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助力,催生矿业生态修复新业态

——从废弃矿山治理与生态修复看矿业发展

2019年12月19日 9:56 267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2018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强调,要落实和深化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生态环境监管、国家公园、生态补偿等生态文明改革举措,加快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使东北地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并在抚顺矿业集团西露天矿了解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情况和矿坑综合改造利用打算后,指出“要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要本着科学态度和精神,搞好评估论证,决不能就治理而治理,要将治理和产业发展相结合,做好整合利用这篇大文章。”

从2018年底设想提出到后续筹备组建,历时9个月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生态产业工作委员成立。2019年11月,东北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与产业发展座谈会在沈阳召开。组织这场座谈会的正是中国矿业联合会矿业生态产业工作委员会,该工作委员会由中矿联依托沈阳地调中心成立,是将生态和产业融合到矿业领域的专业工作委员会,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作为老工业基地,东北因矿产资源而兴,也因矿山开发而忧。治理和修复矿山生态环境,不仅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解决好的历史遗留问题,也是新时代东北地区矿业矿城转型发展的动能支撑点。

事实上,不仅东北,也不仅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从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到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再到矿山公园建设,近年来我国矿业行业在制度创新、经验积累上不断探索,丰富和完善着绿色矿业建设的内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在新时代的背景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手段和行动,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因其产业化的独特魅力、生态化的多重效应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

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是时代要求

今年10月,自然资源部就《关于建立激励机制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解决我国矿山生态修复历史欠账多、现实矛盾多,“旧账”未还、“新账”又欠等突出问题,破解资金投入不足瓶颈制约,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

此前,4月25日,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的通知》,同时出台了《长江经济带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方案》。5月15日,自然资源部又在湖南岳阳召开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周边及汾渭平原等重点区域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作部署会。

矿山生态修复已然成了生态环境修复中的重中之重。将矿山生态治理与修复置于矿业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个脉络中,更有利于我们窥见其中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我国是一个矿产资源大国,矿业开发不仅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物质保障,支撑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长期粗放式、压缩式发展,造成了“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突出表现为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的消耗增长过快,资源环境代价过高,资源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具体表现为枯竭废弃矿山数量不断增多,许多废弃的矿山暴露在社会中成为一个个伤疤,使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逆向演替严重。

面对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与困境,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更是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需要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放到突出的位置,加大保护环境的力度,改变先污染后治理、边治理边破坏的状况。这不仅将直接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对于矿业而言,与生态文明同频,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将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即人类逐步认识到矿业开发和生态环境同等重要,生态优于开发,而采取的措施或行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标识。

应该看到,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有关部门、有关省份及矿业行业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特别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绿色勘查、绿色矿山建设及矿山生态修复,确保矿业开发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之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取得了不少成效。

用辩证的视角看待废弃矿山

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一样,矿山开发支撑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废弃矿山,或因为修复治理不当、不及时,致使矿区地面塌陷、地质灾害、地下水资源及其含水层被破坏等,影响生态环境。

以辽宁为例。辽宁省自然资源丰富,曾经为新中国建设奉献了大量的钢铁、煤炭、石油、菱镁矿、黄金、木材等自然资源,以及经济建设急需的商品粮。然而,无序的高强度开发留下的是地质灾害频发的露天矿坑和遗弃的废渣堆,以及无休止的污染和灾害治理。

对于辽宁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志忠总结为:一是浅部资源濒临枯竭,废弃矿山数量巨大。辽宁省曾经是矿产资源大省,经过半个多世纪高强度开发,大部分资源已经濒临枯竭。全省现有矿山9412座,其中废弃矿山3304座,还有矿山周边分布尾矿库843座。废弃矿山、废石场和尾矿库占地达32万亩,不但破坏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还造成大面积的污染和频发的地质灾害。

二是主要城市地下水质堪忧,工程地质问题凸显。辽中南城市群规模不断扩张,导致水资源短缺,地下水质量堪忧。沈阳市近邻活动断裂带,地壳地质结构缺乏系统研究,地下空间利用程度较低,开发深度较浅,老工业企业聚集区地下水污染严重;大连市坐落在5条活动断裂带上,受陆海双重地质作用影响,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质灾害复杂多样,滑坡、崩塌、岩溶和采空区地面塌陷问题较为严重。

三是耕作层肥力急剧下降,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由于土地的过度开发,有机质逐年下降,土地板结退化、污染、养分失衡、粮食品质下降等问题已经很严重。沈阳地质调查中心开展的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结果显示,辽河流域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平均仅为1.6%,绝大多数处于有机质缺乏以下水平,和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比较,土壤中有机质、全 N、全 P 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有机质平均下降17%,耕作层土壤厚度减少13.6cm,相对减少了30%,年减少 0.38cm,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的形势严峻。

尽管面临着严峻的治理形势,但是矿区环境治理的脚步一直在国家层面的推进中不断探索着。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印发《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原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着力完善开发补偿保护经济机制,大力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恢复和综合治理新机制。截至2016年,全国用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资金超过900余亿元,完成治理恢复土地面积92万公顷。

在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下,黑土地调查硕果累累,首次系统查明东北黑土地54项元素的分布分配特征。海伦市政府利用黑土地调查成果,在长发镇规划建设了万亩天然绿色富硒水稻示范基地,成功打造了“龙江富硒第一村”,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在城市地质领域,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以矿业城市抚顺为示范,查明了抚顺采空区的分布,评估了煤矸石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和城市生态环境健康风险,开展了抚顺矿区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研究,建立了抚顺城市地质环境信息管理与服务系统,提出抚顺西露天矿坑综合利用和抚顺采煤沉陷区恢复治理规划建议;以长春市、吉林市为示范,开展地面沉降现状监测,评价地下水资源现状,进行长吉经济圈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供水安全研究和重点工作区水土环境质量专题研究,为长吉经济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提供依据。

此外,鞍钢集团将遍地碎石和粉尘飞扬的排岩厂、尾矿库建设成为绿树成荫的生态观光园,有6座铁矿确定为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罕王建材利用铁矿尾矿,采用先进工艺,生产出发泡陶瓷,用于内墙保温装饰,是建筑材料中的“宝马”“奔驰”,产品效益可观。阜新百年赛道城,利用新邱区上世纪末破产的12个废弃煤矿坑,建设新型竞赛、旅游、休闲项目。

尽管我国历史遗留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任务十分繁重,新的废弃矿山仍在不断产生,生态恢复的压力依然很大,但辩证地看,这正意味着其综合利用空间的广阔。

修复需要综合统筹与科学规划

2018年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培育壮大新动能为重点,激发创新驱动内生动力。要依靠创新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坚持凤凰涅槃、腾笼换鸟,积极扶持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

矿区生态修复是一项涉及多要素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长期任务,既需要纳入自然资源综合管理统筹考虑,协调好历史、当前与未来的关系,也需要秉持科学的精神与态度,遵循矿山开发规律与市场经济规律。

从国内外矿区生态修复治理的实践看,其多与土地复垦、旅游资源开发、景观建设、资源利用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生态修复、博物资源利用、旅游开发、复垦造田、垃圾处理、仓储等修复类型,诞生了矿山+旅游、矿山+园区、矿山+特色小镇等产业发展模式, 例如日本国营明石海峡公园、法国Biville采石场生态恢复、英国伊甸园、德国鲁尔区等都是因地制宜,综合不同的功能与特性,对矿区环境进行成功改造。

对东北地区矿山生态环境修复,中国矿业联合会会长彭齐鸣主张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一是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修复领域要转变观念,矿产开发要考虑闭坑后后续产业的植入,生态修复不能简单地“填坑填洞加覆绿”,绿色发展不是简单地绿化;二是矿业要融入到地方经济发展大环境中去,创建矿业可持续发展新模式,留下一片美丽的环境和健康的产业;三是矿山生态修复要纳入到国土空间规划中,治理要与产业一并考虑;四是地勘单位要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急国家之所急”,积极参与建材类矿产资源评价、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尾矿综合利用工作中;五是矿山企业要积极转型发展,企业只有做到高质量发展才能实现绿色发展目标。

李志忠建议:一是遵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开展主要经济带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全面查清自然资源家底,开展以水资源、地热、活动断裂、地下采空区和露天采坑等为主的综合调查评价,开展陆海一体化的地质生态综合调查和以农业地质生态环境为主的自然资源调查,选择资源型城市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加强矿业城市综合地质调查,同时开展自然资源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二是按照全面绿色发展、有效防范生态风险要求,实施废弃矿山现状调查和动态监测,建立信息监测系统,实现废弃矿业资源综合利用;三是按照良好生态环境普惠民生福祉要求,引智引资,转化成果,建立自然资源产业科技园,推动绿色健康产业快速发展。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传统治理模式明显动力不足。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大量矿山未得到有效利用,很多地方政府对矿山治理难以有效推进,多半因治理资金有限。

矿山生态环境修复需要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的作用及积极性,解决好政策支撑、社会支持的宏观问题,也要及时断奶,灵活自主解决修复技术、修复资金、修复方式的关键难题,并依据各自资源禀赋、产业要素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区域价值、战略价值,真正打通产业化的三脉七轮,形成社会化、差异化、生态化的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治理模式。

废弃矿山是一种尚未被充分开发的潜在资源,其修复和治理也在新时代被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构成,被赋予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重大使命。如何将其融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并产出持续的产业效益,实现矿山生态修复生命、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是绿色矿业发展的应有之意,也是一道极具含金量且前景美好的时代课题。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