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回眸
2021年04月15日 14:4 6663次浏览 来源: 中国矿业报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李平
找矿成果速览
油气矿产:
石油、天然气10年新增资源量分别为101亿吨、6.85万亿立方米,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25%、45%;
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长足进展,川南气田年产量达到117亿立方米,涪陵气田年产量达到67亿立方米。
非油气矿产:
晶质石墨10年新增资源量为3.36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65%;
锰12亿吨、钼1874万吨、钨612万吨、金8085吨,约占总量50%;
铅锌1.37亿吨、铝土矿18亿吨、钾盐5.23亿吨,约占总量35%;
煤炭5268亿吨、铜3711万吨、镍349万吨、萤石9062万吨,约占总量25%。
十年磨一剑,砺得梅花香。
十年前,一项“举全国之力找矿”的庞大计划迅速在华夏大地布局实施,开启了新一轮全国统一找矿行动的大幕——这就是被称为“全国一盘棋”的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是中央为保障现代化建设全局而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的重大举措,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加快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本次行动是立足国内保障资源需求的重要举措,其最大的特色在于坚持全新的机制,由国家财政投入基础性工作,通过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使各类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入风险勘查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找矿突破。
10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不断完善自然资源政策、强化创新驱动,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推动找矿突破,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保障了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顶层设计,推动新一轮找矿大行动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原料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我国油气、铁、铜等重要矿产资源需求呈刚性上升态势,国内供应保障能力不足,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矿产资源保障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矿产资源消费保持两位数增长,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的进口量大幅攀升,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煤炭、钢铁、氧化铝、铜、铅、锌等大宗矿产资源消耗量最大的国家。
按照2010年的预测,今后10年~20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上新兴国家发展的提速期。按照现有查明资源储量与预测需求量分析,我国对石油、铁、铜、铝、钾盐等大宗矿产品的对外依存度仍将处于高位。因此,在坚持“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同时,必须立足国内,加强国内矿产资源勘查,提高保障能力。
我国矿产资源潜力巨大,但资源预测与评价结果显示,我国重要矿产资源总体查明程度不高。其中,石油查明程度35.5%,天然气仅17.9%,煤炭25.9%,铁、铜、铝等预测资源量是已查明资源量的2~3倍。资源潜力调查表明,在支撑全国80%以上产能的1010座大中型矿山中,近一半矿山深部和外围仍具有进一步的找矿潜力。
1999年,原国土资源部启动实施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专项,全面评价了我国重点矿种资源潜力,深化了对19个重要成矿区带的地质认识,新发现和评价矿产地900余处,新增大批矿产资源量,形成10个可供国家规划和建设的大型资源基地,圈定了一大批矿产资源富集区和远景区;首次在我国陆域和海域均成功钻获天然气水合物样品,圈定海域重要含油气盆地38个,调查评价陆域四大油气新区资源前景取得显著进展;巩固扩大了五大传统矿产资源基地产能基础,有效引导和促进了全国矿业勘查发展,推动了我国资源勘查开发格局和产业布局优化。
2009年,原国土资源部在组织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地勘行业开展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基础上,探索、总结、提出了“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地质找矿新机制。
同时,经过多年探索,我国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显著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利用境外资源呈现良好态势,地质找矿机制创新初见成效,以社会资金为主的矿产勘查投入连年大幅增长,地质找矿多元化投入格局基本形成,实现新形势下找矿突破的条件已经具备。
大调查、大讨论孕育大突破。原国土资源部于2010年11月正式启动了《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编制工作。在编制过程中,工作人员广泛征求了有关部门、地方和专家的意见,不断进行修改完善,并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相关规划充分衔接。
2011年3月,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地质找矿战略工程,加大勘查力度,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的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
据此,原国土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联合行动,编制完成《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以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钾盐等为重点,开展主要含油气盆地、重点成矿区带地质找矿工作,力争用8~10年的时间新建一批矿产勘查开发基地,重塑全国矿产勘查开发格局,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11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11〕57号转发原国土资源部等部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该行动纲要分总体思路、主要任务、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三部分。其中,主要任务包括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重要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包括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实行矿种差别化管理、统筹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完善矿业权管理、强化市场秩序和质量监管、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后,历经“黄金十年”(2002~2012年)的发展,开始进入传统地质勘查资金投入下行期、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期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适应期的“三期叠加”状态。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再一次把地勘单位的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全国一盘棋,新世纪一场规模宏大的找矿大行动由此展开。
稳步前行,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总体目标是,用8~10年时间,实现主要含油气盆地、重要矿产资源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的找矿突破,以及重点成矿区带找矿远景区的找矿发现,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建立重要矿产资源储备体系;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区域产业布局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矿产资源产业向西部地区转移、向海域拓展,推进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进矿产勘查开发体制机制改革,促进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和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资源保障和产业支撑。
其阶段目标是,用3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进展;用5年时间,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用8~10年时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现了全覆盖。一方面,在空间上囊括了陆域、海域,东(中)部、西部,老区、新区;另一方面,实现了重要矿产资源的全覆盖,既部署了对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资源的勘查,又强调煤层气、页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非常规能源的勘查,既安排对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勘查,又突出对新兴材料资源的勘查。同时,在加快勘查新矿产资源、增加资源储备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对已有矿产资源的节约与综合利用。
与以往的专项、规划和工程相比,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最大的特色在于采用全新的机制——
在投入机制上,由国家财政投入基础性工作,通过打造市场导向的制度平台,使各类社会资金作为投资主体进入风险勘查市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实现找矿突破。
各地的实践经验表明,这种新机制能够有效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大型企业的投资积极性,有助于迅速增加资源储量,形成新的资源基地,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原国土资源部提出,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实施过程中,将始终坚持深化探索创新,使现有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
一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地质工作规律。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就是中央、地方、企业联动,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以及勘查基金衔接,矿产勘查与开发结合,地质找矿、矿业权配置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相配合。
遵循地质工作规律,就是找新区,挖老点,上项目,谋合作,依靠科技和人才。
在遵循这两个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布局找矿突破工作。19个重要成矿区带、47片整装勘查区和391个重点勘查区,多工种、多技术、多手段、多目标地进行综合部署,力争取得大量的找矿信息,提炼出一批选区以供整装勘查。工作上要争取把点拉成线,把线扩成面,扩大找矿成果。
二是坚持并完善地质找矿新机制。使地质找矿新机制各个环节的衔接、相关方面的互动,在实践中不断地细化、实化、具体化。
三是探索矿业权制度改革,加强矿业权市场建设。形成透明、公平的交易规则,实现矿业权、矿业资本和矿业技术服务的市场配置,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与此同时,要加强服务和监管,特别是要加强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科学技术创新。加强综合研究,创新地质找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开辟新的找矿空间。注重应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装备,加强人才培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五是统筹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提高标准和门槛,严格准入机制,促使勘查开发企业用最新的理念、管理、装备和技术从事勘查开发活动。同时,还要处理好开发企业与当地政府、民众的关系,建设和谐矿区;处理好开源和节流的关系,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成果丰硕,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
1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和财政部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努力推进,矿业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发挥作用,完成了总体目标。
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信息显示,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通过推进实施地质找矿运行新机制,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形成了一批重要矿产资源战略接续区。在开采消耗持续加大的情况下,主要矿产保有资源量普遍增长。
油气矿产方面,石油、天然气10年新增资源量分别为101亿吨、6.85万亿立方米,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25%、45%;发现玛湖、庆城等17个亿吨级大油田和安岳、苏里格等21个千亿立方米级大气田。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长足进展,川南气田年产量达到117亿立方米,涪陵气田年产量达到67亿立方米;发现沁水千亿立方米级煤层气田。
非油气矿产方面,晶质石墨10年新增资源量为3.36亿吨,约占新中国成立以来查明总量的65%,锰12亿吨、钼1874万吨、钨612万吨、金8085吨,约占总量50%,铅锌1.37亿吨、铝土矿18亿吨、钾盐5.23亿吨,约占总量35%,煤炭5268亿吨、铜3711万吨、镍349万吨、萤石9062万吨,约占总量25%,新形成32处矿产资源基地。新发现多处砂岩型铀矿;贵州铜仁新增锰资源量7亿吨;西藏多龙新增铜资源量1837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千万吨级铜矿;江西朱溪和大湖塘分别新增钨资源量363万吨和84万吨,成为排名世界前两位的大型钨矿床;胶东金矿深部找矿累计新增资源量超4600吨,跃居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新发现3处晶质石墨资源基地、2处锂资源基地和1处萤石资源基地;新增硅藻土资源量7720万吨。
与此同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重心向西部转移、向海域拓展。西部石油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2%和34%,天然气占85%和84%,其中鄂尔多斯累计探明地质储量石油近70亿吨和天然气超5万亿立方米。海域发现1个亿吨级油田、4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2020年海域油气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1/4。
据了解,全国新形成的32处非油气矿产资源基地中,25处分布在西部,占全国总数的78%。西部铜矿新增资源量占全国70%,西部铅锌矿新增资源量占全国83%,找矿突破为西部地区脱贫和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和产业支撑。
在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老矿山深部和边部找矿也取得了突破。87座老矿山新增资源量达到大中型矿床规模,755座生产矿山不同程度地延长了服务年限,平均延长矿山开采年限16.8年,巩固老能源资源基地50处,一批危机矿山重新焕发生机,稳定职工就业20余万人,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争取了时间。
基础地质调查工作程度同样得到提高,全国1∶5万区域地质调查覆盖率达44.5%,重点成矿区带工作程度达62.5%,重要找矿远景区基本实现全覆盖。圈定各类找矿靶区3600余个,为后续商业性勘查区块优选提供依据。陆续在长江上游贵州、云南,中游湖北,下游安徽获得页岩油气调查重大发现。在青海共和盆地成功实施我国首个干热岩试采储层建造工程。
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一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荣誉。固体矿产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深部找矿预测技术,有力提高了找矿成功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两轮试采成功,完成“探索性试采”和“试验性试采”。长水平小井距开发等系列技术创新,有力支撑油气勘探开发。井中、地面及航空地球物理勘探装备及系统取得突破,提升了探测深度与精度。
在此基础上,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也得到大幅提升,发布煤炭、铁等88个矿种“三率”指标要求,遴选推广360项先进适用采选技术、工艺及装备。石油采收率平均提高9%,固体矿产开采回采率平均提高8%,选矿回收率平均提高9.5%。
不过,尽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丰硕成果,但部分矿产对外依存度仍保持较高水平。自然资源部表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期,相关矿产资源刚性需求和供需矛盾仍将长期存在,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进一步完善自然资源、产业、科技、财政等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社会力量,将持续推进找矿突破作为战略任务长期坚持。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yujingqiu.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