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推进铝加工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
2021年01月28日 10:15 7603次浏览 来源: 大河网 分类: 铝资讯
2021年1月18日,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弘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电力相关内容梳理如下:
一、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8280个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3.5万个,太焦高铁、青电入豫、尧山至栾川高速等项目建成投用。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汽车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新能源、运动型车辆占比提高,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示范应用。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提升,千万吨级智能磨机、低风速风电设备等新产品投放市场。
“十三五”这五年,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8%。
2021年重点工作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钢铁、铝加工、煤化工、水泥、煤电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
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统筹地上地下,推广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快重点区域智慧停车、智能充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0万套、基本建成13万套,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加快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产业,谋划推进外电入豫第三通道。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装备和产品,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开展多领域低碳试点创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推动农村电网提档升级,完成5000个配电台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000千米。提高5G网络覆盖面,加快推进5G重点场景应用,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
全文如下:
政府工作报告——二○二一年一月十八日在河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河南省人民政府省长 尹弘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及“十三五”主要成就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共河南省委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经济持续恢复向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2.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8%。
一年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科学有效防控疫情,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我们快速阻断疫情传播,坚决筑牢阻击疫情“中原防线”。疫情暴发时正值在省外务工、就学人员春节返乡高峰。面对严峻形势,我们坚决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号令,扛牢责任,审时度势,除夕晚上成立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大年初一迅速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响应,严格落实“四早”要求,果断实施重点人群、重点地区、大型活动管控和物资保障等“十个坚决到位”措施,采取“大数据+网格化”方式,控住全省高速公路出入口、干线和农村公路节点,管住所有村庄和社区人员流动,1亿河南人民群防群控、联防联控,迅速阻断了疫情扩散蔓延,打了一场漂亮的疫情防控阻击战!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救治患者。第一时间确定148所定点医院,组建19支省级应急医疗队,86万名医护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以圆方集团员工为代表的医院护工、保洁员、保安等甘做防控一线“无名英雄”,不遗漏一个感染者,不放弃一位患者,把重症、危重症患者转移到省级医院,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治愈率达到98.3%。
我们树牢一盘棋意识,倾力支援湖北。在自身抗疫任务艰巨、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下,尽己所能为湖北提供防疫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先后派出15批1281人援鄂医疗队,派出117名公安干警支援随州,为全国抗击疫情作出了河南贡献。
我们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扎实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因应国内疫情变化,在做好防控前提下,分区分级有序推动企业复产、项目复工、商超复市、学校复学,做到了复工企业所有职工和2854万返校师生零感染。针对境外疫情蔓延情况,严格入境航班人员和进口冷链食品管控,精心组织承接国际航班分流,构建从国门到家门的闭环链条,实现境外疫情在我省零传播。对疑似阳性检测者第一时间组织流调溯源,市县疾控机构基本建成P2实验室,全省单日核酸检测能力超过220万份。自去年3月28日以来,全省无新增本地病例。
在共克时艰的日子里,各级各行业迅速行动,周密组织开展人员防控、防疫和生活物资保供稳价,22.5万个基层党组织、565万名党员带领群众排查防控,58.9万名机关干部下沉到村和社区,17.7万名民警辅警全员在岗,300多万名志愿者投入到疫情防控一线。防疫物资生产企业克服困难开足马力生产,科研团队夜以继日研发抗疫装备和药品,快递小哥不惧风险为千家万户送去生活物资,环卫工人起早贪黑净化环境卫生,新闻工作者深入报道抗疫感人事迹,普通劳动者在各自岗位默默奉献,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遍布海内外的河南老乡全力支持家乡抗疫。这都凸显了河南人民的硬核力量,彰显了中原儿女的家国情怀!
(二)供需两侧协同发力,经济持续回稳向好
把保市场主体作为“六稳”“六保”的重中之重。面对全省经济一季度大幅下降的不利局面,坚持把稳住经济基本盘放在突出位置,围绕解决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难点问题,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20条举措,打好税收和社保费减、免、缓、降、返政策组合拳,落实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开展民营经济“两个健康”百县提升行动,深入实施“一联三帮”保企稳业专项行动,帮助企业渡难关。全年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超过1500亿元,其中减税降费近800亿元。新增企业贷款超3200亿元,存量贷款利率下降0.3个百分点左右。在困难局面下,全省实有市场主体数量逆势增长11.9%,新登记136.9万户。
以“两新一重”为重点抓项目稳投资。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8280个重大项目建设,新建5G基站3.5万个,太焦高铁、青电入豫、尧山至栾川高速等项目建成投用,中原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加快推进,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观音寺调蓄工程等“四水同治”项目开工建设,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3%,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
因时因势促进消费回稳。针对疫情下居民消费方式变化特点,大力发展网络消费、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新业态。完善商业街、便利店等传统消费设施,出台消费券、购置补贴等激励政策,举办系列促消费活动,稳定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销售,促进商贸零售、餐饮、旅游等传统消费持续回暖。健全乡村物流体系,13个县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农村消费潜力加快释放。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当月增速连续5个月正增长,呈现稳定复苏态势。
(三)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三农”基础更加稳固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力克服疫情影响,以剩余贫困人口5000人以上的20个县和52个未脱贫村为重点,实施集中攻坚,出台支持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27条政策,实施重大项目156个。出台精准支持政策,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带贫企业复产、扶贫项目开工,开展消费扶贫,全省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比上年增加16.8万人,实施产业扶贫项目9929个,金融扶贫贷款余额达1900多亿元,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左右。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全面查漏补缺,强化老弱病残等特殊贫困群体兜底保障,深入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加强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监测和帮扶,提高脱贫质量。全省剩余35.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
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稳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新建高标准农田660万亩,粮食产量达到1365亿斤,再创历史新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推动优质农产品进军高端市场。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533万亩和1893万亩,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57%。新创建灵宝、内乡2个国家级和30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
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管道天然气进村新增超过120万户,改造户用卫生厕所150万户,85%以上的县市建立城乡一体的市场化保洁机制。开展乡村规划试点,文明村镇创建取得明显成效。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1.4万公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
(四)以新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动能加速汇聚
把加快新经济布局作为抢占发展制高点的突破口。瞄准产业前沿和技术前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及网联汽车等10个新兴产业链现代化提升方案,“一链一策”专班推进。数字经济快速成长,启动智慧矿山、智慧城市等应用场景项目151个,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在全国率先布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成效明显,新华三智慧计算终端全球总部基地、中国长城(郑州)自主创新基地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3.4%。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安图生物医学检测设备智能化取得突破,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郑州临空生物医药园入驻企业23家。新增国家级孵化平台24家,全国首个千亿级科技服务企业启迪科服总部落户河南。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出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强化新技术应用赋能,改造提升优势产业和传统产业,新培育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149个,企业上云6万家。汽车产业升级态势明显,新能源、运动型车辆占比提高,氢燃料电池公交汽车示范应用。装备制造智能化水平提升,千万吨级智能磨机、低风速风电设备等新产品投放市场。新材料产业链不断延伸,部分铝合金、铜合金新产品填补国内市场空白,尼龙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实施重点技改示范项目150个,新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86万吨。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信息、金融、物流等保持较快增长。
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出台促进郑洛新自创区高质量发展20条措施,国家超算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启动建设。生物大分子药物等14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成立。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42家。实施重大科技专项,超大直径硬岩盾构、光互连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新突破。探索“创新策源在外、生产应用在河南”的合作模式,与中科院、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开展深度合作。新遴选中原英才计划高层次人才205人,建设“中原学者工作站”30家,组织开展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延揽各类人才3.9万人,签约落地人才合作项目519个。
(五)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步伐加快
突出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及两大都市圈战略定位和空间布局,向两市和郑州航空港实验区下放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出台郑州都市圈生态专项规划,中原科技城启动建设,郑开科创走廊、郑许智能制造、郑新生物医药等产业带加快建设。编制完成洛阳都市圈发展规划,设立100亿元洛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基金,一批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保、交通运输等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南阳、安阳、商丘以发展优势产业为引领,加快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濮阳、三门峡、信阳、周口等省际边界城市主动对接周边区域发展战略,要素集聚能力不断增强。平顶山、鹤壁、漯河、驻马店等找准自身定位,发展特色更加鲜明。又有5个省辖市成为全国文明城市。预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2%。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制定实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引导各地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发展、生态功能等定位差异化发展,对首批15个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市,加大资金、土地等要素倾斜支持。深入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加快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改造老旧小区76万户,基本建成棚改安置房24.8万套。开展县域经济发展情况专项审计,启动实施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开展精准招商,推动产业转型和特色产业提升,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
(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启动370公里沿黄复合型生态廊道建设,高标准建成120公里示范段。加强流域环境治理,18个国控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把黄河安澜作为底线任务,加强河道综合整治和重点防洪工程建设,打好黄河流域“清四乱”歼灭战,建成501公里标准化堤防,强化防汛组织调度,实现安全度汛。突出工业、农业、城乡供水及地下水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用水方式转变,实施引黄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节水能力不断提高。
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把改善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以大气污染治理为重点,持续推进“三散”治理、工业企业深度治理、移动污染源精细管理,大气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全省PM2.5、PM10年均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1.9%和13.5%,优良天数增加52天、增幅全国第一。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省辖市建成区144处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全部完成。国家下达的土壤污染防治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七)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持续增强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全省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网上可办,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两个工作日以内,全面开展营商环境评价,“放管服”改革跑出河南加速度。稳步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两类公司”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集体经济组织达到4.9万个,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家庭承包耕地的69.3%,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稳慎推进。坚持“多规合一”,推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开发区体制、公共资源交易、财税、电力、价格、交通、医药卫生等领域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全面扩大对外开放。郑州—卢森堡货航在中欧防疫物资运输中发挥重要作用,“双枢纽”地位进一步巩固,郑州机场完成货邮吞吐量64万吨、增速居全国大型机场首位。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洛阳和开封综合保税区、许昌保税物流中心、南阳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开放平台获批建设。成功举办全球跨境电商大会、中国(郑州)产业转移系列对接活动,借助进博会推介河南,全省进出口总值6654.8亿元,增长16.4%。
(八)切实保障改善民生,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加大民生支出。在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把节省的资金重点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基层运转,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7957.6亿元,重点民生实事全面完成。
千方百计保就业。面对疫情对就业带来的空前压力,创新实施“四有一可”模式,帮助1373万农民工返岗复工,出台稳就业28条措施,综合运用援企稳岗、扶持创业、技能培训等手段,多渠道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全省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新增城镇就业122.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万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60.7万人,新增返乡创业16.4万人、带动就业74.7万人。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收统支,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提高143.5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至每人每月108元。启动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330万城乡低保对象、50万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进一步加强。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高等教育转型发展、分类发展、内涵建设取得新成效。儿童和心血管两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正式挂牌,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9个,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全面提速。组建文化旅游投资集团,设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基金。太极拳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隋唐洛阳城等大运河文化带项目加快推进,双槐树遗址考古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石窟寺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民族宗教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完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效。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因灾损失持续下降,全年没有发生重大及以上安全事故。依法做好信访工作,信访总量持续下降。市场监管稳步推进,食品安全省建设取得新进展。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人民防空建设,深化全民国防教育,支持军队改革发展,双拥氛围更加浓厚,兵员质量稳步提升,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不断强化。第七次人口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等事业健康发展。统计、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社科研究、援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开展重点工作常态化跟踪审计,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政府自身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持续提升。
各位代表!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全省上下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发展作为1亿河南人民最根本的福祉,全力以赴谋发展,心无旁骛抓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中原更加出彩宏伟事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这五年,综合实力实现重大跨越。全省生产总值先后迈上4万亿元、5万亿元两个大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财政总收入超过62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突破1万亿元。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7万亿元、6万亿元。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重大国家战略叠加实施,“五区一群”等国家战略平台加快建设,河南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这五年,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制造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超过2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接近50%。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实现由乡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快速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172家,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到102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两番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万家、居中部首位。
这五年,三大攻坚战成效显著。718.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PM2.5、PM10年均浓度累计下降幅度均超过30%,劣Ⅴ类水质国控断面动态清零,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国土绿化提质增量,沿黄生态廊道初具规模,小秦岭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金融、地方政府债务等风险有效化解,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
这五年,基础支撑能力更为坚实。米字形高铁网基本建成,郑徐、郑阜、商合杭、郑太、郑万河南段等高铁开通运营,郑州机场三期北货运区开工建设,郑州地铁进入网络化运营时代,高速公路总里程达7100公里,淮河、沙颍河水运通江达海,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不断强化。电力总装机突破1亿千瓦,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28%。出山店水库、前坪水库下闸蓄水,引江济淮、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小浪底南北岸灌区等十大水利工程加快推进。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提速,县城及以上城区实现5G网络全覆盖。
这五年,改革开放取得关键突破。“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建成省市县乡村五级全覆盖的政务服务网,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市场主体达到781万户。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完成剥离,“僵尸企业”依法顺利处置,郑煤机改革经验全国推广。空中、网上等“四条丝绸之路”联通世界,自创区、自贸区等“五区联动”能级提升,郑州机场客货运吞吐量跃居中部地区“双第一”,中欧班列(郑州)辐射30多个国家130多个城市,跨境电商网购保税模式不断完善,海关机构实现省辖市全覆盖。进出口总值累计2.78万亿元,居中部地区首位。五年实际吸收外资901亿美元,实际到位省外资金4.7万亿元,分别是“十二五”的1.4倍和1.6倍。
这五年,民生福祉显著改善。每年高质量办好重点民生实事,财政民生支出累计3.5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稳定在7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687.4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72.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前一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目标。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和人群全覆盖,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散居和集中供养孤儿及城乡低保标准持续提高,80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住院基本医保报销比例提高5%,孤老病残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130万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实现住有所居,58.1万户农村家庭彻底告别危旧住房,惠及30万人的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安置工程基本建成。“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达到10个。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建设成效显著,特色骨干大学和学科建设计划全面启动,6所高职学校入围国家“双高计划”,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基本消除,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所有县市均有1所公立医院达到二级甲等,94%的疑难重症在省内得到救治,集中带量采购的药品和耗材价格平均降幅超过50%。居民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国平均水平。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等项目建成投用,殷墟、甲骨文等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成效明显,文旅融合发展取得新进步,黄河文化影响力和凝聚力显著增强。
各位代表!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这些成绩的取得,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亲临我省视察,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作出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为河南发展定向领航,极大激发了中原儿女奋勇争先、共谋出彩的满腔热情和奋斗精神。过去五年的工作成就,是省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凝聚着全省人民的心血、汗水与智慧,离不开中央驻豫单位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驻豫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河南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从短期看,全省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还不稳固,消费恢复相对较慢、消费热点还没有充分形成,投资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从长期看,传统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较重,新产业新经济新业态占比不高、创新驱动力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质量不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部分政府工作人员创新意识、担当精神、能力素质亟待增强。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不负人民重托。
二、2035年远景目标及“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当前,河南已经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了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走到了由大到强、实现更大发展的重要关口,站上了可以大有作为、为全国大局作出更大贡献的新起点。在这一历史方位下,我省战略叠加的机遇期、蓄势跃升的突破期、调整转型的攻坚期、风险挑战的凸显期等阶段性特征明显,我们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根据《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制定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
《纲要草案》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奋勇争先、更加出彩,坚持“两个高质量”,基本建成“四个强省、一个高地、一个家园”的现代化河南。在经济强省建设上,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幅提升,人均生产总值力争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在文化强省建设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黄河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更加广泛深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生态强省建设上,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在黄河流域率先实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开放强省建设上,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水平大幅提升,贸易和投资实现高水平自由化便利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地位基本确立。在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上,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大幅提升,建成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建设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在幸福美好家园建设上,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平安河南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法治河南基本建成;居民收入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建成教育强省和健康中原,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目标是任务书,也是动员令,要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关键在于坚持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在省委正确领导下,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河南提供根本保证。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新征程、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绚丽篇章的关键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河南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落实“四个着力”、持续打好“四张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以党建高质量推动发展高质量,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河南开好局、起好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纲要草案》用“实现八个更大”描绘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一是全国新增长极培育实现更大跨越。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总值再迈上两个新的大台阶、年均增长6%左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突破60%,中原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强省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二是中西部创新高地建设实现更大跃升。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走在中西部前列。三是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更大作为。内需潜力充分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7%左右,营商环境显著优化,高标准市场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流通体系更加完善,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四是乡村振兴实现更大突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高,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五是文化软实力实现更大提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广泛弘扬,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新成效。六是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实现更大进展。生态强省加快建设,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保护修复走在黄河流域前列,森林河南基本建成。七是民生福祉实现更大改善。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以内,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超过95%,人民生活品质明显提高。八是治理效能实现更大提升。法治河南、平安河南建设深入推进,服务型政府加快建设,社会治理水平明显提高,基层治理走在全国前列,全方位立体化公共安全网基本形成,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这些目标顺应了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我们将锲而不舍、久久为功,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创造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新业绩!
着眼于推动“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现代化河南建设,《纲要草案》提出了十二项战略行动:围绕夯实根基,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心城市能级提升、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乡村建设行动。围绕提升优势,实施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高能级开放平台提质、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行动。围绕弥补短板,实施科教资源引聚突破、营商环境优化、生态治理和生态廊道建设提质,以及基础能力和民生补短板行动。围绕强化保障,实施清风中原建设、高质量党建引领行动。这些行动具有基础性、引领性、突破性,是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抓手,我们将科学有效组织,集中力量推进,以重点突破带动发展全局,在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之路上阔步前行!
围绕“十四五”发展目标,《纲要草案》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十五项重点任务,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激发经济内生动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大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决定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省作为总量超过5万亿元的经济大省,要在新一轮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必须以创新培育发展新动能,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创造新需求新供给,释放市场化改革红利,实现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打造中西部创新高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抢抓国家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推动郑洛新自创区提质发展,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原创新创业中心,加快建设郑开科创走廊、打造百里创新创业长廊,构建支撑全省、服务全国的创新策源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100家创新龙头企业,争取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5万家。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努力实现关键共性技术与“卡脖子”技术群体性突破。加快建设人才强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造就一批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努力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人才创业优选地、人才活力迸发地。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营造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河南成为创新创造的热土。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实施战略支柱产业链提升工程,巩固提升装备制造、绿色食品、电子制造、先进金属材料、新型建材、现代轻纺6个战略支柱制造业,发展壮大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3个现代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形成10个万亿级产业。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工程,构建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及网联汽车、新一代人工智能、网络安全、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智能传感器、5G等产业链,形成10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企业加能提效,形成60家以上国内的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建设现代服务业强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样化升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强化高能级产业载体支撑,以国家级战略平台和高端产业创新平台为龙头、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为支撑,集约化配置要素资源。通过五年努力,推动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河南速度向河南质量、河南产品向河南品牌转变,全面挺起先进制造业“脊梁”。建设数字河南。迎接数字时代,全面推进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建设,建设数字经济新高地。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在城市治理、乡村振兴、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加快以省辖市为主体的“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数字生活新服务标杆城市。提升数字化治理水平,建成省市数字政府云,全面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社会治理“一网通管”、政务数据“一网通享”,打造指尖上的政务、屏幕上的民生,让千家万户享有更加智能便捷的生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消费扩容提质,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和旅游经济,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支持郑州、洛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区域消费中心和特色消费中心。拓展投资空间,扩大“两新一重”领域投资,健全向民间资本推介项目长效机制,改进政府投资基金运营机制,加快政府投融资公司转型升级,健全“要素资源跟着项目走”机制,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培育形成20个左右全国供应链企业和2—3个现代供应链体系全国城市,建设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全国性、区域性专业市场和配送中心。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升郑州航空港支撑服务双循环功能,推进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和园区建设,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与东盟、日韩、中亚、欧盟等重点国家和地区双向投资经贸合作,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中探索路径、争做示范,努力实现自主自强目标。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扭住市场化改革这个关键,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动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地方立法,深化“两个健康”示范县创建,建设全国示范省,建立规范化机制化政企沟通渠道。保障市场公平竞争,加大产权保护力度,持续放宽市场准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二是贯彻协调发展理念,增强发展平衡性。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解决城乡、区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日益紧迫,必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加快弥补薄弱环节和滞后领域,促进均衡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决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立足打造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全国重要的口粮生产供给、粮食储运交易、绿色食品加工制造、农业装备制造中心和面向世界的农业科技研发、农业期货价格中心。建设现代农业强省,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和现代农业载体建设工程,选育各类农业新品种1000个以上,创建10个左右国家级、100个左右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80%以上的乡镇和行政村达到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增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提升参与全球竞争和集聚高端资源功能,推进郑开同城化发展率先突破,建设现代化郑州都市圈,形成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源。提升洛阳副中心城市功能,增强要素集聚承载和跨区域配置能力,强化与郑州国家中心城市错位发展,加快建设洛阳都市圈,在全省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协同区建设,发展壮大重要节点城市,联动建设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深入落实县域治理“三起来”、乡镇工作“三结合”,夯实强县富民的产业支撑,推进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局面。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完善区域空间治理,构建主副引领、两圈带动、三区协同、多点支撑的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和空间格局。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坚持适度超前、整体优化、协同融合,实施新一代信息网络建设和新型计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系统布局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打造全国重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和信息集散中心,实现城市家庭千兆宽带、农村家庭百兆光纤和乡镇以上5G网络全覆盖。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实施现代化机场群建设、铁路网拓展、公路网提质、内河水运畅通、枢纽场站提升工程,“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形成。构建低碳高效的能源支撑体系,实施电力“网源储”优化、煤炭稳产增储、油气保障能力提升、新能源提质工程,增强多元外引能力,优化省内能源结构。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实施黄河安澜、江淮海流域防洪工程,把水资源作为的刚性约束,注重水资源优化配置。通过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持续提升公众文明素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谋划建设河南博物院新院、省图书馆新馆、省美术馆新馆,促进文化旅游全域融合发展,擦亮“老家河南”品牌,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历史文化地标,构筑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
三是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我省地跨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坐拥太行、伏牛和大别山生态屏障,又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和主干线,在全国生态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目前,生态环境改善从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到来,区域性、结构性污染等问题依然突出,特别是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碳减排对经济社会粗放式发展形成刚性约束,需要我们更加自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强省。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引领,完善“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保护格局,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示范区,确保黄河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森林河南,增强山地生态屏障功能,构筑生态廊道网络,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强化大气污染精准防治,深化水污染综合治理,保障土壤环境安全,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乡生活垃圾有效治理,劣Ⅴ类水体和县级以上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更多蓝天、碧水、净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深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和农业投入结构,持续降低碳排放强度,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5个百分点左右,建设30个生态环境友好型静脉产业园,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书写新时代美丽河南的壮美画卷,让美好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延伸!
四是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内外联动水平。我省作为不靠海、不沿边的内陆地区,正是因开放而加快崛起振兴,必须顺应扩大对外开放新形势,以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赢得更大主动。加快建设开放强省。开放是全方位的,进一步增强河南市场面向全国全球的吸引力,坚持内外联动、量质并重、全域统筹,高水平建设开放通道枢纽,以“空中丝绸之路”为引领,全面推动“四路”联动互促、融合并进,促进全球高端要素资源汇流涌聚,加快航空经济发展,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枢纽经济先行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开发区、综保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功能,自贸区制度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郑州)、跨境电商规模和质量保持全国,全面提升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中的参与度、链接度和影响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重点领域攻坚行动,营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推动营商环境核心指标进入全国行列,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验区,让营商环境成为我省的新标识、区域竞争的新优势!
五是贯彻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共享发展,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必须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好制度安排,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全面提高人力资本素质。全方位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3.5%,力争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55%,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左右,让广大河南人民通过教育实现完善自身、改变命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提速提质建设健康中原,构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省医学中心、省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域医疗中心四级联动发展格局,实现市级公立“四所医院”和县级公立“三所医院”,以及省级以上卫生城市、卫生县城全覆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发展银发经济,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限度释放人力资本红利。加快建设幸福美好家园。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欠发达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建立常态化援企稳岗帮扶机制,加大重点群体就业扶持,确保城镇新增就业五年累计超过500万人。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健全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促进妇女儿童和青年全面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健全基层治理体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基层治理,探索具有河南特色、时代特征的市域社会治理新模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六是建设平安河南法治河南,全面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水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拓展,不仅对物质文化提出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需要我们增强法治意识,树牢底线思维,坚决维护社会大局稳定。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实施国家安全战略,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坚决维护政治安全,确保经济领域安全,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落实自然灾害防治责任,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健全现代应急管理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三、2021年重点工作
以上六个方面的十五项重点任务,是省委“十四五”时期战略意图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心。“十四五”规划是今后五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凝聚各方智慧,承载人民期盼。各级政府要按照规划要求,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担当善为,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今年是我省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努力实现“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左右,进出口总值稳定增长,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在1300亿斤以上。
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围绕打造10大新兴产业链,健全以省领导为链长的推进机制,制定省市互补衔接的支持政策,重点培育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00家引领型企业和100个高水平创新平台。对基础较好的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尼龙新材料、智能装备、新能源及网联汽车5个产业,重点突破新技术、发展新产品,强化协作配套能力,推动规模和质量提升。对有一定基础的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网络安全、智能传感器3个产业,积极引进头部企业,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尽快做优做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5G、新一代人工智能2个产业,深入拓展应用场景,强化示范应用,抢占发展先机。对于有前景、有条件的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加强跟踪研究,力争实现突破。
加快产业升级换代。围绕打造6个战略支柱产业链,针对断点堵点实施延链补链,提升装备制造关键基础件供应能力,推动智能化、成套化和服务化;支持绿色食品业瞄准细分市场,扩大市场影响力和份额;增强电子制造竞争力,加快发展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整机产品和核心零部件;提升先进金属材料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合金钢、新型铝合金、超薄铜板带;发展新型建材,依托骨干企业布局建设一批绿色建材生产基地;加快轻纺企业智能化和绿色化改造,重点发展品质服装、智能家居。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钢铁、铝加工、煤化工、水泥、煤电等产业绿色、减量、提质发展,实施钢铁企业重组整合和装备大型化、产能保持在3000万吨左右;合理布局铅锌高端加工项目,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提升新型建筑工业化水平。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跨行业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开展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再推进5万家企业上云,选树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向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梯次演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深入开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试点,培育30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创建5家省级以上工业设计中心,提升研发设计、咨询评估、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快物流运营体系建设,持续提升航空、冷链、快递、电商等特色物流竞争优势,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争创1—2个国家级物流枢纽。支持郑州等有条件的地方利用高校院所等科研资源,探索建立覆盖全产业链条的科研孵化园区,完善创业扶持、样品试制、知识产权、市场推广等服务功能。引导鼓励更多社会资本进入生活性服务业,培育壮大家政、育幼、养老、健康、旅游等“幸福产业”,推进各类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增强招商引资实效。聚焦土地、资金、平台等关键要素,做好工业用地收储、标准厂房建设、手续报批等准备工作,为项目尽快落地创造条件;打造创新平台,吸引企业落户,服务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和产业基金的作用,开展资本招商,提供招商项目融资服务。准确把握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精准寻找与目标企业的契合点,理解企业家产业投资路线,产生共鸣、建立信任,支持企业做优做强。落实省领导牵头推进重点项目、省市县三级领导分包、重点项目直通车和联审联批协调等四个制度。深入推动我省与京沪苏浙等地战略合作,推进技术转化转移合作机制建设,练强内功、借好外力,加快提升产业链技术水平。
(二)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构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国家超算郑州中心的算力支撑作用,在精准医学、生态保护、装备制造等8个领域实施10项以上超算创新生态专项。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农机装备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拓展绿色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大马力无人驾驶拖拉机等创新成果应用。加快超短超强激光平台等项目建设,重点在地下工程装备、光通信、诊断检测、高端轴承等优势领域争创国家级创新平台,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平台集群。推动黄河实验室建设,在黄河生态保护修复、水沙科学等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发挥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作用,推广“研究院+创新平台+合作项目”运行模式,打通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转化通道。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强原始创新,自主布局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智慧矿山成套装备、小麦新品种选育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创新整体效能。
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强化郑洛新自创区龙头带动作用,用好20条支持政策,在全省有条件的地方复制推广,做实“一区多园”,放大自创区的集聚效应。推动中原科技城、郑开科创走廊等创新功能区综合开发,促进新兴业态集群发展。推动高新区创新提质发展,探索异地孵化、飞地经济、伙伴园区等多种合作模式,带动区域经济和科技一体化发展。积极对接创新优势区域,深化与知名高校院所合作,推动上海药物所河南中药创新研究院等项目落地,开展创新资源共享、科技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协同转化,打造科技创新共同体。
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落实企业研发投入奖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扶持政策,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重点项目攻关“揭榜挂帅”等制度,加快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人财物支配权。完善柔性引才机制,鼓励各地在人才管理、引进培养、评价激励等方面拉高标杆,敢于创新,以贡献为导向,在荣誉称号、科研经费、住房保障、子女就学就业等方面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激励措施。推动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成投用,引育一批市场化技术转移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载体。实施培育创新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完善“微成长、小升高、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力争新培育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遴选100家本土“瞪羚”企业。
(三)充分挖掘内需潜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扩大有效投资。在产业、交通、能源等9大领域接续实施8000个左右的重大项目,力争年度完成投资2万亿元。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和一体化融合基础设施,新建5G基站5万个,加快实施省大数据中心等项目。开工建设京雄商高铁雄安新区至商丘段、郑州枢纽小李庄站,力争开工京港台高铁阜阳经信阳至黄冈段、呼南高铁焦作经洛阳至平顶山段,积极推进平漯周高铁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安阳机场建设。持续实施高速公路“13445”工程,推动普通国道省际路段、断头路、低等级瓶颈路等改造建设。实施西气东输三线中段、中原大型煤炭储备基地等能源项目。加快实施郑开同城东部供水、袁湾水库等“四水同治”重大工程。推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殷墟遗址博物馆等重大项目。引导各地完善项目储备库,稳步提高项目储备总量和质量。
培育提升消费能力。发挥耐用消费品的带动作用,完善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家电更新等政策,促进商品消费潜力释放。培育发展新兴消费业态,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积极推进网络零售、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线上消费,鼓励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等业态模式。以改善民生为导向扩大消费,挖掘县乡消费潜力,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加快发展农村电商,提高城乡配送效率。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
支持服务实体经济。落实好国家减税降费让利政策,密切关注国家阶段性政策调整对市场主体的影响,完善政策工具箱,努力为企业创造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进一步畅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渠道,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完善省金融服务共享平台功能,提高农户、中小微企业首贷率和信用贷款占比。抓住企业上市即将全面实行注册制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加快推进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倡树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培训,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以“两个健康”百县提升及“一联三帮”为着力点,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稳妥防范化解企业风险,强化资产负债约束,维护良好信用环境。严格管控地方政府债务,密切关注县级财政运行状况,切实保障“三保”支出。抓好金融风险防控,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着力应对疫情衍生出的各类风险,防范风险向其他领域传导蔓延。
(四)坚持中心带动整体联动,着力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
强化两大都市圈引领作用。支持郑州加快高水平对外开放和高品质城市建设,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引擎功能。突出抓好航空港实验区新兴产业培育,加快智能终端、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等项目建设。探索设立郑开同城化示范区,深入推进郑新、郑焦、郑许一体化发展,推进构建“轨道上的都市圈”,引导产业在都市圈节点城市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不断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一体化覆盖面。支持洛阳发挥制造业和科技等比较优势,壮大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增强产业创新、交通枢纽、人文交流等副中心城市功能。推进洛济高端石化等产业带建设,促进洛阳与平顶山、三门峡、焦作联动发展。
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全面启动郑洛西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探索晋陕豫毗邻地区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机制。支持南阳发挥生态和文化优势,深度融入淮河、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编制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新一轮振兴发展规划和红色旅游规划,支持信阳发展高效生态经济,支持驻马店打造国际农都。支持商丘强化东向开放,推进周口新兴临港经济城市、漯河国际食品名城建设,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支持安阳、鹤壁、濮阳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承接先进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转移。
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产业集聚区“百园增效”行动,培育一批百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强化县域产业支撑。以兰考、鄢陵、新安、南乐、新郑5个国家级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县为引领,强化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满足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需求。深化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创建,推广典型经验,推动县域发展取得新成效。
持续提升城市品质。严格国土空间管控,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科学划定城镇开发边界,走紧凑型、内涵式发展路子。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开展城市有机更新,建设安全、整洁、有序、智能的城市。加强城市和建筑风貌管理,统筹地上地下,推广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建设,加快重点区域智慧停车、智能充电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开工棚改安置房10万套、基本建成13万套,让群众感受到城市温度。坚持“房住不炒”,探索解决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规范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落实支持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和长租房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启动实施新时期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加快建设国家区域性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库、国际玉米小麦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抓好良种繁育推广示范,巩固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认真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提升收储调控能力,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落实五年过渡期内“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加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预警,促进脱贫人口稳定就业,发展壮大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和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分层分类做好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救助,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推动脱贫地区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快赶上来。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优化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持续推进重要农产品基地建设,推动生猪存栏量恢复至常年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作物种植自动化、精细化。积极创建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开拓北京、上海等地高端市场。深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规范提升发展农民合作社,加大家庭农场培育力度,新培育5000个农民合作社、1万个家庭农场。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编制。坚持分类指导,乡村建设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防止一刀切。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规范农村宅基地和村民自建住房管理。加快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实施乡镇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打造高品质特色小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实施“气化乡村”工程,新增农村天然气用户200万户,优化提升农村水、电、路、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深化文明村镇创建,不断提升乡风文明程度。
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巩固扩大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细化落实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政策,加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稳妥开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工作。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
(六)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生态保护治理。按照黄河流域中游“治山”、下游“治滩”、受水区“织网”的思路,分区分段、因地制宜推进流域生态建设。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保护修复重大工程,推进沿黄生态廊道建设,率先实现郑汴洛段全线贯通。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完成南太行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国家试点工程。分类推进水污染治理,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对影响黄河生态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严格控制、适当调整,严禁在沿黄生态廊道周边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实施干支流后续防洪工程,加快推动贯孟堤扩建工程立项,谋划推进温孟滩防护堤加固、黄河下游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等工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深入实施“河长+检察长”制,持续加大执法力度,巩固提升“清四乱”成效,确保黄河安澜。
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在抓好重点企业、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管控等治标工作的同时,以更大力度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用地和农业投入结构,推进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县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力度,推进地表水质持续改善。严格土壤污染源头风险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大力推进节能降碳。制定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探索用能预算管理和区域能评,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碳排放权等初始分配和市场化交易机制。推动以煤为主的能源体系加快转型,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等新兴能源产业,谋划推进外电入豫第三通道。推动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绿色化改造,推广使用环保节能装备和产品,实施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工程,开展多领域低碳试点创建,提升绿色发展水平。
(七)更大力度推进改革开放,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探索设立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重点在省属企业二、三级层面培育一批优质混改企业。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推动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推进省本级零基预算,探索市级零基预算。继续深化投资项目审批改革,统筹推进交通、铁路、水利等领域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有序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深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支持郑商所上市更多品种工具,提升郑州龙子湖基金岛集聚效应,力争全省创投及产业基金规模突破1000亿元。加强地方金融监管能力建设。全面推开全省150家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
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推进“四条丝绸之路”融合发展,巩固提升郑州—卢森堡货航品牌优势,深化航空电子货运试点,力争中欧班列(郑州)国际直达线路超过10条,依托内河港口创新发展河海联运。拓展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进一步压缩口岸整体通关时间。以投资和贸易便利化为核心,持续深化自贸区制度创新。加快构建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高标准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完善外贸企业“白名单”制度,培育壮大外贸综合服务企业,稳定外贸增长势头。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清理重复、变相和违规审批,广泛推行告知承诺制。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加快数据联通归集共享、有序开放和应用,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豫事办”功能,推动更多事项“一网通办”“掌上可办”。加快“互联网+监管”系统建设,提升监管水平。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依法规范发展平台经济。落实河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和社会信用条例,政府带头重信践诺,引导市场主体恪守契约精神。落实规范政商交往行为正负面清单,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入开展营商环境评价,实现县域全覆盖,重点考核政府服务意识和工作效率,持续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八)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创造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
毫不松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始终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落实人物同防、闭环管理。加强口岸入境、进口商品、冷链物流等重点部位关键环节管控,规范做好直接接触进口物品人员的个人防护、日常监测和定期核酸检测。对重点场所采取严格的环境监测和卫生措施,落实重点人群排查管理和应检尽检。强化防控物资储备。认真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发挥发热门诊等“哨点”作用,强化医疗检验、院感控制等工作。做好零星病例应急处置,严格按照应急预案,做好防控救治、信息发布、流调溯源等工作,及时调整风险等级,合理确定管控区域,坚决防止疫情扩散。精准科学做好春节期间疫情防控,引导人员有序合理流动,严控大型活动,抓好村庄和社区防控,减少人员集聚,程度减少传播风险,确保群众过一个祥和安康的春节!
持续办好民生实事。一是免费开展农村适龄妇女、纳入城市低保适龄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筛查和出生缺陷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二是实施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全年救助不少于1.9万人,基本实现有需求残疾儿童应救尽救。三是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完成改造不少于50万户。四是改善农村出行条件,实现约9000个自然村通硬化路,基本实现全省20户以上具备条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五是推动农村电网提档升级,完成5000个配电台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000千米。六是开展全省窨井设施隐患排查工作,对存在安全隐患的窨井设施进行更换改造。七是提高5G网络覆盖面,加快推进5G重点场景应用,实现乡镇、农村热点区域全覆盖。八是提升移动政务服务能力,逐步实现各地各部门移动端应用在“豫事办”汇聚。九是加快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为农村学校招聘特岗教师1.5万名,完工或交付使用农村教师周转宿舍7000套。十是扩大村(居)法律顾问服务面,专业律师担任村(居)法律顾问的比例达到80%。
推动高质量就业。继续做好援企稳岗工作,增强就业岗位韧性。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支持发展新就业形态、多渠道灵活就业,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和基层成长计划。加强退役军人就业工作,支持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多渠道就业。持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00万人次。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新增返乡下乡创业15万人。加强劳动关系协调和劳动监察,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攻坚行动,以新经济、新业态从业人员为重点,扩大企业职工参保覆盖范围。持续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丧葬补助制度。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持续推动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适当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继续推进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扩容计划,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增加公办学位供给。实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行动,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管理能力提升。支持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继续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建设,加强特色骨干大学和特色骨干学科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引导高校针对十大新兴产业链加快学科培育和专业优化布局,启动智慧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造就更多适应产业升级换代的人才。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打造职教品牌,持续推进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打造一批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产教融合型企业。树立良好师德师风,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力度,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优质公平的教育。
增强卫生健康服务能力。积极扩充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加快完善儿童、心血管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功能,争取呼吸等专科纳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第二批建设试点。推进15个省医学中心和60个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每个县建设一个县域医疗中心。新增20所县级综合医院、8所县级中医院达到三级医院水平,600所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完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运行机制。实施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建设26个省级中医专科诊疗中心。推进省级重大疫情救治基地、省辖市传染病医院、县级公共卫生医学中心建设。倡导全民健身,持续打造15分钟健身圈,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大力传承弘扬文化。深入挖掘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大别山精神时代价值。传承发展黄河文化,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统筹推进黄河、大运河、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加快悬河文化展示馆、黄河文化中心等黄河文化地标工程建设,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等活动水平,发挥郑州、开封、洛阳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作用,打造郑汴洛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推进郑焦文旅融合产业带发展,建设沿黄国际旅游目的地。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利用,做好洛阳龙门等石窟寺保护与考古工作。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深入实施宋都古城保护与修缮等重大工程。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突出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生态休闲、乡村旅游等内容,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大力推动媒体融合,支持融媒体平台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提高社会治理能力。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向网络延伸,加强城乡社区治理、服务体系和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持续做好“一村(格)一警”工作。扎实做好村民委员会和城市居民委员会换 届选举工作。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扎实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预防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和暴力恐怖活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抓好建筑施工、城市运营、交通运输、城乡消防、危化、矿山、林区等领域隐患排查整改,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预警监测,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有效应对自然灾害,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双拥共建等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支持外事、侨务、对台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统计、港澳、参事、史志、文史、档案、气象、地震、测绘、地质、邮政、社科、援疆等工作。
各位代表!
适应新时代要求,完成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干事创业本领,加快知识更新,强化实践锻炼,培养深入研究问题的思维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提高谋划发展、破解难题的能力。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完善权责清单,落实重大民生决策依法听证制度,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行政争议预防化解,推进政府决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接受人大监督,自觉接受政协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加大对重点工作和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的审计监督,政府工作人员要自觉接受法律、监察和人民监督。坚持“五比五不比”导向,强化责任担当,发扬实干精神,建立健全正向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干事创业、奋勇争先的良好氛围。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大力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厉行节约、带头过紧日子,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政治本色。
各位代表!
建设现代化河南的蓝图已经绘就,任务艰巨而繁重,责任重大而光荣。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中共河南省委领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加快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责任编辑:王慧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