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模精神擦亮轻金属标准化创新名片:记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中铝首席工程师张树朝
2019年12月20日 9:42 3580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科技创新
他带领团队积极实施标准化战略,专注有色金属行业检测标准创新,承担了我国轻金属领域绝大部分分析检测方法标准的起草工作。负责起草并已发布实施国际标准2项、国家及行业标准228项,研制国家级标准样品19套,有力地推动我国铝镁工业的技术进步,提升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他就是中国铝业公司首席工程师、河南省劳动模范、郑州研究院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树朝。在10月底举行的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周年纪念大会上,他被授予“有色金属标准化终身成就奖”荣誉称号。
33年来,张树朝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专心于轻金属检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应用。先后获得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创新贡献三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1项、三等奖1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在核心期刊和国际或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3篇,主编《现代轻金属冶金分析》《镁冶金分析》等专业书籍。
夺回我国轻金属产品质量“话语权”
2006年以前,我国轻金属领域技术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常常因标准问题而遭遇不公平的对待。比如,电解铝生产用的预焙阳极,因缺少相应的检测方法标准,出口时都要委托国外的机构进行检测。缺少话语权的贸易,时常因“质量”问题受到外方刁难,使企业蒙受巨大损失。作为国家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的负责人,张树朝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他组织人马奔赴全国各地进行调研,全面了解全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实际情况,参照国外最先进的技术,通过反复试验,不断征求利益相关方意见,修改完善,审定报批。2006年,发布实施了“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系列22个有色金属行业标准,掌握了轻金属质量监督检验技术主动权,一举改变了我国轻金属出口的检测需交由国外机构出具检测报告的历史。近年来,在张树朝及其团队的努力下,通过不断补充完善,“铝用炭素材料检测方法”系列标准已经达28个,与煤沥青、煅后石油焦等系列检测方法一起组成了全世界检测项目最全、技术最为先进的标准体系。
成功把中国标准“晋升”为国际标准
2010年12月1日,是我国有色金属领域标准化建设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在全国有色金属协会标准技术委员会和众多企业的大力支持下,郑州研究院倾全院之力,由张树朝领衔起草的第一项国际标准ISO 8287∶2011《原生镁锭》国际标准,经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批准发布实施,实现了中国企业主导制定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标准零的突破。从这一天开始,我国优势产品——高纯镁(99.99%)标准成为国际标准。这项标准的发布实施,助力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标准的整体质量,使中国企业共享质量发展的优势。基于在有色金属国际标准研制中的突出成就,郑州研究院被全国有色金属标准技术委员会授予“镁及镁合金国际标准研制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2018年7月,张树朝带领团队历时5年研究制定的国际标准ISO 20258:2018《镁锂合金 锂含量的测定 ICP-AES法》发布实施,彰显了中铝郑州研究院在镁及镁合金领域标准制修订的能力。
“让更多的中国标准走出去,成为国际标准,能更好地带动轻金属产品、技术、装备和服务走出去。”张树朝说。
让员工都成为标准化创新的能手
近年来,标准创新已成为郑州研究院的服务企业的一张亮丽名片。2015年,为激励青年员工在标准化创新中快速成长,郑州研究院成立了“张树朝劳模创新工作室”。四年来,在张树朝的带领下,工作室成员怀揣标准创新的梦想,透过辛勤的汗水,共同擦亮着轻金属标准创新这张名片。崇尚创新、崇尚实干的氛围日益浓厚,标准化创新的新生力量正茁壮成长。
工作室青年高级工程师李波、仓向辉,以生产企业铝用耐火材料问题为导向,起草了《铝用耐火材料技术要求》范本,中铝公司发布后实施,填补了企业标准的空白,使我国铝用耐火材料的质量迈上了新的台阶。
工作室教授级高工张元克,心无旁骛,专攻有色金属标准样品研制,取得了丰硕成果,他研制的标准样品先后荣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
工作室已有8人次获得全国有色金属标准技术委员会、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有色金属分委员会等先进工作者。
“践行创新发展理念,服务企业提质增效,让标准成为产品质量的‘硬约束’。我们有信心在有色金属行业标准化建设方面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树朝说。
责任编辑:杨净茹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