水平等,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重大进展和明显的服务成效。

——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一是支撑服务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根据雄安新区规划建设需要,提高了容东片区等重点规划建设区工程地质调查精度,完成了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区划,支撑了新区数字规划平台建设,初步建成了地质环境监测网。二是支撑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编制了《支撑服务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廊坊市北三县协同发展规划地质调查报告》和相关专题报告、图集,在国土空间布局、重大线性工程规划、地热资源开发、地面沉降防控与地下水资源保护等方面提出了有关意见与建议。三是支撑海南自贸区(自由港)建设,开展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生态地质调查、城市地质调查等。四是支撑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在成都、青岛、郑州、西安、南昌、延安、武汉、杭州、海口、惠州、锦州、安庆等城市开展了地质调查示范。五是支撑海岸带经济社会发展,编制完成了全国和分省的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和报告;开展了海岸带陆海统筹综合地质调查,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逐步形成了“陆海并重、南北并进”的新格局。

——服务防灾减灾。一是支撑服务国家防灾减灾重大决策,编制完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和相关生态保护修复的考虑和建议》,经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审议后,提交至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二是提供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为白格滑坡堰塞湖、雅鲁藏布江色东普沟崩滑碎屑流灾害应急调查与处置等提供技术指导。三是研发6类普适型监测预警技术装备,通过仪器设备可以实现全天候、自动化监测与预警。

——探索地质调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一是探索并开展生态地质调查,编制了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试行),初步建立了全国生态地质单元分级分类指标体系,在青海、四川等地区开展了泥炭沼泽碳库调查,推进滨海湿地、荒漠化、石漠化地区生态地质调查。二是推进地质文化村建设,以地质遗迹调查为依托,拓展自然、人文、历史等多种资源调查;挖掘山水林田湖草文化,精讲地质故事;服务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管理;推进地质特色小镇和地质文化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

——创新服务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一是集成创编首套中国自然资源图系,为承接水资源调查、拓展生态地质调查、支撑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系统修复等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二是水文地质和水资源综合调查及监测和服务水资源管理得到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对全国地下水动态的有效监测。三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取得新进展,初步完成全国、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识别了重大问题与风险,对水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等开展初步评估,支撑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四是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取得新进展,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撑。五是矿山环境监测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指导编制了全国及31个省土地损毁遥感解译图,统一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技术要求。

——地热科技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一是钻获多处高产能地热。二是构建了雄安新区热储空间结构,评价了雄安新区地热资源量;三是编写了《中国地热能报告(2018年)》。

——全力推进信息化服务。一是建立了部省地灾信息互联互通平台。二是建立了地下水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完成了地下水监测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开发,全面接收实时监测数据,并接入地质云2.0平台,实现了国家--市三级业务联动和水利部数据共享机制。三是建立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系统。四是建立了矿山恢复治理面积指标属性确认系统、在线图斑审核确认系统,可以为政府管理提供支撑服务。

同时,邢丽霞还就中国地质调查局水工环对外合作情况向与会人员做了介绍。

海域1100万区域地调主要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基础地质室副主任张勇做了题为《海域1100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与创新认识》的报告。

据张勇介绍,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5年)形成了统一的外业调查、资料处理、样品测试分析、成果图件编制和报告编写标准。第二阶段(2006-2015年)实现了中国管辖海域调查覆盖,形成了19个图幅图件与调查报告。第三阶段(2016-2019年)总结成果,形成我国管辖海域“一图一库一报告”。

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一是首次实现了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全面覆盖,系统获取了基础地质调查资料。二是编制了首套基于实测资料的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地质系列图件。三是建成了标准统一、结构合理的空间数据库,研制了“数据驱动编图”与“数据更新”的智能化模式,实现了检索、浏览、统计与分析等功能,建立了“数据驱动编图”与“数据更新”的智能模式。四是形成了一套“志书性”著作,对我国海域构造、地层、第四纪沉积、地貌、矿产、环境地质因素等特征与规律进行了客观、系统阐述,可作为海洋资源勘查、海洋科学研究、重大工程建设、海洋环境保护的一套“工具书”。

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一系列创新性认识:一是获得了我国管辖海域基础地质新认识,重塑了东亚大陆边缘构造格局,厘定了中国海域地层系统,揭示了地球物理场特征,刻画了地貌形态。二是建立了大陆边缘“东亚洋-陆汇聚带多圈层作用”理论模式,提出了“一个边缘、两次消减、三次伸展、分层控制”新模式,丰富和发展了地球系统理论。三是提出了东部陆架海“陆源慢速”条带状和南海“多源快速”环带状两种沉积分异模式,大大提升了边缘海沉积学理论。

通过全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开展,我国首次系统性获得了海洋基础地质实测数据,实现了中国管辖海域1100万比例尺全面覆盖,获得了诸多重要科学认识,推动了我国西太平洋边缘海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究,有效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引领和带动新领域和新层位资源调查,助力重大涉海工程建设。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