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记江西省劳动模范、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江铜研究院采选研究员林清泉
2020年12月10日 12:23 841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铜资讯 作者: 周见洋
应用技术研究是什么?是只囿于实验室的一方小天地?是枯燥无味的机械劳动?是艰涩难懂的高深科技?
在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江铜研究院采选研究员林清泉眼里,应用技术研究就是现实的生产力“源头活水”,枯燥难免,但反复探索、千锤百炼之后的柳暗花明,让人乐在其中。
10月,金秋时节的赣鄱大地,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林清泉,这位常年辗转于江铜各矿山一线的博士研究员换下江铜蓝工装,身披绶带、着一套西装出现在2020年江西省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现场。这一天,他被授予“江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要多出科研成果,珍惜维护好这份荣誉……”林清泉,中南大学博士毕业,举手投足间给人沉稳和善之感。翻开他的简历,一组闪亮的数字让人印象深刻:自2017年8月入职江铜以来,他常年扎根矿山搞科研,主持和骨干参与科研项目7项,其中已实现产业化的科研成果年增经济效益1000万元以上,2019年入选江西省“双千计划”创新领军青年人才。
以矿为家 深耕一线“白加黑”
应用技术研究者的心中,大都装着“产业化”三个字。
2017年8月,博士毕业不久的林清泉辞掉了高校工作,入职江铜研究院。
尽管在求学阶段已有不少矿山采选方面的科研经验,但作为江铜“新兵”的他,首先想要的是尽快熟悉现场,了解矿山一线。入职后第二天,他便去了江铜德兴铜矿,在矿山周边租下房子,“解决生产问题,必须要沉下去,发掘最底层的东西。”
那会儿,团队成员少,取样、破碎、磨矿、浮选、样品加工等每个试验步骤,林清泉都自己完成。为了赶试验进度,“白加黑”的工作模式是常态,甚至有时周末拉上妻子当助手,一起加班做试验。林清泉从最源头的矿石着手,带着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初衷,积蓄力量,吃透一线生产工艺,发现并解决生产技术问题。
很快,林清泉迎来入职以来的第一个挑战。“硫铁矿制酸烧渣含锌超标,销售难,影响生产,赶紧请研究院帮忙解决。”2017年9月,江铜永平铜矿总工程师心急如焚地找到江铜研究院,提出技术需求。再三斟酌,这一重任落在了8月份刚刚入职的林清泉身上。
“既然让我负责,我就一定要把项目做好。”接到任务后的林清泉一头扎了进去,开始了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每天早出晚归“蹲”在生产现场,第一时间掌握现场疑难问题……就这样,他开启了“以矿为家”的“职业生涯”。
转眼间三年过去了,项目做完一个又一个,位于南昌的江铜研究院各项设施也越来越完善,但入职后在德兴铜矿租下的房子,林清泉至今还保留着。
“作为采选研究员,我的战场在矿山,解决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只要工作需要,随叫随到,永远在路上。”
攻坚克难 创新提效竞一流
有人说,科研是智者和勇敢者的事业,是奋斗与跋涉的过程。关键时刻,面对艰难险阻,越要勇敢地承担起重担和责任。
林清泉接手的“永铜硫精矿提质降锌”项目属于行业难题,此前国内外多家知名院校曾来到矿山试图攻克该技术难题,并有专家团队正在研发该课题,但均未取得产业化成果,其难度可想而知。
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科研经验,林清泉很快在对现场工艺诊断的基础上找到了硫精矿含锌超标问题的“根源”,林清泉带领团队一起加班加点地开展硫精矿提质降锌试验。从矿石选矿试验到现场溢流样验证试验,历时2个月,小试取得了理想的结果。
然而,前进中的每一步都充满不确定性,工业试验连续运转了10天,试验指标却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工业试验不得不被迫结束。
“新技术不成熟,适应性不行,很难产业化应用。”“一吨吨药剂投下去了,一点效果都没有。”“药剂成本这么高,经济上肯定不划算。”一句句质疑传入林清泉的耳中,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日俱增。
压力之下,他每天工作14小时以上,白天做实验,晚上思考方案,琢磨下一步的构思对策。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地技术构想、现场调研和400多次的试验探索,最终创造性地开发出硫精矿提质降锌技术,解决了复杂含锌铜硫矿石的分选难题,成功推动了新技术的生产应用,每年可为企业创造700余万元经济效益。
科研项目成功后,他的脚步没有放缓,不断深化工作,有力推动了江铜在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的技术进步。随着其在铜硫多金属矿分选领域的推广,这项研究成果对提升我国复杂铜硫矿石的选矿技术水平也将起到促进作用。
在为永平铜矿解决了燃眉之急,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为了实现江铜城门山铜矿无尾化及推动矿山可持续发展,林清泉成功开发出尾矿硫资源高效回收技术,最终将尾矿的硫含量由2%降低至0.5%以下,达到了尾矿用于建材原料的要求,同时获得年产量10余万吨的合格硫精矿产品,年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
常年扎根现场,不但为他积累了大量经验和一线资料,更磨炼了他面对任何困难的信心与勇气。入职三年来,先后承担了“永平铜矿硫精矿提质降锌试验研究”“城门山铜矿浮选尾矿降硫试验研究”“提高城门山铜矿伴生元素钼回收率的试验研究”“德兴铜矿尾矿有价元素调查与小型试验研究”“微细粒辉钼矿高效分选工艺及机理研究”等项目研发工作,用创新驱动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协作分享 科研路上传帮带
江铜研究院作为江铜人才科技的聚集地,近年来每年大批引进新人。如何让新生力量为公司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科研能够取得显著成绩,和团队互帮互助、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息息相关。林清泉深知团队的意义,工作中,他乐于分享心得,交流经验。对于共事的科研人员,尤其是缺乏现场应用研究经验的同事,他总是热情解答他们的科研疑惑,做好朋辈引导,激励团队共奋进。
研究员戴智飞跟林清泉做项目两年,现在也能独当一面了。“林博士很严,试验中出点小差错,他便要求整个试验重新做一遍。林博士也很随和,像一位贴心的大哥,经常跟我们拉家常。他是我们的好同事、好老师、好朋友。”戴智飞说道。
每接到一个项目,身边的工人和同事得知他是博士,纷纷把握机会提出自己碰到的生产难题。林清泉总是耐心细致、深入浅出地作答,顺便普及操作背后的原理。有一次,一位选矿技术员问他:“为什么高碱度矿浆中的硫铁矿比低碱度矿浆中的硫铁矿需要更长的活化时间才能上浮?”林清泉想了想,用乌龟和兔子赛跑的故事,解释了其中的道理,那名技术员听完一下就明白了。长期扎根一线,也让他与许多一线员工成为朋友。
“打造勇于创新、敢于冒尖的新锐团队,才能永葆生机活力。”谈及未来,林清泉表示,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是科研人员的终极使命。科研的骨头必定越来越难啃,作为江铜科研工作者,就更需要超常的毅力,不断探索,勇于尝试创新,努力为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源头活水”。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