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稀土:中国稀土产业科技引领者

2020年08月14日 8:1 92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稀土   作者:

近日,众多网络名人走进包钢,切身感受了“新国企的力量”,也感受到了北方稀土的蓬勃发展势头。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神舟”号系列飞船、“中国探月工程”和“载人航天”等诸多国家重点工程都离不开北方稀土研制生产的关键材料和器件。

作为中国稀土的龙头企业,北方稀土以行业发展为己任,积极倡导实施战略储备,合理保护、开发利用资源。

使命依然

1954年,包钢(集团)公司在构建共和国钢铁骨架的同时,也为新中国孕育着被称为“朝阳产业”的稀土工业。1961年,在沉睡了千万年的荒原僻野上,稀土工程奏响了建厂创业的凯歌,北方稀土在钢铁工业大发展的洪流中应运而生。

从1978年起,方毅副总理受小平同志委托七下包头,从稀土的选矿、分离到开发、应用,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

这期间,在老一辈稀土选矿和冶金专家的帮助下,几代稀土人战天斗地,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先后完成稀土选矿和冶炼分离工业化试验,打通了原料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经营持续向好。

如今,北方稀土完成3万吨磁性材料、15000吨抛光材料、3000吨贮氢材料、1000吨发光材料、50000立方米催化材料的产业布局,其中磁性材料、抛光材料产能位居世界首位;同时,有选择地发展稀土终端应用产品,进军LED产业。伴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公司实现从原料型企业到原料、材料以及终端应用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北方稀土“白云鄂博”和“物华”商标获“中国驰名商标”,是稀土行业仅有的两个中国驰名商标;“白云鄂博”牌商标已在美国、日本、欧盟、韩国、澳大利亚完成国际注册。

科技引领

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科技进步史,改革开放以来,以包钢为主体的科研工作者独立自主地研制成功一系列稀土产业的基础性工艺技术,这些科研成果像座座奇峰峻岭,崛起在中国稀土工业的源头,以自己的绝对高度带动我国稀土产业万里东流。

作为一个最初由选矿、分离企业组建的上市公司,北方稀土最初的业务局限在稀土选矿、分离等初级加工,进入新世纪以后,北方稀土发力发展下游功能材料和应用产品,但很快就面临底子薄、人才少的瓶颈。

“十二五”以来,北方稀土进一步加大对稀土院的科研投入,建成了国内目前最大的稀土材料中试基地,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紧密衔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步伐;建成稀土院天津分院,充分利用京津地区人才、资金、技术等优质科研资源;获批并建设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实现了自治区国家重点实验室零的突破同时,进一步提升白云鄂博研究水平;与中科院共建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充分利用中科院高端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动北方稀土产业链延伸。

目前,北方稀土已建立技术中心18个,其中国家级中心4个,包括“白云鄂博稀土资源研究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北方稀土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国内最大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并与中国科学院、自治区科技厅、包头市政府共建“中国科学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建有自治区和包头市两级“稀土新材料院士工作站”。2001年,北方稀土建立了包头市第一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稀土科研创新能力全球领先。

目前,针对白云鄂博稀土矿和中国稀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北方稀土在稀土选矿、稀土湿法冶炼、稀土冶金、稀土材料及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很大成就。科研项目500多项,获奖成果114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51项;获得发明专利115项,实用新型专利132项;制修订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139项,在国外核心刊物发表专业论文276篇。

“十三五”时期是北方稀土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迈上产业中高端的关键时期。按照包钢实施以稀土为重心的战略转型的要求,北方稀土“十三五”期间,产业规模效益进一步扩大,销售收入达到300亿以上,稀土原料产品产业实现集约化、现代化、基地化;稀土磁性材料、抛光材料、稀土催化材料规模和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第一,贮氢材料、发光材料、稀土合金材料等产业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位列全国前五位。

面向未来,北方稀土将以稀土资源优势为主要依托,以“深化改革实现高速度增长,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线,巩固现有的原材料产业优势,积极稳妥地推进产业化,引导产业结构继续向中高端发展,持续做大做强。

责任编辑:周大伟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