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基础能源,煤炭行业经历了五年高歌猛进的投资潮,在有效缓解能源瓶颈的同时,产能过剩风险日益凸显。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据不完全调查,目前包括新建、改扩建、技术改造和资源整合在内的全国煤矿在建规模高达11亿吨左右,这接近去年全国近半的煤炭产量。
“问题的严重性在于,以煤炭为龙头,进而上马电力、冶金、煤化工以及其他高耗能项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所研究员周大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指出。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煤炭价格的走高,从2002年到2005年,煤炭行业投资年均增长50%,2006年增幅也达27.2%。这五年间,全国新投产煤炭产能约6.66亿吨。
发展改革委报告指出,根据煤矿建设周期,预计2007年、2008年新投产能力将有较大幅度增加,产能增长快于煤炭需求增长。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早在去年底就敲响了警钟。他们预计,到2010年全国煤炭需求约为25亿吨,而现有煤炭产能和在建规模已过30亿吨。
“这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有关,把资源变成利益,从而跑马圈地,扩大生产规模。”周大地指出,以煤炭为主拉动整个产业链的这种发展,是以低效利用资源为标志的发展,以至于很多地方政府不管宏观经济形势,盲目扩大投资。
周大地分析说,目前地方煤矿建设主要处于跑马圈地的状态,上马煤炭项目后,再建设高耗能行业和发电基地。
高耗能行业在一季度的再度抬头印证了这种判断。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6%,高于同期工业增速2.3个百分点;氧化铝产量增长53.7%,钢材出口增长1.2倍;有色金属业投资增长56.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0.4个百分点。
国家有关部门对煤炭产能过剩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去年下半年以来,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清理煤矿在建项目,控制新开工煤矿项目,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煤炭投资的过快增长。今年一季度,煤炭投资同比增幅为4.1%,回落比较明显。
发展改革委报告预计,今年煤炭供需在总体保持基本平衡态势的基础上,供大于求的压力进一步增加。当然也不排除局部地区、部分煤种、个别时段出现供应偏紧的情况。
目前,由于国家控制出口、鼓励进口的政策效应日渐显现,特别是国际国内市场煤价的逐渐接轨,进口煤炭成为沿海地区电厂等的经常性行为,煤炭净进口局面在一季度的出现,给国内煤炭市场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为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发展改革委等八部门将组织开展专项大检查。检查内容包括:落实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调控政策情况;落实差别电价政策情况;清理和纠正在地价、税费等方面违规出台的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优惠政策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