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绿水青山方得脱贫“金山”

2020年07月13日 9:31 360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上半年,脱贫攻坚工作虽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但依然陆续有捷报传来:截至6月,四川、贵州均已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惠及建档立卡贫困群众约290万人,全国已有十几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全部实现了脱贫摘帽……纵观脱贫攻坚的决战历程不难发现,绿水青山不仅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寓脱贫攻坚于生态建设之中才能实现“真脱贫、脱真贫”。

在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敏感地区存在高度交叉重叠。曾一度有人认为,生态保护与扶贫开发恰如鱼与熊掌一样不可兼得。历史上,不乏生态条件优越的地区,由于长期乱采滥伐、过度畜牧造成生态恶化而沦为贫困地区。现实中,一些地方为了完成脱贫任务,盲目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项目,个别地方甚至不惜占用农田林地,最终导致无法稳定脱贫而积疾返贫。也有一些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了合适的经济增长点却忽视了生态保护,大规模过度开垦引发水土流失,不得不向生态产业转型重头再来……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是脱贫致富的重要保证,破坏生态的扶贫逃不过返贫的自然惩罚。

庆幸的是,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越来越重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如何与生态建设深度融合。曾经轰动一时的“怒江水电开发之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当时,“如果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保护就成了空谈”的扶贫开发论甚嚣至上,这一无视大规模建坝开发所隐藏的灾难性生态隐患的论调,遭到了社会质疑与专家反对。所幸,有关方面慎之又慎,怒江13级水坝电站项目被否定,为盲目开发者上了“生动的一课”。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尝试将产业发展融入生态建设,探索生态治理、特色养殖、规模种植、旅游观光、生态农田等致富产业。比如,库布其生态产业扶贫实现治沙改土、特色种养、生态产业、扶贫互动的一体化循环发展体系,不仅带动了沙区农牧民摆脱贫困,还建成了祖国北疆和黄河中游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更难能可贵的是,国家层面多部门联动制定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统筹部署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和生态产业发展,着力通过改善当地生态提升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些地区的脱贫攻坚与生态新村建设相融合,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充分考虑生态因素,产业发展也更多兼顾生态维护,形成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当然,精准的生态扶贫,源自对当地自然资源进行深入详查研究,统筹协调产业产能和资源禀赋之间的关系,探索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思路。越来越多的扶贫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条件本身就是重要资源,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可以说,关于扶贫开发和生态保护,我们有过惨痛的教训,也有过难得的经验。这一切,不仅仅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益借鉴,更为我们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启示与鞭策。如今,定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消费扶贫、行业扶贫、片区扶贫……无论选择哪种扶贫方式,都不能忘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发展初衷;不仅如此,巩固脱贫成果依然需要坚持不懈地进行生态建设和保护。

全面小康,不能没有生态文明;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生态文明建设也一样。当前,脱贫攻坚“收官”在即,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越到紧要关头越要有定力,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度贫困的硬骨头再难啃也要算好长远账。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