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上的地质情

——江西省地矿局赣南地质调查大队服务赣州脱贫攻坚纪实

2020年05月19日 11:32 375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于都、兴国、宁都、赣县正式退出贫困县!赣州实现历史性脱贫。”一时间,微信朋友圈被这条消息刷屏。426日,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宁都县、兴国县、赣县区4个县(区)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标志着赣南革命老区11个贫困县自此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实现整体脱贫。
长期工作和生活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的赣南地矿人深受红色精神的感召和影响,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践行地质工作服务精准扶贫,在赣州脱贫攻坚征程中贡献地质智慧和力量。
闻令即动 脱贫实践有温度
赣州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由于历史、自然等多重原因,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集中,是全国较大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之一。
198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组织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定点扶贫的重大决策。原地质矿产部(自然资源部前身)作为第一批定点扶贫部门,自1987年3月,赴赣南老区扶贫,赣南地质调查大队(以下简称“赣南队”)就是地矿部、地矿局、地质队“三位一体”扶贫组织形式的成员。
赣南队作为部定点扶贫赣南的具体实施者,自1987年起,33年来,不管机构如何变动,人事如何调整,赣南地矿人始终不忘初心,持续接力,保持一支稳定的队伍,在赣南对口定点扶贫征程中贡献地质力量。据不完全统计,30多年来,赣南队在矿产勘查开发、地质灾害防治、矿山环境治理、遥感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助学等领域参与实施了上千个综合扶贫项目。
在做好扶贫项目建设的同时,赣南队充分发挥驻地地勘单位的优势,以队属山水大厦宾馆为主体,秉持“自然资源系统一家亲”的理念,想方设法为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司(局)、中心、院所等各大单位来赣州工作人员,做好后勤保障服务,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尽锐出战 资源保障有力度
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赣南队以地质调查工作为支撑,服务赣南脱贫攻坚,一路阔步前行,不断创造喜人成绩。
赣州矿产资源丰富,但部分县(区)也存在着地质调查程度相对较低、基础地质工作存在欠账等问题,优势资源接替形势依然紧迫。赣南队作为赣南地质找矿的主力军,坚持发挥技术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需求相结合,实施了一批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水工环综合地质调查、优势矿产资源勘查评价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地质调查+扶贫”的特色之路。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工作中具有战略意义的综合性基础地质工作,是一切地质工作的先行。在赣南队实施的《江西省上坪圩、牛斗光幅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项目实现了基础地质和矿产调查成果双丰收。该项目进一步细分了岩石地层单位,基本建立了测区地层格架,划分了测区侵入体填图单元,查明了区内中生代陆相火山岩岩性岩相;通过牛斗光幅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查明了钨、锡、铜等21个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场特征,圈定了15处综合异常,新发现大、中型远景稀土矿各1处,金龙铁矿、热水坑地热、上桂萤石矿等矿点7处,为该区域提供了坚实的地质基础资料。
实施的《江西赣县-阳埠地区矿产地质调查》项目圈定找矿远景区3处,新发现金矿点9处,提交金矿找矿示范产业基地1处。基地内金矿资源丰富,资源潜力巨大,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价值。近年来,找矿示范产业基地范围内及周边累计吸引资金投入超2000万元,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升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为当地的脱贫攻坚注入了新活力。
《江西于都银坑-宁都青塘地区金银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新发现矿(化)点13处,圈定找矿靶区4处,构建了“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江西会昌岩背-寻乌铜坑嶂地区锡多金属矿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在空白区新发现矿点3处,提交找矿靶区2处,钻孔验证见矿效果较好,构建了勘查区岩浆热液型锡矿成矿模式及预测模型。
地处兴国县兴江乡的画眉坳钨矿,是赣南地区钨矿山元老之一,该矿历经60余年开采,已探明资源基本开采殆尽,亟须开展找矿预测工作指导找矿。赣南队实施的《江西省画眉坳地区找矿预测》项目在构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地质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物化探资料综合开发,通过蚀变矿物填图、土壤-汞气-磁法-激电综合剖面圈定浅部矿化,利用CSAMT-重力格架剖面定位深部隐伏矿带(体)和成矿地质体,预测画眉坳主矿带往北东空白区侧伏延长两公里以上,相当于目前矿体延长的一倍,通过钻孔验证,成功揭露10余条脉幅10厘米以上的含钨石英脉,为画眉坳老矿山及区内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一项项地质找矿成果,凝聚着赣南地矿人的心血与付出、智慧和汗水;一项项地质找矿成果,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愈战愈勇 服务民生有速度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优质、稳定的饮用水成为老区人民需求增长最快的民生问题之一,服务解决安全饮水和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成为赣南队服务脱贫攻坚战新的作战方向。
赣县区五云镇夏潭村是国家级贫困村,人口1326人,位于石灰岩、红层地区,季节性缺水严重。村民生活用水主要使用简易水管,从山上或溪流直接取水,细菌、农药残留、牲畜养殖直排等因素导致水质无法保障,长期以来,“用水难”“喝上干净的自来水更难”一直是萦绕在村民心头的一大痛点。
2016年10月,由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牵头,联合赣南队组成的找水团队向夏潭开进,全力实施“夏潭饮水示范工程”。至2017年1月,历经近三个月的时间,反复研究钻探井位、钻进施工等一系列找水打井过程,找水团队在迂回曲折中坚定前行。1月20日,夏潭1井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当清泉喷涌而出时,全村奔走相告,纷纷涌向井口品尝这甘甜的井水。找水团队乘胜追击,在这之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捷报再传,3月12日夏潭2井完钻终孔并成功见水。夏潭1井井深124.8米,单井水量大于200吨/天;夏潭2井井深127.4米,单井水量为220吨/天。两口井的水量均满足了工程设计要求,水质均达到生活饮用水标准,保证了夏潭村全体村民生活用水、特色农业种植用水和远期乡村旅游发展用水需求,彻底改善了当地用水状况。
2019年9月,在赣州四县全力冲刺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赣南队积极融入“地质调查+扶贫”,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中心、武汉中心主导下,迅速成立“找水打井突击队”,并在宁都县洛口镇灵村刘均前,打响找水打井会战第一枪。找水团队以导水、储水构造为主攻方向,根据遥感解译图像初选工作靶区,在地面展开调查,综合物探资料确定井位,最终采用空气潜孔锤技术实施快速钻探。经过找水打井突击队连夜奋战,2019年10月1日,刘均前小组的探采结合井成功出水,涌水量达到130吨/天。期盼喝上放心水的村民们纷纷赶来,亲切称之为“国庆井”。
由自然资源部部署组织开展的“定点扶贫赣州四县找水打井”会战中,赣南队与武汉、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密切配合,实施的于都、宁都两县找水打井项目取得了明显实效。对两县核定67处缺水村组共实施探采结合井81口,成井61口,总涌水量达7933.8吨/天,可解决59处村组39782人的安全饮水需求。1月8日,宁都县人民政府将印着“找水打井技术精湛、心系老区助力脱贫”的锦旗送到了赣南队队长陈武的手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赣南地矿人将时刻牢记“勘探金山银山、守护绿色青山”的使命,大力弘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积极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攻坚克难、锐意进取,用忠诚见证地质初心,用行动扛起地质使命,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赣南地矿”力量。

责任编辑:张雪卉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