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中育新机 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擘画中国经济新发展

2020年05月24日 13:16 161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学习进行时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

危机中育新机 变局中开新局:习近平擘画中国经济新发展

人民网北京5月24日电 (万鹏、任一林)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5月23日上午看望了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强调,要“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关于中国经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哪些最新部署?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记者采访了多位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此次参加经济界别联组会有何深意

——直面挑战 传递信心

听取大家发言后,习近平总书记表示,来看望全国政协经济界的委员,参加联组讨论,感到十分高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员、副教授周跃辉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直面挑战、传递信心。过去的一年,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之复杂严峻,为改革开放以来之罕见,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社会运行造成巨大的冲击,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国际金融市场震荡。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必须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我国发展。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拥有庞大的市场主体和各类专业化人才,拥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中等收入群体。因此,不管我们面对多大的外部挑战和不确定性,都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应当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把直面挑战、传递信心这两层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稳中向好、长期向好主要是因为我们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政策优势:我国经济潜力足、韧性强、回旋空间大、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二是工业体系、内需、投资等优势: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14亿人口形成了超大规模内需市场,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投资需求潜力巨大。三是制度优势: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这种制度既有利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有利于促进效率和公平有机统一、不断实现共同富裕。”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洪向华对记者说,这次讲话深刻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能够对经济发展充满信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为什么没有变等问题,释放了经济发展的积极信号。

如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

——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联组会上,王一鸣、刘旗、刘永好、胡晓炼、杨成长等5位委员,围绕发挥新就业形态积极作用、特色生态资源转化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民营企业化危为机、发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作用、以新视角制定“十四五”规划等作了发言。

针对新就业形态这一话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肖汉平谈到,新就业形态扩大了就业渠道,但新就业形态的法律地位有待明确。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广泛运用,新就业形态将迅猛发展,传统的就业制度、就业方式、就业理念等快速变化,出现了各类不同于标准雇佣模式以及传统非正规就业模式的新就业形态。新就业形态的出现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挑战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就变得格外重要。

周跃辉表示,新就业形态来自“新产业形态”。这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但也催生和推动了不少新的产业形态。比如,像线上课堂、网上办公、远程医疗、信息传输、农村电商、数据分析等新业态成长迅猛,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逆势成长的新增长点,打开了一扇新的“业态之窗”。新的产业形态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劳动力资源进行配置,由此引导劳动力向这些领域流动,形成新的“劳动力容器”。这些新的“劳动力容器”,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由此我们可称之为新就业形态。这些新就业形态可能会面临劳动者法律保障、劳动者报酬定价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接下来通过相关政策加以规范和解决。

“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出现的崭新就业形态,它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具有强大生命力。”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永胜认为,我们应当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支持各种新就业形态,促进经济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就业形态,理性对待它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及时制定相应政策和法律,妥善加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要以发展的方法来解决。对新就业形态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辩证看待,持宽容态度,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总结规律、促进发展、不断完善。

如何巩固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

——在危机中育新机 于变局中开新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分析形势、把握发展大势,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困难、风险、挑战,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巩固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面向未来,我们要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针对这一问题,周跃辉对记者说,要做到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具体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着力点:第一,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当前的疫情形势之下,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第二,把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为根本之策。从这次疫情可以充分看出,科学技术在疫情防控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巩固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亦离不开科技创新这个根本之策。第三,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有效投资。要继续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等,促进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第四,发挥好消费在经济回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商旅文体协同,依托“互联网+”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第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和深化国际合作。要支持外贸企业抓紧复工生产,加大贸易融资支持,积极参与国际协调合作,优先保障在全球供应链中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企业和关键环节恢复生产供应,维护全球供应链稳定。

如何积极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各类市场主体增强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增长研究室主任袁富华认为,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转型的三个趋势:第一是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竞争加剧,第二是老龄化成为大趋势,第三是消费和服务业成为中国发展主导因素。在这三个趋势下,中国城市化发展可持续性,需要资源配置规则的重新修订。资源配置的原则,由工业化时期的效率和生产为中心,转向新时代效率与公平兼顾与平衡。资源配置规则的修订方式是:一方面充分发挥价格信号的激励和约束作用,激发创新活力,这是由知识经济的信息分散化自身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转向社会保护和社会投资,社会保护主要是通过再分配形式保证社会公平,社会投资主要是通过科教文卫发展升级人力资本,为未来经济效率提供保证,因此需要通过政府在社会保护和社会投资的有效作用,建立起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良性循环机制。

怎样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至关重要。“六保”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要全面强化稳就业举措,强化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做到粮食生产稳字当头、煤电油气安全稳定供应,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障基层公共服务。同时,要在“稳”和“保”的基础上积极进取。

留得青山,才能赢得未来。洪向华表示,从字词的本来意义上来看,“稳”和“保”是处于守势地位的,但是“稳”和“保”是积蓄力量。“保”是保存实力、发展实力,“稳”是稳住阵脚、稳住心神,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主要着力点,也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保证。只有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才能为积极进取创造条件,有利于转危为机、促进经济社会走向良性发展。要稳住经济基本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只有稳住经济基本盘,兜住民生底线,才能在稳的基础上积极进取,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培育壮大新的增长点增长极,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要多措并举帮扶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加快落实各项政策,推进减税降费,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要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对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使其焕发生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抓紧布局,对疫情中催生的新业态积极扶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万箭齐发促发展的势头。

“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的重要着力点,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李永胜谈到,看待经济形势要有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去分析和研究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化危为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是破解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难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思维方法;强化责任担当,是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根本保障;决胜脱贫攻坚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啃下的硬骨头。要认识到,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变,我国具有市场、人才、技术、创新、投资、经济体制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经济发展我们要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