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激活力 绿色发展谋新篇

---陕西省府谷县副县长段智博谈镁工业发展

2019年11月26日 12:19 937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镁资讯   作者:

在2019年全国镁行业大会暨镁业分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上,陕西省府谷县副县长段智博就府谷镁工业的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环保提升等方面,对镁产业的发展理念、定位、远景进行了分析。
他在会上介绍了府谷县的基本情况,他指出,府谷县位于陕西省最北端,地处秦、晋、内蒙古三省区交汇处,全县总面积3229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境内资源富集,煤炭储量丰富,全县含煤面积16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230亿吨,主要由侏罗纪煤和石炭二叠纪煤两大煤系构成,均属优质的动力煤和化工用煤;高岭土储量居全国之首,铝矾土储量6.4亿立方米,占陕西省总储量的85%;水资源优势突出,年水资源总量5.91亿立方米;区域电力供应充足,电力装机总容量650万千瓦,预计“十三五”末将达到1300万千瓦;区位优势明显,紧邻华北,距京津塘和环渤海地区较近,境内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四通八达,已建成神朔、准朔铁路、神府高速公路和9条出境通道可通往各地。府谷是国家西电东送、西气东输、西煤东运的重要枢纽,是国家规划的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桥头堡”,也是陕西省规划的煤电化载能工业园区、省直管县试点和省级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多次入选“全国百强县”,是陕西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段智博说,镁产业是府谷县承接原煤开采和载能工业的特色产业,已成为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也是府谷县循环产业集群中不可缺少的核心产业。近年来,府谷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谋划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开创新局面,全力打造“中国镁谷,世界镁都”产业新高地:一是固本强基,做好原镁生产的“引领者”。从2002年府谷第一家镁企业诞生以来,目前已发展到34户,总设计产能85.75万吨,建成产能76.5万吨,全部配套了兰炭、焦油等项目,多的达到9个,少的也在4个以上,呈现出组团式、集群化、园区型发展格局。经过近20年的“摸爬滚打”,府谷县镁在产业规模、产品产量、稳定供货等方面具备了相当实力,2018年,府谷全县镁产量37.01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产量占全国比重接近50%,全球接近40%,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镁业分会为府谷县授予了“全国最大镁生产供应基地”牌。可以说,府谷镁产业完全有能力保障全国、乃至全球镁业的发展需求。二是创新驱动,做好产业升级的“先行者”。“府谷镁”特点鲜明,优势突出,应用领域广泛,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发展前景广阔。近年来,府谷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引导镁行业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对原有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创新、升级。在造气工段方面,采用被誉为“环保节能综合利用煤气发生器”的圆形半焦钢炉做为造气炉冶炼镁锭;还原环节,镁企业普遍使用蓄热式还原炉体,这种炉型使用了蜂窝式蓄热体,使蓄热体比表面积达到1200~1400m2,极大增强了蓄热效果。一批冶炼技术提升、镁合金深加工等技术创新项目陆续进入实质性阶段,其中高品质镁“两步法”绿色冶炼示范项目正式落地、新田镁合金5万吨镁竖罐冶炼示范项目稳步推进、金川鸿泰镁合金公司与重庆元和利泰公司合作的镁合金压铸件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为府谷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三是环保先行,做好绿色发展的“践行者”。凭借独特的资源禀赋和循环优势,府谷县在传统皮江法炼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利用原煤生产兰炭时产生的富裕荒煤气,作为冶炼镁的燃料,成功实现了皮江法炼镁技术的本土化改良,形成了高度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发展模式。据测算,跟传统皮江法相比,府谷县这种独特的生产工艺,每生产一吨镁可节约标煤4.82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了46.7%。特别是近3年来,府谷县镁企业累计在环保技改方面投入资金达20亿元,重点围绕镁生产造气、煅烧、制备、还原、精炼五个生产工段产污节点,大力推广实施竖罐炼镁、冶金红渣余热利用等技术,配套建成了尾气脱硫、回转窑除尘、煤棚焦棚、排渣场、烟气在线监测、污水处理等污染防治设施,全面提升了镁生产机械化、智能化、清洁化水平,有效降低了能耗,减少了污染物排放,为府谷镁产业清洁化、循环化、高质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环保技术保障和支撑。
当前,府谷县正按照“优化煤、增容电、做强镁、扩产能”的思路,全力打造建设“千万吨级镁铝及合金基地”,这为府谷县镁产业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随着中国能源原材料产业战略西移,府谷县已成为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这更为府谷县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府谷县也将积极做好协调服务,搭建好产业发展合作平台,为企业营造优越的发展环境,携手并进,共同描绘中国镁业创新、绿色、协同、高效发展的“镁”好蓝图。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